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牡丹亭》 傳播 馮本 湯本
摘 要:明清之際,眾多文人、藝人根據各自的審美需要和藝術趣味,根據觀眾對戲劇的接受程度,先后對《牡丹亭》進行了改編,從而加速了《牡丹亭》這一劇作的傳播。其中,馮夢龍的改編本影響較大。文章從劇情、人物、舞臺等角度將馮本和湯本《牡丹亭》進行逐一比較,由此得出,馮本《牡丹亭》更富有戲劇性,更適合舞臺演出的需要。
湯顯祖所作的《牡丹亭》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蘊和杰出的藝術成就,一面世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其脫稿時,翌日而歌兒持板,又翌日而旗亭已樹赤幟矣”①,以至于“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②,對它的贊譽也隨之而來,張岱的《瑯嬛文集·答袁籜庵》中說道:
湯海若……作《還魂》,靈奇高妙,已到極處。
袁中郎評《玉茗堂傳奇》:
《還魂》,筆無不展之峰,文無不酣之興。
盛名之下,改編日增。沈璟、臧懋循、徐肅穎、馮夢龍等,根據各自對《牡丹亭》的理解和觀眾對戲劇的接受程度,先后對它進行了改編。這些改編擴大了《牡丹亭》的影響,加速了它的傳播。其中,馮夢龍改編的《牡丹亭》(即《風流夢》)對后世影響較大。那么,馮夢龍是持著怎樣的觀念來改編的呢?針對戲曲的改編,馮夢龍曾談道:“余發憤此道良久,思有以正時尚之訛。因搜戲曲中情節可觀而不甚奸律者, 稍為竄正……”③“情節可觀”是就故事情節來講的,也即馮夢龍自己講的“情節交替,離合變幻”④,“不甚奸律”是就曲律方面來講的,包含著對原作品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的內涵:肯定的一面是說,被改編的作品在曲律上還有修改的可能性;否定的一面是說,被改編的作品多少還存在奸律的地方, 曲律上有修改的必要。⑤帶著這樣的戲曲改編理論,馮夢龍從原本中挑選了一些折子進行再度創作。以下分三個方面來談馮夢龍對《牡丹亭》的改編。
一、劇情改編
1.劇情更合理
湯本《牡丹亭》的曲詞非常雅致,但有些地方與生活常理有所偏差,這些在馮本有了改進。比如,湯本在《訓女》中并未提及麗娘從前的讀書經歷,這與大家閨秀的身份不太相符,而且后來幾出的華美唱詞也會讓觀眾有這樣的疑問:一個剛開始讀書的女子就能唱出如此高雅的章句來嗎?于是,馮夢龍便在《訓女》中補充道:
[其三]:(旦)拜覆黃堂父母,兒雖是嬌癡又愚,念從前受教慈闈,便諸書頗知章句,(外)兒雖則天性聰明,還須名師講解。(旦)多謝爹爹指教。
有了這些,麗娘就更符合大家閨秀的身份了,同時,與她后來在“驚夢”“尋夢”等段中的曲辭之高雅相契合。
2.場次更連貫
(1)二夢相連
湯本第二出的“柳生訴夢”與后面的“寫真”以及“麗娘尋夢”相隔太遠,有隔斷的感覺。為此,馮夢龍把湯本中第二出的“柳生訴夢”移至第八折,緊接著前一折的麗娘尋夢,使得二夢暗合,場次、劇情間的銜接更加連貫,同時改名“夢梅”,為啟下文“寫真”的“不在梅邊在柳邊”,且看第八折:
我柳春卿在廣州學里,也是個數一數二的秀才……方才午馀困倦,偶然晝寢,做下一夢,夢到一個大大園中,梅花樹下立著個美人……他又說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緣之分,發跡之期。奇怪,莫非這個美人,就是咱后來的姻眷?我如今改名夢梅,就將春卿為字,以應其兆。
由此,拉進了兩個夢之間的距離,也點破了改名“夢梅”的原因,更加方便臺下觀眾對于劇情的理解和把握。
(2)三環相扣
“夢”、“畫”、“幽媾”是整個《牡丹亭》故事的三個重要環節。在湯本中,這三者因為缺少聯系而顯得零亂且孤立,對此,馮夢龍通過增加各個場景之間的聯系,前后呼應,從而將“夢”、“畫”、“幽媾”融為一體。
具體來看,湯本中的柳生看到春容時,并未想起自己的那個奇夢;而在馮本中,面對春容,柳生所說的是:
呀,奇怪,仔細看來,像是有些面善。驚疑未妥,似曾向何方會我。嗄,是了,我去年暮春時分,曾有個夢來,夢到一個花園梅花樹下,立著個美人,向我說:“柳生,我與你有姻緣之分。”美人,敢就是你么?
