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二三產業與就業的關系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中除了對各次產業本身的就業彈性進行分析外,還對交叉彈性進行了分析,指出現階段我國第二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就業具有帶動性。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就業彈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同時,就業卻沒有取得了同步增長,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就業形勢還不斷惡化,因此,不少人對我國產業的就業能力提出了質疑。本文將從二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的角度對我國就業形勢進行初步探討。
一、回歸分析
近年來,我國的各個產業特別是二三產業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就業的能力是不同的。以下我們要進行一個回歸分析,來分析各個產業創造就業能力的差異。
我們知道,一個產業的就業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產業結構對就業的影響,因此模型中只考慮了各個產業的產值因素,為了消除回歸中的共線性,本文采用多個單元方程來分別反映。
設某產業的就業人數為Li,產值為Yi,構造對數函數:
㏑ Li=A+B㏑Yi+u
分析所需要的數據主要是勞動力人數和各個年份GDP總量以及各次產業的產值,前者可以在《中國勞動力統計年鑒》中找到,后者則可以查閱《中國經濟統計年鑒》,將以上數據經過指數平滑消除時間序列相關,然后以上方程并進行回歸分析,就可以得出結果。
1.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分析
首先進行各次產業的本身的就業彈性分析。
回歸的結果為方程式1.1和1.2,各個方程的擬合度很好,并且都通過了t檢驗和F檢驗,因而是可信的。方程中㏑Y2和㏑Y3的系數分別表示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可以看到,第二產業的彈性值較低而第三產業的彈性值較高,產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只能拉動就業增長0.2533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能拉動0.3879個百分點,驗證了第三產業本身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更強這一觀點。
2.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交叉彈性分析
接下來對各次產業的就業交叉彈性進行分析。回歸結構為方程式2.1和2.2,同樣,回歸結果通過了檢驗。與前面不同的是,這里第二產業的交叉彈性較高而第三產業的交叉彈性較低,產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能幫助第三產業帶動就業增加0.4108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只能帶動第二產業就業增加0.242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第二產業的擴散效應明顯,對于就業來講,它具有“外部性”,即使它本身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不足,卻能拉動其他產業吸收就業;而第三產業這種能力就弱的多。
二、結論
總表面上看,我國在第二產業產值結構不斷提升過程中,沒能帶動就業同步增長,形成高增長、低就業的狀況,是由于作為主導產業的第二產業本身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夠。第三產業成為吸收就業的主力軍。
但是,正如上面回歸分析的那樣,雖然第二產業本身并不能帶動多少就業,但是作為支柱產業,第三產業吸收就業離不開它的支持。
三、對策建議
1.第二產業仍然是發展的重點,
首先,第二產業的發展,仍然可以吸收一定的就業。
其次,我國還處在經濟發展的中期,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工業化是必經之路,沒有工業化,就失去了根本,第三產業的發展就會空心化。
最后,第二產業發展應該因地制宜。在東部比較發達的地區,應當盡快完成升級,建立新產業,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傳統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大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2.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第三產業
首先,通過第三產業發展帶動就業是世界各國的通用做法。有研究表明,在各個產業中相同數量的資本投入,第三產業帶動的就業是最大的。
其次,推動第三產業發展要注重與第二產業的聯系。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是相當高的,特別是我國目前第二產業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術、信息、咨詢和金融等服務的配套建設。也就是說,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在拉動就業的同時,能促進第二產業的升級,這才是最終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再次,發展第三產業要注意層次性。我們既要注重高技術的產業發展,也要注意貼近人民生活的服務產業。
3.政府在推動產業發展,促進就業中要有所作為
第一,政府要加強人力資本投入。人力資本的提高是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A教育的投入,既可以緩解勞動力供給的壓力,又可以增大知識產業的就業機會。
第二,政府要出臺有效的政策和法規,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不僅在吸收就業上相對大企業有優勢,在市場經濟中還起著繁榮市場、促進競爭氛圍的作用。
第三,政府應當引導社會資金,進行自主創業。例如設立創業基金,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就可以帶動社會大量資金的投入,并且可以帶動大量的就業。
參考文獻:
[1]劉秀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林漢川:等: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胡鞍鋼:中國就業狀況分析[J].管理世界,1997,(5).
[4]張本波:我國就業彈性系數變動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5
[5]鄭京海胡鞍剛:中國改革時期省際生產率增長變化的實證[J].經濟學,2005,1.第4卷,第2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