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區分全國、城鎮、鄉村等多個地域層面,來考察民營經濟對非農就業的影響程度及其差異,進而為我國發展民營經濟提高就業吸納能力提出對策建議。目前學界對民營經濟的概念含義與范圍認識差異較大,尚未取得共識的意見。為便于后文的分析,本文在參考眾多學者的觀點后,并結合研究目標的需要,對民營經濟進行了如下界定:民營經濟是指公有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和外資經濟(包括港澳臺投資經濟和外商投資經
濟)以外的所有經濟類型。
一、民營經濟對我國非農就業的貢獻
民營經濟對我國非農就業的貢獻,可從國家、城鎮和鄉村三個層面來加以考察。
1.民營經濟對全國非農就業的貢獻分析。我國非農經濟類型可概括為公有經濟(統計上包括 )、外資經濟(統計上包括)和民營經濟(即除上述兩種經濟類型以外的所有經濟類型)。我國民營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其對我國非農就業的吸納帶動效應也走過了從微不足道到作用顯著再到主渠道的歷程。圖1和圖2顯示了我國各經濟類型非農就業人口及其比重的變化,1978年~2005年間,我國總的非農就業人口持續增加,從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12341萬增至2005年的46091萬;公有經濟就業人口經歷了從上升到下降,再到相對穩定的三個階段,就業比重在1978年~1996年間處于波動上升狀態,但之后呈持續下降狀態,至2005年,就業人口為21570萬,比重為51.85%;民營經濟的就業人口和就業比重20多年來都基本呈持續上升態勢,2005年就業人口和比重分別為13406萬和32.22%,而且上升趨勢明顯;外資經濟就業人口和就業比重也呈上升趨勢,2005年其數值分別為1245萬和2.99%,顯然二者都遠低于民營經濟相應項。因此,就全國非農就業發展來看,公有就業基本處于停滯甚至萎縮狀態,外資就業雖然處于增長狀態,但對非農就業吸納有限,只有民營經濟顯示了強勁的非農就業吸納能力。綜合分析各經濟類型非農就業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一方面民營經濟就業人口與我國非農就業人口呈相同變化趨勢,另一方面,無論是就業人口數還是比重,民營經濟和公有經濟又呈耦合變化態勢。這表明一個事實,即民營經濟在我國非農就業發展中作出了雙重貢獻:第一個貢獻是,在公有經濟就業人口及比重下降和外資經濟就業人口增加有限的背景下,我國新增非農就業人口主要是由民營經濟吸納完成的;第二個貢獻是,公有經濟釋出的下崗分流人員再就業也主要是由民營經濟消化的。而且這兩個貢獻在未來發展中還將更加突出。
圖1 我國各經濟類型非農就業人口變化情況(單位:萬人)
圖2 我國非農就業中各經濟類型比重變動情況(單位:%)
2.民營經濟對我國鄉村非農就業的貢獻分析。我國鄉村非農經濟組織主要有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等三種,根據我們前面的界定,其中后兩種屬于民營經濟的范疇。隨著我國鄉村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帶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數據顯示(圖3、4),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到最近的2005年,民營經濟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就業的拉動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規模逐步擴大、比例波動上升的過程。1978年鄉村非農就業人口為2827萬人,僅占農村總就業人口的9.22%,其中民營經濟就業幾乎不占份額;2005年鄉村非農就業人口18760萬,占農村總就業人口比重提高到38.69%,其中民營經濟就業比重為9.26%。從圖1中可了解到,鄉村民營經濟解決的非農就業人口至1999年達到高峰后出現下降低谷區,這一低谷區是由個體經濟的減少所引起,其原因與這段時期我國整個宏觀形勢處于內需不足、個體工商業者盈利能力差等因素有關。但是自1990年以來,鄉村私營經濟對勞動力的吸納量卻呈逐年上升趨勢,即使在宏觀形勢整體較差的時期也基本未受影響。這一方面表明我國私營經濟對抗不利宏觀形勢能力較強,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宏觀形勢不理想情形下私營經濟在緩解就業壓力、吸納鄉村勞動力非農就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從民營經濟就業占鄉村非農就業比重變動趨勢來看,也可得出類似的結論,即波動上升的比例同樣說明了民營經濟在帶動農村非農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
圖3我國鄉村民營經濟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人口吸納的變化情況(單位:萬人)
圖4 我國鄉村非農就業中民營經濟就業比重變動情況
3.民營經濟對我國城鎮就業的貢獻分析。根據數據分析,我國城鎮就業中民營經濟對勞動力的集聚力也呈逐步提高趨勢。1978年,城鎮民營經濟就業人口僅15萬,同期公有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就業人口為9499萬,二者占全部城鎮就業人口比重分別為0.16%和99.84%。顯然,改革開放初期公有經濟是城鎮就業的主要載體,而民營經濟的就業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歷經20余年的發展,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營經濟就業人口無論絕對數量還是所占比重自1978年以來都逐年增加,而公有經濟就業人口(絕對數量自1993年,比重自1978年)則呈逐年下降趨勢。2003年城鎮民營就業人口首次超過公有經濟,到2005年,城鎮民營就業人口增加到8918萬,而公有經濟就業人口下降到7598萬,二者在全部城鎮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分別為32.63%和26.70%。可以說,這一時期民營經濟對于緩解公有經濟就業壓力(如下崗、分流)起到了支撐力量的作用,同時對于緩和因失業引發的社會矛盾也具有積極意義。
人們經常提到外資經濟對于創造就業崗位具有重要作用,但從分析來看,外資經濟創造的直接就業機會相比民營經濟而言相當有限。從圖5、6可知,外資經濟就業占我國城鎮非農就業比重在2005年最高,但也只有4.56%,僅相當于同期民營就業的13.96%。事實上,至2005年,我國民營經濟就業已超過公有與外資就業之和。公有經濟自1993年就業人口下降至2005年的13年間,裁員7212萬,同期外資經濟僅增加1024萬就業人口,顯然對就業的吸納是力不從心的。而民營經濟就業人數的增量達8024萬,在國企減員分流、外資增員有限的背景下,不僅一定程度解決了公有經濟背負的就業包袱,而且也有效地充當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壓力的減緩器,成為中國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經濟力量,為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結論
通過從國家、城鎮和鄉村等層面分析民營經濟對我國非農就業的貢獻,得出了如下主要結論:
1.民營經濟對我國非農就業具有雙重貢獻。
2.民營經濟對我國鄉村非農就業的帶動作用明顯。
3.民營經濟對我國城鎮就業的集聚力顯著增強。
4.發展趨勢表明民營經濟在我國未來經濟結構調整和城鎮化加速進程中將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陣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