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西安市社科規劃立項課題(06z12)
[摘 要] 本文以1979-2004年統計數據為依據,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逐步回歸的方法對基礎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財政支出的各支出類別與經濟增長(GDP)的線性關系,并討論了財政支出各支出類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變化。
[關鍵詞] 財政支出 支出類別 主成分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政府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到底存在著何種關系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自1980年代后,國內學者開始嘗試利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對本問題展開了多層次的研究。但部分學者前期的研究忽略了對所用數據結構的把握,沒有對數據的穩定性進行檢驗,也沒有考慮數據相互之間的自相關問題,而直接采用了傳統的回歸技術,從而造成了部分結果的解釋力不強。本文以數據結構分析為框架,以1979年~2004年統計數據為基礎,然后通過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歸的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以此對本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二、數據分析
1.樣本數據的選取
本文選擇1979年作為數據分析的初始年,主要是由于自1978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改變了公共支出與國民產出這兩個變量的數據結構特征。
在前期的研究中,研究者都忽視了變量的平穩性要求。用Eviews5.0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表明數據在1994年存在斷裂。之所以會出現斷裂,主要是1994年的財政體制改革,可能使得各種經濟總量關系發生巨大變化,從而影響了變量間的數據結構。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本研究以1994年為界把1979年~20004年實際數據分成了兩段。這種數據選取方式既可以滿足單段數據的平穩性要求,有效防止偽相關的產生;同時也有利于進行對比研究,以證實或證偽原命題。
2.樣本數據的分析結果
由主成分分析結果可以直接寫出兩個主成分,第一主成分:
三、結果分析
從前一階段回歸系數橫向分析,經濟建設支出回歸系數要遠小于除政策性補貼以外的其他各類支出。其原因一是經濟戰略的重大調整,二是政府職能的轉變。而政策性補貼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為負,這顯然與我們的直覺是背離的。政策性補貼是政府為了保障公共政策的持續而采取的一種經濟手段;但由于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在價格上實行的是雙軌制,所以實際上政策性補貼并不是十分到位,很多補貼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有相當多的補貼都轉化成了商業利益。
而從后一階段回歸系數分析,增撥企業流動資金對GDP的貢獻發生了逆轉。從統計數字上觀察,國家對此項的投入并不穩定。2000年以后國家對其投入呈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由此分析,此項支出已經基本完成了其改造企業落后技術及體制,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使命。政策性補貼支出對GDP的貢獻已經從之前的負向轉為了正向。雖然其貢獻還沒有達到其他類支出的貢獻水平,但這卻表明我們國家已經從改革開放之初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向更加注重公平方面轉變。
從前后兩個階段的對比分析來看,雖然個別支出類別對經濟貢獻發生了比較大的轉變。但整體而言,后一階段各回歸系數明顯小于前一階段,即各類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在縮小。但與數據相反的卻是我們國家經濟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以此分析,顯然不能將政府財政支出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只能將其作為經濟增長的外因。后一階段回歸系數的回落、趨同也恰恰說明了國家通過經濟手段特別是財政支出影響、調節經濟增長的能力在不斷增強,政府職能與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很好的對接,政府職能逐漸從缺位、越位和錯位狀態回歸。
參考文獻:
[1]孔祥利:政府公共支出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人文雜志,2005,(2)
[2]郭慶旺等: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1)
[3]尹宗成: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鄉鎮經濟,2006,(2)
[4]莊子銀等:公共支出能否促進經濟增長:中國的經驗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