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消費者的特殊保護原則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它在消費者相對于經營者處于弱勢時以社會整體利益為著眼點,對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利益加以平衡協調,體現了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和平衡協調原則。
[關鍵詞] 消費者 特別保護 經濟法 社會和諧理念
消費者是是指為個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自然人。企業、事業單位于社會團體等被排除在消費者之外。對消費者進行特別保護是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是指國家給予經濟上處于弱者地位的消費者已特別保護的原則。
一、對消費者進行特別保護的原因分析
1.消費者的信息弱勢地位需要對消費者給予特別保護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這一方面為社會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消費品,使社會進入一個大規模生產和規模消費的時代,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但另一方面,它也使消費者所具備的消費知識相對變得日益貧乏,人們不可能對科技時代生產出的商品的結構、性能、品質等諸多方面有明確和深刻的了解,從而加深了消費者選購商品的未知性和盲目性。并且,作為促銷手段的各種宣傳媒介,也往往向消費者傳遞不真實的信息,使消費者對商品產生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并導致選購商品的失誤,其結果自然是消費者受到損害。所以,在商品經濟,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的信息弱勢地位需要對消費者給予特別保護。
2.消費者經濟弱勢地位要求對其予以特別保護
市場經濟簡化商品交換程序、加速流通速度的客觀要求,使消費合同具有了定式合同或附從合同的特征。合同是當事人之間的協議這一傳統合同理論,對于消費者來說,已不夠真實。有關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條件是由生產經營者事先規定的,消費者即使對合同有異議,協商起來經營者也會設置諸多的路障,讓你知蜀道之難望而卻步,由此消費者只能處于單純地表示接受合同內容的被動地位,而無討價還價、參與合同內容形成的自由,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地位缺乏實質性保障。而壟斷的出現和發展,又使生產對消費的支配作用更加突出,完全形成了消費者聽命于生產者的“生產者主權”局面。生產者生產什么,消費者就被迫接受什么;生產者在交易中設立了種種苛刻條件,消費者也無力抗拒,其結果必然是消費者遭受損害。同時,現代市場經濟中,生產與經營的社會化、專業化,以及流通環節的增加和銷售形式的多樣化,常常使消費者難以靠自己的力量去尋找和追究侵害消費者權利的具體責任者。一般民事訴訟的高昂費用和時間消耗,也使受害的消費者只有默認虧損,而無法采用訴訟的救濟手段。因此,消費者經濟弱勢地位也要求對其予以特別保護。
3.對消費者給予特別保護也是由于消費者利益的特殊性所要求的
消費者購買消費品和服務以滿足其個人生活需要為目的,因此,其在消費過程中涉及的利益除了經濟利益外,消費者的需求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系到他的生存,消費品是否安全衛生更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生命權、安全權、健康權等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利益,是最基本的人權。而經營者所關心的則是經濟利益,盡管經濟利益亦與經營者的生活質量有密切的聯系,但是,在其經濟利益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個人經營者或法人經營者的成員的生存利益只是間接的受到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還可以通過勞動保險,社會救濟等途徑得到緩解。經營
者與消費者利益形態的差異,也必然要求對消費者予以特別保護。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特別保護原則的具體表現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充分體現了對消費者利益特殊保護的原則,運用多方面手段對消費者給予特別保護:
首先,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對消費者只規定權利,對經營者只規定義務。突破了傳統法律中權利義務一致的局限。食品衛生、藥品管理、廣告、商標等管理制度也主要規定了對經營者行為的約束,體現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強調對經營者的制約核對消費者特別保護的基本立場。
其次,在歸責原則上,采用嚴格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追究經營者的責任。在訴訟過程中采用舉證責任倒置。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經營者相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義務。”同時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它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最后,一切組織和個人均可就消費者問題進行監督。這也體現了一種特別保護。
三、對消費者特別保護原則體現了經濟法的社會和諧理念
1.經濟法社會和諧理念的體現
經濟法的平衡協調和社會本位原則是經濟法社會和諧理念的核心體現。經濟法追求的是社會整體利益至上,對市場主體個體利益的保護則放在次要位置。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于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追求實質公平。經濟法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準則,從一開始就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為己任,以社會權利本位為宗旨履行著調控經濟、平衡協調利益、緩和矛盾的職能。經濟法的本質就是國家為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法律體現。在經濟法看來,社會利益是個體利益的整合不是個體利益的簡單相加,社會利益決定個體利益只有站在共同利益之上,才能協調各層次利益關系而個體利益至上,必然破壞利益均衡與和諧。
2.消費者的特殊保護原則體現了經濟法的平衡協調原則
平衡協調,是指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來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人利益的統一。它要求正確調處社會主義國家所代表的全民整體意志、行為和利益與企業、個人所代表的社會個體一致、行為和利益之間的關系;要求正確調處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關系。這些意志、行為、利益必然有差別、有矛盾,正如消費者群體與經營者群體由于利益需要不同而必然會產生矛盾。同時由于消費者相對于經營者的弱勢地位使得這種矛盾單靠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民商法難以得到有效解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經濟法的一部分通過傾斜保護的方法對兩者的利益進行平衡協調,以達到利益兼顧,使各方都處于應有的位置和最佳的連接狀態。經濟法正是這樣從社會整體利益和全局出發,對各類主體的意志、行為和利益進行動態的平衡協調,以保證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3.消費者特殊保護原則體現了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原則
對消費者的特殊保護原則還體現了經濟法的社會本位理念。社會本位是指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于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它要求在權利義務設置時已社會整體利益為著眼點,在個體利益或某一部分的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不相符合的時候運用公權力對其進行調節。對消費者的特殊保護正是由于消費者處于弱勢市的社會利益處于一種不均衡的狀態時,經濟法對其進行干預和調節,在對社會利益進行充分烤爐的前提下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
給消費者以特別保護,不會破壞法律的平等原則,不會影響經營者的獨立法人地位。相反,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平等。同樣,給消費者以特別保護,不會破壞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因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給予消費者的權利,本來就是其應享有的權利,而不是什么“特權”。給予經營者的義務,并非“額外負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不排斥各自依據其他法律、法規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實際上,對消費者進行特殊的傾斜保護恰恰是現代社會的法治理念所要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因消費者的弱勢地位而給與其特殊保護正體現了經濟法的社會和諧理念。
參考文獻:
[1]王俊:消費權益與弱者保護理論[EB/QL].http://www.law.1caifu.com/200610/Article_366098_2.shtml. 2006~1~10
[2]馬躍進李彥芳:協調——科學發展觀的精神,經濟法的理念[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1)
[3]潘靜成劉文華:經濟法 (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