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市場經濟新詞語的外宣翻譯是在跨文化語境下進行的,本文從語言文化、社會文化、物質文化三個方面分析了譯者在翻譯中的文化取向及翻譯策略,從中闡述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 市場經濟 語言 文化 翻譯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及對外交流的加強,大批與市場經濟有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名詞、新詞語、新機構的名稱頻繁出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科學領域,而這些新詞語在英語中很難找到等值對應的詞,要想準確、恰當、形象地把它們譯成英文,對外宣傳,并非益事,因為這是一個跨文化翻譯的過程。
著名翻譯家奈達把翻譯中所遇到的文化障礙分為五類: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本文擬從語言文化、社會文化、物質文化三個方面分析譯者在翻譯中的文化取向及翻譯策略。
一、語言文化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決定了語言隨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擴充。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語言特色,每個社會有每個社會的新詞語和新說法。中國的市場經濟對語言和文化的沖擊是巨大的,為漢語語言的發展提供了平臺,或新詞不斷,或舊詞填新意。
中國市場經濟的早期產物—自謀職業者,在漢語中就有不同的說法,從最初的“小商、小販”到后來的“個體戶”,“下海人”,再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并成為國家主要納稅人之一,社會稱贊他們為“企業家”,老百姓稱他們為“老板”。這些稱呼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這些詞語翻譯成英文也盡量兼顧了其語義內涵和文化內涵,它們分別譯為:peddlers,self-employees,private businessmen,entrepreneurs or individual industrialists,bosses。這些外宣翻譯基本上都是直譯,從字面上并不難理解,但外國人未必能把它們和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聯系到一起,因為它們是中國經濟文化的產物。由于文化差異造成人們的心理反應不同,相同詞匯在不同語言中的聯想意義可能完全不同,比如private和individual并不一定使外國人聯想到中國企業制度的改革。
為了更好地移植中國文化,有些譯者就在音譯后加注釋,如“下海”xiahai (to start a business, a company or a shop at the risk of losing one’s iron pot—permanent job)。還有些英譯借用了英語的表達習慣,也就是歸化的翻譯原則,如“大腕、大款”被譯為a big potato, a big buck, a big cheese, a big wheel。
二、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是一個大的文化范疇,包括人們的價值觀體系、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等。中國市場經濟的新詞語很好地反映了中國政治經濟的巨大變革,歷史的進步以及人們價值觀體系的新標準。
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很多譯法,如the polic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但不可與清末的“門戶開放”相混淆,其英譯為the open-door policy。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也許從中領會不到我國歷史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反映改革進程的詞語不斷見諸報端媒體,如“進一步改革開放”(further reform of opening up),“深化農村改革”(intensify the rural reform)等。further, intensify準確地宣傳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使世人對中國的社會發展與經濟騰飛有一個宏觀的認識。
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還有一些新產物,這些詞語翻譯多采用直譯,且彰顯中國特色。如經濟技術開發區(Economic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Zone),勞動力密集型企業(labor-intensive firms)技術密集型企業(tech-intensive firms)等。還有一些流行說法體現了人們價值觀的改變,如“達到小康”(reach “the better-off level”),“砸三鐵”(break “Iron Rice Bowl, Guaranteed Wages and Permanent Position)。這些意譯詞語準確、形象地移植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轉變。
三、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屬于文化的表層部分,人類生活在物質世界中,物質文化無處不在,包括衣、食、住、行等等。中國市場經濟的繁榮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
隨著中國的衣食文化的傳播與流行,外國人更愿意接受音譯詞語,如餃子(jiaozi),豆腐(tofu),饅頭(mantou),湯圓(tangyuan),旗袍(qipao),因為音譯詞比意譯詞更能移植中國文化。在住方面中國過去的四合院(siheyuan),棚戶人家(penghurenjia)已經逐漸被樓房(apartment building)所代替。在行方面自行車道(cycling lane)是中國特有的,還有傳統的胡同(hutong或alley),里弄(lane)。如果不是親眼所見
外國人也許并不能準確想象出這些中國的物質文化。
四、小結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繁榮必然促進語言和文化的發展。中國同世界的交流翻譯需要在跨文化語境下進行,中國文化的多元化使外宣翻譯必須把語言與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2]Eugene A.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