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在其香居茶館里 人物設置 文學語言
摘 要:當局者、調和者與旁觀者互動關系的安排是《在其香居茶館里》對現代文學已經建立起來的“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看/被看”二元對立關系的一種解構,這種安排最為直接的結果是啟蒙者的消失,被啟蒙者、諷刺者的增多。小說語言的方言化與歐化得益于作家的文學修養,取決于作品所描寫的人物的身份,以及諷刺文學對語言的特殊要求。
每次閱讀《在其香居茶館里》都會有新的感受,這一次的感受是這篇小說對人物與語言的巧妙設置與運用。
當局者、調和者與旁觀者互動關系的安排是《在其香居茶館里》對現代文學已經建立起來的“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看/被看”二元對立關系的一種解構,它意味著沙汀和上世紀四十年代諷刺文學的其他創作主體一樣,在人物形象設置上啟蒙者的缺席和“天真漢、小丑”的登場。這一現象的出現是上世紀四十年代諷刺客體丑態百出、大眾諷刺意識空前凸顯、現代諷刺文學發展必然和敏銳有遠見的刊物編輯順勢引導等多種因素互動的結果。其意義,從審美角度來說,是文學否定性喜劇對傳統肯定性喜劇的勝利。從功利角度來說,則是越來越多的人們自覺地站在進步、民主的一方,揭露和嘲笑國民黨統治下的反動腐敗、落后丑陋。不以逃避兵役為恥,都堅信“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人的生命,絕不能和體面相提并論”,這是當局者方治國與邢幺吵吵,調和者陳新老爺,旁觀者黃牦牛肉、張三監爺、蔣門神、伙計、茶客等人互動于“吃講茶”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新老爺一露面,茶客們立刻直覺到:邢幺吵吵已經布置好一臺講茶了。茶堂里零亂的呼喚聲響既促使方治國積極制造有利于己的輿論,又讓邢幺吵吵深切地感覺到,他已經失掉了面子了。雖然方、邢二人的舌戰造成了旁觀者們如何表達及表達何種感情的猶豫,但一旦方治國向新老爺走過去,又“立刻使得人們很振作了,大家全都期待著一個新開端”,茶客們緊張的心情使邢幺吵吵挽回面子的心情更為迫切,他迅速地從“快發火”變為“大發其火”。再往后,方、邢二人互不退讓的僵局再次令旁觀者們大失所望。但當兩位當事人對打起來的時候,“整個市鎮幾乎全給了轉來”,“大家的情緒比看把戲還要熱烈”。如果說,一直到這里,“當局者”、調和者與“旁觀者”之間的互動都是建立在隔岸觀火的吶喊助威之上的話,那么,蔣門神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這位前天帶著幺吵吵的委托進城趕場的神情呆板之人,一旦現身茶館,立刻把大家的注意集中過來。他不但帶回了新縣長早已放人的消息,將讀者的視線由回龍鎮引向了縣城,而且還以一種無知者無畏的身份質疑了方、邢二人的爭斗:“你們是怎樣搞的?你牙齒痛嗎?你的眼睛怎么腫啦。”借助這一角色,沙汀在文學中成功地實現了“使人用另外的眼光,用沒有被‘正常的’,即眾所公認的觀念和評價所遮蔽的眼光來看世界”①的目的,極富戲劇性地令旁觀者介入并終結當局者的爭斗,將情節引至高潮。不管是從諷刺文學還是從小說戲劇化的角度來說,這種人物關系的安排都是成功的。
方言口語與歐化句式在這篇小說中的完美結合宣告了現代文學語言中此二者水火不相容的預設的不正確。五四以來,白話取代了文言,獲得了主導地位,奠定了現代文學語言發展的基石。盡管許多論者意識到此后的發展,“根本的結構是跟著口語的發展而定,故能長保其生命與活力”。但就純粹的白話口語而言,由于它的極為簡約,不能單獨勝任“適切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思”的職責,所以當時的文壇健將大都“別求新聲于異域”。雖然此舉得到了魯迅等人“一切事物,雖說以獨創為貴,但中國既然是世界上的一國,則受點別國的影響,即自然難免,似乎倒也無須為此嬌嫩,因而臉紅”②的支持,但平心而論,歐化的語言沒有及時得到普通讀者的喜愛和認可。這讓熱心于大眾化運動的瞿秋白和熱衷于通俗小說創作的張恨水十分不滿,他們認為“新文學的任務本來應當順便建立現代中國文——表現現代中國普通話的一種文字。