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在東西互動發展中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及其協調發展的區域政策研究”(項目編號:Jj0618)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馬太效應已經生成,東、中、西部差距繼續擴大。文章分析了馬太效應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諸多影響,并提出調控馬太效應的中部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 中部 區域經濟發展 馬太效應 調控
一、東、中、西部經濟失衡加劇:一個馬太效應的視角
20世紀80年代,為了打破平均推進和平均分配的格局,我國實施了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在東南沿海實行對外開放,給以政策優惠,讓這些地區首先發展和富裕起來。應該說我國的區域經濟推進戰略是成功的,東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但是,東、中、西部也因此出現了嚴重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90年代以來,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的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都呈加速擴大的趨勢,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開始顯現。
進入21世紀,針對經濟發展的區域嚴重失衡,我國先后實行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呈現出新的景象:東部地區依然勢頭最勁,西部地區已后來居上,東北地區在加緊趕超,惟有中部地區相對滯緩,增長速度的位次呈后移之勢(如圖1)。中部地區總體上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馬太效應越演越烈。
馬太效應作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調節資源利益的自發機制,其運行對經濟格局的形成與轉變有積極和消極雙重影響。從積極方面看,它能極大地激勵一個國家或地區取得更高的經濟發展業績,鼓勵他們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創造力,以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從而保持“高位”;從消極方面看,馬太效應在促進發達地區經濟實力增強的同時,會造成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所需的人、財、物等生產要素大量流失,增長速度滯緩。技術進步、人才流動和資本聚集等方面馬太效應的生成,加劇了我國東、中部的區域經濟失衡。
1.技術進步的馬太效應。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技術進步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決定性因素,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我國一直很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各區域的科技發展很不均衡,基本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結構一致,呈現出東、中、西部的梯次結構。各區域科技水平發展的差異直接導致了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同,目前東部地區已經進入相對集約型的增長階段(0.5 2.人才流動的馬太效應。人才是經濟增長的另一重要源泉。東部地區擁有社會生產力水平高、社會開放和政治程度高、研發的投入與產出高和教育發達程度高的“四高”優勢,不僅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和生活待遇,而且還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實現價值,貢獻社會的舞臺。在高收入和多發展機會的雙重誘因下,中部地區培養的人才大量流向東南沿海,據不完全統計,中部地區平均每年新增加的人才外流數高達三百多萬。人才大量外流使中部地區人才匱乏的情況也愈加嚴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見表1),這大大影響了中部地區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的傳播與推廣。人才流動的馬太效應,在一定時期內還將進一步加劇區域和產業發展的不平衡。 3.資本聚集的馬太效應。資本也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之一。東部地區之所以能長期領先于中、西部地區,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資金的持續注入與合理利用。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本來源主要包括儲蓄轉化的銀行信貸、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和外商投資。東部地區經濟實力強大,大量的居民儲蓄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而高水平的社會生產力與良好的投資環境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投資者,據統計,2005年東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額為3821億元,相比之下,中部地區只有417.3億元,只占東部地區的10.92%。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東部地區依靠眾多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籌集了大量的發展資金,形成了事實上的中、西部對東部的資金轉移(見表2),而隨著民營企業上市步伐的加快,這種不均衡將進一步加劇。 三、馬太效應的調控與中部崛起 馬太效應是一種自生自發的調節機制,它只會按其自身規律,而不是按社會要求來發展變化,這就意味著:中部地區要實現對東部地區的趕超,走出“中部塌陷”的尷尬局面,就必須調控馬太效應,使其溫和適度,揚長避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非優勢產業。而要實現跨越式的大發展,中部需要創新發展思路: 1.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傾斜。經濟實踐表明,我國經濟發展以政府主導模式為主,國家實行的區域經濟政策可以改變馬太效應的游戲規則。改革之初,對東部地區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了東部經濟大發展。2001年實施西部大開發后,西部經濟總量增速于2002年首次超過中部,并且這一態勢一直持續至今。可以說,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首要原因在于國家的非均衡推進戰略。因此,中部地區要走出“盆地”狀態,發揮其后發優勢,需要國家采取干預的手段,對中部地區實行傾斜的區域經濟政策,否則,完全由市場來分配資源,必然產生馬太效應,中部地區只能是被東部地區越甩越遠。而且中部地區一直未得到優惠政策扶持,國家給予適度的支持是完全必要的。 2.準確對區域發展定位。所謂“定位”是指明確中部地區在宏觀區域分工中的地位或位置。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對中部地區發展的定位一直不明確,缺乏清晰的發展戰略,造成中部產業結構與東部、西部有很大的同構性,結構調整步履維艱。因此,中部地區結合區位優勢,找好自己的定位,從整體上把握地區發展戰略,十分關鍵。 3.善用別人的力量。欠發達地區想破解馬太效應,在競爭中獲勝,就必須先學會造勢,善于借助發達地區的力量。因此,中部地區可以一方面直接學習和利用發達國家、沿海地區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從而減少自己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承接東部的產業技術轉移,雖然技術上略遜一籌,但建設周期也較短,安排勞動力相對較多,以此為起點,借助外力有可能直上新的“臺階”,從而發揮欠發達地區的后發優勢。 參考文獻: [1]西武:馬太效應--從成功走向成功的捷徑[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龔剛聶晶:區域投資的優化選擇與馬太效應[J].開發研究,2003,5 [3]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中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