[摘 要] 為了幫助“農改超”順利實現,讓消費者和生產者走出“兩頭叫”的困境,必須引入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但目前我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業剛剛起步,還很弱小,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對策。
[關鍵詞] 農產品 第三方物流 資源整合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零售終端中農貿市場仍是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場所,但是它本身規模小,且經營不規范,產品缺乏可追溯性,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信息化程度都很低,既無法為上級供應商和生產者提供準確的銷售信息反饋,也不能為供應鏈下游的消費者提供安全保證。超市雖具有容易進行行政管理、食品安全保障功能強、信息化程度高等優勢,但由于它和農貿市場基本上都是經過批發市場引進貨源,流通環節相似,而經營成本相對較高,導致消費者不能購買到較高質價比的生鮮農產品。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準時化和環保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若讓超市成為生鮮農產品經營的主流,便可以滿足消費者和生產者需求,讓消費者與生產者走出兩頭叫的困境,但其前提條件中關鍵在于引進完整的優秀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然而,目前我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業剛剛起步,還很弱小,為了能讓其在農改超中發揮關鍵作用,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對策,以幫助它健康、快速發展。
一、提高企業本身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者的自身素質普遍較低,且分布較分散,不能充分掌握農產品流通的信息,更無法根據流通信息來安排、組織生產。再者,由于農產品生產的地域分散性、季節性與農產品需求的全年性和普遍性發生矛盾,使得農產品供給與消費發生矛盾,造成供求信息的準確掌握困難。銷售商也急需物流信息來確定所需農產品的品種、數量、來源。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處于供應鏈上,連接農產品供應商和銷售商的中間節點,應該運用自身的信息系統,將上下游聯系起來,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
具體做法如下:首先,第三方物流企業應積極采用支撐物流發展的關鍵信息技術,如實現信息快速交換的EDI技術,實現資金快速支付的EFT技術,實現信息快速輸入的條形碼技術和實現網上交易的電子商務技術等。其次,應充分利用Internet發展業務,利用Internet在信息傳遞方面的及時性、廣泛性、高效性的特點,達到信息共享、減少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經營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整合物流資源,更好地處理發布農產品信息等目的。再者,也應積極運用計算機電話集成、地理信息系統、無線互聯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及配送優化調度、動態監督、智能交通、倉儲優化配置等物流管理技術。除此之外,還必須選擇一套適合農產品物流特點的且能滿足客戶需求的優秀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引進高素質信息人才、對員工進行相關信息化的培訓。當然,信息化的項目一般投資多、風險大,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化歷史短,基礎薄弱,必須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的發展。而且,在確定信息化水平時,還應注意到客戶對基礎信息化的需求仍是主流,所以不能盲目追求高水平的信息化,應分析本企業所服務客戶的需求。總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要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對農產品的采購、運輸、加工、分揀、配送等一系列活動統籌安排,提高整個供應鏈農產品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而要提高整個供應鏈農產品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只有物流企業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不夠的,必須讓其上下游的信息化水平也提高,才能真正實現信息通暢,而這關鍵是要提高廣大分散的農業生產者的信息化水平。
二、努力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第三方物流企業應從自身下手,以高水平服務贏得客戶。第一,提供個性化服務。第三方物流企業應根據物流需求方在企業形象、業務流程、產品特征、顧客需求特征、競爭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提供針對性強的個性化服務。第二,具備為農產品供應商提供專業服務的能力。從經濟學角度講,專業化有利于降低企業長期平均成本。農產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大大限制了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它對基礎設施、倉儲條件、運輸工具、技術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現在,我國的農產品物流仍以常溫物流或自然形態物流形式為主,缺乏冷凍、冷藏設備和技術,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失很大。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達25%~30%,而發達國家僅為5%以下,美國更僅有1%~2%。加入WTO后,國際知名的大型物流企業搶灘中國,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農產品物流企業必須針對農產品的特殊要求,開展專業化服務,使農產品物流企業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形成一條冷鏈:田間采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柜—消費者的冰箱。第三,能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務、提供信息服務和一定程度的總體策劃服務。首先,農產品流通涉及到保證與提高農民的收入;其次,發展農產品物流的目的之一便是要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再者,農產品的特性與消費及時性、綠色要求矛盾,而增值服務能解決這一矛盾。因此在物流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服務增值,即農產品加工轉化、農產品加工配送。第四,能提供一站式一體化的綜合物流服務。第五,提高快速、妥當地處理客戶投訴的能力。第六,運用KPI指標體系衡量客戶服務水平,從而發現自身不足之處并予以改善,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三、合作各方應以多邊共贏為原則,建立穩定的戰略聯盟關系
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與自己的上游(農產品供應商)和下游(農產品銷售商)同處一個供應鏈上,它們應該擁有一個共同的利益目標。如果供應鏈上的成員經常變動,會降低此供應鏈的競爭力,所以合作各方應以多邊共贏為原則,建立穩定的戰略聯盟關系。首先,第三方物流企業應以客戶為中心,提供高水平服務,以使客戶取得更多盈利。其次,農產品生產者也不能一味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降價,否則必會造成物流企業正常的利潤受到損失,服務水平打折,反過來也影響自己的利益;再者,合作各方可相互參股,夯實利益一體化的基礎。最后,合作各方還要以誠信為本。只有這樣,合作各方才能達到共贏,并維持穩定的戰略聯盟關系。
四、有效整合資源
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的供應鏈中處于中間位置,它的一端連著供應商,另一端則連著銷售商,第三方物流企業對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節點,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是保證供應鏈暢通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一,銷售商整合。第三方物流企業往往同時為多個銷售商提供物流服務,在服務過程中,應盡量對銷售商的物流業務進行整合。例如:農產品生產季節性強,使得農產品運輸具有時間性強和不均衡性的特點,有意識的選擇季節上互補的銷售商,讓運輸工具的配備和調動與之相適應,可提高物流作業能力的利用程度。
第二,供應商整合。第三方物流是在對供應商進行整合的基礎上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一體化的綜合物流服務的。我國農產品供應商整體水平落后決定了對其整合的重要性。通過整合,可以提高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水平、降低成本、創立品牌以實現整合效益。目前比較成熟的整合方式是同供應商共同開發市場或展開業務層面協作。
第三,第三方物流企業間的整合。對供應商的整合屬于縱向的功能性整合,而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整合屬于橫向的整合,是為了實現物流的規模化和網絡化。若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具有地域互補性,一般宜采用聯盟的整合方式,來拓展物流服務網絡;若經營層面不同,則一般宜采用兼并的整合方式,來達到規模效應。
當然,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只靠自己的努力是根本不行的,它需要各方面(尤其是政府)的支持,以及農產品生產企業轉變自身“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組織方式。
參考文獻:
[1]郝聚民:第三方物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丁華:供應鏈管理理論及其在農產品物流企業中的應用[J].中國流通經濟,2004
[3]鄭光才等:“農改超”與中國農業發展[J].經濟與管理,2004
[4]陳善曉王衛華:基于第三方物流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