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中國、印度油料、油脂進口持續增加,對植物油產業發展造成了很大沖擊。本文審視了貿易政策對中國油料生產、油脂加工的影響,并與印度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中國植物油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貿易 植物油產業 政策
近年來,中國和印度植物油市場嚴重依賴進口,但中國以進口榨油原料為主,印度以進口成品油為主,不同的貿易政策給兩國植物油產業帶來了不同的沖擊。因此分析、比較貿易政策對兩國植物油產業發展的影響,可以為政府制定油料、油脂部門政策提供借鑒。
一、中國鼓勵油料進口的貿易政策及其影響
1.相對鼓勵大豆進口的貿易政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相對鼓勵大豆進口、抑制油粕及植物油進口的貿易政策。我國對大豆進口只征收3%的關稅,進口多少大豆由貿易商根據市場行情和國內需求自行決定;對大豆油、菜籽油、棕櫚油等植物油進口則采用配額體系,配額外進口要交納60%~190%的關稅;對豆粕進口雖然沒有采用配額體系,但是征收5%的關稅和13%的增值稅。加入WTO后,我國對大豆仍實行3%的單一關稅,對配額內植物油進口則征收9%的關稅。
2.過量進口對大豆種植業造成嚴重沖擊。貿易政策在決定我國油料、油脂進口數量和品種結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5年以前我國主要進口成品油,油料進口很少,自從減少大豆關稅到3%后,植物油和油粕進口迅速下降,大豆進口大幅增加。1995年~2003年期間,我國大豆進口量從29萬噸增長到2074噸,進口大豆占國內大豆總壓榨量的比例從4%增加至71%,大豆進口量已遠遠超過國內生產量。
如此大量的進口使大豆與小麥、玉米、稻谷等糧食作物的比價不斷下降,嚴重抑制了農戶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我國大豆生產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滑坡,2000年以后雖有恢復性增長,但產量一直徘徊在1600萬噸左右,與1993年的生產水平還相距甚遠。
3.油料進口促進了植物油加工業的產能擴張和規模、結構提升。相對鼓勵大豆進口、抑制油粕及植物油進口的貿易政策雖然給大豆種植業帶來了不利影響,卻為榨油能力的擴張提供了原料基礎,并減小了國外低價植物油和油粕對國內市場的沖擊,有力促進了我國植物油加工業的發展。1995年~2004年期間,我國植物油加工業的產能從4500萬噸增加至7000多萬噸,增幅高達56%。
大豆進口的迅速增加還提高了我國植物油加工業的產業集聚程度及平均規模。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投資者在沿海港口新建了許多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大型油廠,目前沿海地區油廠的產能已近5000萬噸,占我國全部產能的70%以上。伴隨著產能向東南沿海的轉移,油廠平均資產規模由9.01百萬元/個提高到了128.07百萬元/個。
二、印度鼓勵食用油進口的貿易政策及其影響
1.相對鼓勵食用油進口的貿易政策。為了適應WTO規則,1994年印度政府取消了國家壟斷和配額限制,只對油料、油脂進口征收關稅。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采取了鼓勵食用油進口、抑制油料進口的貿易政策。雖然印度對油料進口沒有設置任何數量限制,但是卻將油料進口關稅定為35%,并實行嚴格的植物衛生檢疫和進口許可證制度。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印度政府對食用油進口采取了相對寬松的態度,雖然大多數食用油的進口約束稅率為300%,但實際稅率一般只維持在15%~30%之間。
2.食用油進口過多對印度油料生產造成較大沖擊。高關稅和嚴格的植物衛生檢疫措施有效阻礙了大豆等油料的進口,多年來印度各種油料進口量處于非常低的水平。貿易自由化和關稅降低則刺激了食用油的進口,印度植物油(主要為棕櫚油和大豆油)進口量從1988年~1993年間的年均30萬噸迅速上升到1998年~2001年間的520萬噸。
印度雖然成功阻止了國外油料進入國內市場,但卻沒能達到有效提高油料生產的目的。大量的食用油進口對印度油料生產造成了很大沖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油料與小麥、稻谷等糧食作物的比價不斷下降,導致油料播種面積減少、生產滑坡。印度油料產量從1994年~1996年期間的年均2600萬噸減少為1999年~2001年期間的年均2330萬噸。
3.油料短缺對印度植物油加工業發展形成嚴重制約。相對鼓勵食用油進口、抑制油料進口的貿易政策對印度植物油加工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由于國內油料生產不足且時有波動,而國外油料又不能夠大量進入,印度植物油加工企業很難在整個榨季獲得穩定的原料供給,許多企業無法維持正常生產。另外,國外低價食用油的大量涌入使印度植物油價格持續走低,導致不少企業破產。1995年以后,印度植物油加工業停滯不前,總加工能力雖然由3000萬噸增加到3600萬噸左右,但這些加工能力分散在全國各地15000多家企業中,多數企業的日處理能力仍在100噸以下。
三、啟示和建議
1.政策制定應統籌兼顧各方利益。貿易對不同行業從業者的福利產生了不同影響,使各國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陷入矛盾的境地。建議我國政府在對大豆產業發展方向做出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制定出平衡發展的長遠規劃,既不能致大豆生產者利益于不顧,也不能使大豆壓榨業、飼料業、養殖業及消費者付出巨大的代價。
2.實行適當進口油料、抑制成品油進口的貿易政策。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國油料生產滿足不了需求的增長,如果限制油料進口,植物油和油粕進口必然大幅增加。建議政府繼續實行適當進口油料、抑制成品油進口的貿易政策,不僅可以減少植物油和油粕進口,而且能夠提高我國植物油加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過量進口大豆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威脅,要把握大豆進口的合理規模。
3.對油料生產進行綜合扶持。國內油料產量不足、品質欠佳是植物油加工企業依賴進口油料的直接原因,在貿易自由化時代,我們無法也沒有必要將國內油料生產、消費與國際市場隔離。政府只有在提高單產、品質及推進產業化等諸多方面對油料生產進行綜合扶持,才能夠達到持續提高我國油料產量和國際競爭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Erik Dohlman, Suresh Persaud, and Rip Landes: “India’s Edible Oil Sector: Imports Fill Rising Demand.”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CS-0903-01, November 2003
[2]P.r. Kumar and S.K. Jha: “WTO and Internal Factors Which Impact on the Oilseed Economy of Indi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CS-0104-03, March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