這樣就把“夢”與“畫”聯系了起來。之后,在湯本《幽媾》中,柳生在麗娘來之前說的是:
則一件,姐姐若到,要精神對付他。偷盹一會,有何不可。〔睡介〕
而馮本中的柳生則在幽媾前想到了畫中人:
且住,我自春容到手,睡夢關心,一遇了夜來的美人,便疏了。畫中的姐姐,我好薄情也,趁此美人未來,展玩一番以遣寂寞。
這樣又把“幽媾”與“畫”串在了一起,一方面使劇情更加連貫,便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使柳生不再像湯本中那樣“過目而忘”地薄情。最后,馮夢龍在《夫妻合夢》中加入了這樣一段對話:
(生)我和你先因夢感,后遇魂交,如今是第三次了。(旦)奴家依然還是女身,柳郎休輕覷者。(生)已經數度幽期,玉體豈能無損?(旦)那是游魂,今番是正身陪奉。(生喜介)小生又一場僥幸也,三度姻緣豈偶逢,良媒端的是春容,今宵剩把銀崩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這段對話像是總結“夢”、“畫”、“幽媾”這三大環節,再次把三者串在了一起,至此,“夢”、“畫”、“幽媾”實現了完全的統一。
二、人物形象改編
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而馮夢龍則將湯本《牡丹亭》變雅為俗,使劇中的人物更加生動可愛,貼近生活。試舉兩例:
1.春香
馮本中的春香被賦予了更多的少女情懷。春香和麗娘年齡相仿,游園之后,麗娘陷入了傷情之中,而春香也為春游中所見的景色而動,觸發了她的情思,請看這段獨白:
【刷子序犯】(貼背介)蹊蹺這傷情為何,嗄,是了,想春游兩度打動心苗,不要說小姐,就是我春香在這花園中走幾遍,也有些動情,花落花開,流年暗與春消。
在這里,春香的獨白說出了一個妙齡少女的真實感受,讓觀眾感覺更加真實可愛、可親可近。馮本中的春香最可貴的性格是忠貞不渝,且看她在麗娘死后的表現:
(第十六折)(貼跪哭介)……春香想來,俺小姐花容月貌,且做了水上浮萍,況春香賤質微軀,看什么人間結果。情愿跟隨道侶,共事焚修。
湯本中的春香在麗娘死后便隨杜寶到淮陽,而馮本中的春香甘愿出家梅花觀,為麗娘守墳,這突出表現了春香對情誼的忠貞不渝,豐富了她的性格內涵;同時,也為其在之后的“石姑阻歡”、“協謀發墓”、“杜女回生”諸出中的演出做了鋪墊。⑥
2.柳生
馮夢龍通過修改和增加人物的動作或表情,把柳生的情緒變化刻畫得更生動、更富有戲劇性。最具代表性的是《設誓銘心》中的一段:
(旦)向伊悄說既夫妻休教害怯,(生矜持介)小生不怕。(旦)小斷花再接,鬼門關回生有貼。(生喜介)嗄,回生了,因甚緣由得以再活?(旦)如今還未曾活哩。(生又怕介)還是個鬼?(旦)期限早晚填幽缺,則這春容起處有荒丘凸。(生)春容在太湖石下。(旦)那片石孤梅是我三貞九烈。(生)你是我妻,我也不害怕了。只是小姐已經殯殮,小生待要如何?