然而他現在所形成的,卻還并不是現代中國文,而是‘非驢非馬的’一種言語”,“因為這個緣故,新文學的市場,幾乎完全只限于新式知識階級——歐化的知識階級”③,所以堅持認為“許多文人,有這么一點意思,覺得寫出來的文字,如不帶點歐化,會被人家笑他落伍。假如歐化文字,民眾能接受的話,就歐化好了,文藝有什么一定的形式,為什么硬要漢化?可是,無如這歐化文字,都是普通民眾接受智識的一道鐵關”④。激烈而持久的爭論,讓人們無端地認為,文言與歐化語言本來就勢不兩立,方言口語與歐化句式就更“土”、“洋”不合了,二者不可能統一在同一作品甚至是同一作家筆下,熱衷于使用方言的作家理所當然地會拒絕歐化語言。但《在其香居茶館里》的成功證實了以上觀點的偏頗。眾所周知,除了老舍,在現代文學里邊恐怕找不到像沙汀那樣酷愛在小說中使用方言的了,“翻開沙汀的小說,幾乎每個人物說話都帶濃重的鄉音,夾有四川的方言土語”⑤,但很少有論者提及沙汀小說中的歐化色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以此篇為例,小說第一自然段就是一個長達六十字的長句;第二自然段是一個包括了一百二十字的長句;第三自然段由三個句子構成,其中有兩個是六十字左右的長句。在這篇不到一萬字的短篇小說中,六十字左右的長句達十七句。這些長句基本上不是人物的言行描寫、景物的細致描摹,而用來承擔事件來龍去脈的交代任務。“因為”、“原因”、“因而”、“然而”、“但”等關聯詞語和“:”、“;”等標點符號的大量使用顯示了沙汀對因果、轉折、并列句式的喜好。而這些以紆徐自然的內部節奏承載了大量信息的縝密歐化長句,不僅較好完成了故事的回顧補敘任務,凸顯人物在高濃縮場面里的明爭暗斗,而且令敘述者的感情得以節制,以一種不偏不倚的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人物語言的方言化與敘述語言的歐化就這樣完美地結合于沙汀的作品之中。之所以是在沙汀作品而不是別的作家作品中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除了作家的文學修養(深受契訶夫的影響),所描寫的人物的身份(人物長期被“腌在”小鄉鎮)等原因之外,諷刺“喜劇的言詞屬普通的、通俗的語言。喜劇詩人應當使他的人物講他自己的本地的語言,應當使一個外地人講外地語”⑥的要求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啟蒙者的缺席使《在其香居茶館里》有著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突出的文學特征,語言的亦土亦洋又使這部小說以鮮明而獨特的敘述風格有別于同時期的其他作品。
(責任編輯:趙紅玉)
基金項目:桂教科研[2006]26-186。
作者簡介:陸衡,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04級博士生,廣西欽州學院中文系教師。
① [俄]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莫斯科: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頁。
② 魯迅:《<奔流>編校后記》,《魯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頁。
③ 瞿秋白:《鬼門關以外的戰爭》,《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上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頁。
④ 張恨水:《通俗文的一道鐵關》,轉引自劉少文《大眾媒體打造的神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頁。
⑤ 李慶信:《沙汀小說藝術探微》,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頁。
⑥ [希臘]軼名:《喜劇論綱》,《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七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