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剩余勞動力轉移、降低人口出生率。要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并加大投資力度、完善投資體系,以推動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 人力資本投資 農村 經濟發展
我國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前者是后者的3.2倍;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7%,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5.5%。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對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初,舒爾茨(Schultz)在探討美國經濟總產出增長快于要素投入增長的根源時,發現對教育、在職培訓、保健、遷移等投入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把這些要素定義為人力資本,并認為它是某種投資的結果。1964年貝克爾(Becker)在《人力資本》中建立了一套人力資本形成的理論體系,并對教育和培訓的收益率進行了分析,進一步證實了人力資本理論的正確性。
人力資本投資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農業是農村經濟的基礎,提高科技含量是發展農業的關鍵,而農業科技水平取決于農業勞動者的素質。2005年我國未上過學、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專以上的人口分別占10.37%、33.28%、38.35%、12.44%、5.56%,由于高學歷者主要集中于城鎮,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更低。通過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可以大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一,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農業產量。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學知識,使他們學會科學種田,掌握因地制宜的良種選擇、適當的肥料與農藥使用、先進的栽培技術,以及機械化的耕作技術,促進農產品產量的提高。第二,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水平。我國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經濟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較低,相應地,農業收入也很低。人力資本投資能開闊農村勞動者的視野,使他們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生產,并運送到市場上出售。生產出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就會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比重和農產品的價格,農民的收入自然會提高。第三,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深度。農產品屬于初級產品,附加值很低;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可以提高其附加值。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農村勞動者的加工技術,帶動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產業的發展。
2.人力資本投資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資本和勞動是兩大基本生產要素,它們之間需要有個合理的搭配比例。對于我國廣大農村來說,土地相對不足,而勞動相對過剩,從而使農村勞動者的邊際產品很低、甚至為零。在以血緣為紐帶的農村家庭中,如果沒有其他出路,剩余勞動力就只能以隱性失業的形式存在,從而使家庭成員的平均產量很低,因而,平均收入也就很低。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是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人力資本投資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加速器。升學是勞動力從農村“走出來”的一種途徑。當農村學生考上大學或中專,其農業戶口就會轉為非農戶口,至少在在戶籍制度上已經轉移出來;事實上,大多數大中專畢業后一般也都去了城鎮就業。而升學是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他們至少要初中或高中畢業,而且成績比較優秀,才能從農村轉移出來。打工是勞動力從農村“走出來”的另一種途徑。盡管打工族、俗稱“民工”在戶籍制度上仍然屬于農業戶口,但他們確實成為城鎮勞動大軍的一部分,并為城鎮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實際上已經從農村轉移了出來。而這種轉移的實現也需要一定的人力資本投資為前提。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城鎮對民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不僅要具有健壯的體魄,還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近幾年出現的“民工荒”就是例證。民工真的短缺嗎?不是,缺的是有一定文化素質和工作技能的民工,而這種文化素質和工作技能只能通過人力資本投資才能獲得。
3.人力資本投資能降低人口出生率
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不僅與技術進步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相對減少相關,還與人口出生率較高相關。近十年,我國平均每年人口出生率為14.1‰,而農村的人口出生率要遠遠高于城鎮。目前城鎮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而農村家庭有2個孩子的情況非常普遍,有的甚至更多。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改變農村“多子多?!?、“重男輕女”等落后的傳統觀念,避免“不生個兒子不罷休”的情況發生。同時,農村家庭成員、尤其是農村婦女的生產能力提高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生孩子的機會成本增加,也會自動減少多生孩子的概率。人口出生率降低了,不僅能減少新增勞動力的數量、減輕就業壓力;也能將家庭財力更集中于子女的教育投資上,提高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從而建立起“人口數量減少-人口素質提高-經濟發展加快”的良性循環。
二、促進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建議
1.重視人力資本投資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在社會生產中的大規模應用,使得人口的質量重于數量,人力資本重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是“地地道道的源頭活水”。一方面,要加強廣大農村地區干部對人力資本投資重要性的認識,在工作中貫徹教育興農、科技興鎮的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宣傳,使農民及其子女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是他們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必須學習知識、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當廣大干部和農民都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就可能通過人力資本投資來促進農村經濟的騰飛。
2.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
人力資本投資作為一種投資形式,存在一個成本問題。由于農村經濟的脆弱性和落后性,人們即使認識到了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也可能無力進行投資,有些孩子因貧困而輟學就是一個例證。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政府對農村地區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是一種開發式的扶貧方式,將打破農村貧困惡性循環怪圈,促進農村經濟的持久發展。首先,要增加對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保證基本的教學硬件設施。其次,加大對教師培訓方面的投資力度,保證農村教育培訓的師資水平不斷提高,為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提供一個較好的軟件環境。再次,給貧困學生學費、書本費等特殊補貼,鼓勵他們刻苦困難,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或工作技能。
3.完善人力資本投資體系
要完善人力資本投資體系,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大的選擇空間。首先,認真落實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明天的農村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素質。對于貧困生來說,不僅要免除書本費,還要給一定的生活補貼,以保證適齡兒童完成學習任務。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適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讓農村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以積累更多的基礎知識。其次,加強技能培訓。針對成年人的在職培訓,實用性較強,能很快地轉化現實的生產力。當前培訓工作的重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農業科技推廣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科學種田的原理與方法,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二是與農業相關的技能培訓,如面粉加工等實用技術,為農村副業或鄉鎮企業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三是建筑、修理等非農產業的技能培訓,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民工的轉化提供必要的技能條件。再次,強化勞動中介機構建設。遷移可能更充分發揮了勞動者的才能,為勞動者帶來更高的收入,因而也是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形式。某農民到底能否實現遷移,除了文化知識和技能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問題。鄉鎮民政部門應成立專門為農民工服務的勞動中介機構。一方面,為民工提供城鎮的用工需求信息,并為民工的教育培訓提供建議;另一方面,也為民工在尋找工作、簽定勞動協議、工資糾紛處理等方面提供幫助,以維護民工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4][5]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Schultz T.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con.Rew.51:1-17
[3]Becker G.S.(1975),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2nd.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New York
[4]黃敬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貧困問題[J].財經問題研究,2004,(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