面對游魂,柳生不怕是不可能的,當猜想到麗娘已經回生時,柳生的喜悅又溢于言表,但得知麗娘還是個鬼時,柳生馬上又害怕了起來,在聽過了麗娘的解釋后,柳生終于不怕了。在這里,柳生的情緒是:矜持→喜→又怕→不怕,真可謂峰回路轉,跌宕起伏。
三、舞臺改編
馮本中增加了一些科諢小戲,使表演更加精彩動人,同時,這些創造性的細節往往能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取得意想不到的舞臺效果。試舉幾例:
1.老少對話
陳最良和春香的對話,寓趣于對抗之中,使春香這一人物與觀眾處于同一層次,增加了觀眾的親切感。如《傳經學字》中的這段:
……〔旦〕以后不敢了。〔貼〕今夜不睡,四更時分就請先生上書。(末)太早。(貼)念個五更轉吧。(旦)多嘴。
2.男女對話
花郎和春香的對話,與他們的身份、年齡相符,使劇情增趣不少,同時也拓展了劇情,烘托了氣氛,表現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愛情的勇氣。如《春香肅苑》中的這段:
(丑撞上諢介)我是小花郎,配你老花郎,何如?(貼扯丑耳介)大大一個春香姐來到園上,你不迎接,還要調嘴?……(丑)春香姐,你聽枝頭鳥聲兒,啼得好動興也。(貼)小鳥枝頭也弄春,偷閑何須步芳塵。(丑)相逢不樂空歸去,園上桃花也笑人。
3.上下級對話
李全和士兵的對話,以對話的形式說出娘娘的吃酸,使本劇更具喜劇色彩。
(凈)孩兒每,這幾日擄掠的婦人可有標致的?(卒)有是有,只是娘娘有令,但是婦人都要送他帳下。(凈)隱藏一個不得?(卒)小的們不要性命的。(凈笑介)原來軍士們都怕他哩。正是:“山妻獨霸蜘吞象,海賊封王蚓變龍。”
明清之際是明中期文化總結高峰之后的一個“緩坡”,反映在戲曲改編上,注重總結前人的敘事傳統。如馮夢龍在《<風流夢>小引》中充分肯定了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安排的人物同夢的情節:“杜柳一段姻緣,全在互夢。”基于這樣的認識,馮氏根據《牡丹亭》的情節而創作了《風流夢》。這一時期的戲曲理論家不僅重視前人的成功經驗,而且還聯系創作實際,表達自己有意與前人優秀之作一爭高低的主張。⑦
較之湯本的《牡丹亭》,馮本的《風流夢》在劇情安排上更為合理,在結構銜接上更為妥當,情節緊湊,人物形象更加真實、鮮活、富有生活氣息;馮本中更換的曲白、增加的對話都使整部戲增添了不少喜劇色彩,更重要的是,他的改編“以適讀適演為繩”,處處從讀者的角度來觀照文本,使得劇本搬上舞臺后,能為大多數觀眾所理解和接受,從而使《牡丹亭》這一名作廣為傳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胡 穎(1984- ),江西宜春人,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2005級研究生,從事古代戲劇研究。
① 參見石韞玉著《吟香堂曲譜·序》,吟香堂刻本,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② 原文是:“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奈不諳曲譜,用韻多任意處,乃才情自足不朽也。”參見沈德符編著《萬歷野獲編·詞曲·填詞名手》,中華書局,1959年版,中冊,卷二十五。
③ 原文是:“余發憤此道良久, 思有以正時尚之訛, 因搜戲曲中情節可觀而不甚奸律者, 稍為竄正。年來積數十種, 將次第行之, 以授知音。”參見魏同賢編著《馮夢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雙雄記·序》。
④ 《曲海揚波》中曾引錄:“龍氏序謂: 史氏所作十余種, 率以情節交錯、離合變幻為骨, 幾成一例。就中《夢磊》最佳,《合紗》次之。”參見任訥著《曲海揚波》,中華書局,1940年聚珍仿宋排印本,卷四。
⑤ 周立波.馮夢龍戲曲改編理論初探[J].陰山學刊,1999(1):21-27.
⑥ 聶付生.馮夢龍論戲曲情節[J].湖南大學學報,2001(3):55-58.
⑦ 孫書磊.論明清之際戲曲敘事的類型化[J].齊魯學刊,2004(6):84-88.
參考文獻:
[1] 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 馮夢龍. 墨憨齋定本傳奇·風流夢[A].馮夢龍全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