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稅外費用負擔是當前我國個體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當前財政體制改革存在漏洞、市場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市場法規體系不健全、政府主導型經濟存在缺陷,因此通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來促進個體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個體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 稅外費用負擔 政府主導型經濟
根據各國發展經驗,一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離不開數量眾多的個體經濟和中小企業,個體經濟和中小企業在吸納就業、出口創匯、提供社會服務、穩定經濟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充分體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我國個體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的利潤額無法與大企業匹敵,然而承擔的稅外費用往往比大企業高得多,已經嚴重影響了個體經濟和中小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如何合理地減輕個體經濟和中小民營企業稅外費用負擔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實證分析
民營企業調查情況表明近幾年來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的稅外費用負擔并沒有減輕。以2005年的私營企業調查報告為例,編制列表如下:
《2005年的私營企業調查報告》民營企業的費負情況
可見民營企業的三項費用支出是十分驚人的,已經嚴重侵蝕了被調查企業的稅后凈利潤和分紅,給被調查企業造成沉重的負擔。2004年沒有進入統計的估算國家預算外資金3000億元中的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于個體商戶、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一些收費帶有明顯的歧視性,比如對私營企業收取的工商管理費,國有企業就無需支付。而且個體戶和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超過了大型企業和其他所有制的企業。近幾年來,政府也出臺了多個為民營企業減負的政策,但收效不是十分明顯,反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舊形式的亂收費尚未根除,又出現新的變種,而且新形式的亂收費具有更大的隱蔽性,這加大了民營經濟稅外費用負擔問題的解決難度。
二、主要成因
實證分析表明了我國個體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稅外費用負擔十分沉重,針對個體經濟和中小民營企業的稅費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主要有原因如下:
1.當前財政體制改革存在漏洞
《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財政分散管理、部門多頭開戶的混亂局面,鏟除了腐敗的根源,但必須看到,目前改革進展仍不平衡,有的省市級尚未在所有預算部門實施改革,有的尚未推進到全部基層預算單位,還有一部分地市和大部分縣沒有實施改革。另外,目前的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仍然無法徹底杜絕我國在預算外資金方面的不少問題,這已經成為亂收費的一個重要原因。首先,部門單位仍有可能繞過上級有關部門收取各種名目的費用,以此充作自己的收入來源,諸如城建費、教育附加費、防洪工程費、綠化費、助殘費、以工建農費、環保費、治安費等,不勝枚舉,而且缺乏明晰標準,隨意性很大;其次,目前還無法完全實現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國庫集中收付管理體制;另外,如果不加區分地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支出單位的所有資金包括日常開支都要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那么,最后的結果要么是制度實行的效果不如人意,要么使制度流于形式。
2.市場信用體系尚未建立
我國主要由政府提供信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內外部約束機制,國家政策法規無法有效制約政府信用的隨意性和伴隨的各種行政腐敗行為,一些法規甚至成為各級政府謀求利益的手段,這是造成目前對個體經濟和中小民營企業亂收費現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由于個體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往往實力弱、地位低,因此亂收費對于個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危害就比大企業要大得多。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個體經濟和中小民營企業往往逾越法制的邊界,信用狀況混亂,經濟損失嚴重。據調查數據顯示,不守信用、惡意違背信用使全國企業經濟合同履約率不足50%。2002年中國企業因信用缺失而導致的自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相當于國家財政收入的37%,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為1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約為55億元,產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約為2000億元,還有逃廢稅收損失及發現的腐敗損失等。
3.市場法規體系不健全
這幾年來也出臺了不少相關的法規政策,法制建設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收效不明顯,仍存在如下問題:
首先,公民的公益訴訟的起訴權無法可依。在西方法律中,公益訴訟的起訴權被賦予了相關的社團甚至普通的公民。一個社團或公民只要認為政府或政府的某種行為已經侵害到他們的合法權益,就可以用自己的名義向法院直接提起訴訟。在我國,這種基于公益目的的訴訟是無法進入司法程序的。如果某個鄉政府發出的紅頭文件屬于亂收費之列,公眾無權對它提起訴訟,執法者的腐敗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懲處,公眾權利所遭受到的損害,也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補償。
其次,一些法規頒布過程缺乏必要的民主性。一些地方法規從立項到頒布鮮為人知,頻繁變動,一些地方民營企業往往業務進行到最后階段才發現政府法規發生變動,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經濟損失。
再次,法律部門化。大量由地方行政部門起草制定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也具有類似于法律的約束力,往往為本部門設立了過多的管制權力,而對于被監管對象則規定了太多的義務。與此同時,對執法者的約束機制卻很欠缺,部門利益在法律中泛濫,法規本身成為了亂收費的重要根源,也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法搞腐敗。比如,一些縣級職能部門依靠各種部門法規繞過鄉鎮政權直接對企業和個體戶收費或罰款,鄉鎮企業、各類個體工商戶、專業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最后,法律給執法者的自由裁量權太大。這首先會造成法律適用不統一,相類似的案件對于不同的執法者,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環境背景可以得出相差很大的法律后果。其次是造成執法隨意性較大,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再次是給權利尋租留下了很大空間,執法者可以利用自由裁量權,以權謀私,成為腐敗的重要根源。“票款分離、銀行代收、財政統管、收支分離”會演化成為“少罰錢不開票”,大量的罰款成為了執法者個人或小團體的非法收入。這種違背市場資源分配原則的收入顯然都是非要素收入,對市場經濟只能起到破壞的作用。而且執法者“依法搞腐敗”使得政府的公信力與權威受損,勢必難以樹立法律權威;最后是會引發社會矛盾。當前大量涉法上訪中有很大部分與此有關。
4.政府主導型經濟的缺陷
我國還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決策者的素質對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決定了政策的效果,決策正確將帶來經濟的發展;而判斷錯誤就會對經濟造成消極影響。政府主導型經濟存在一系列的弊病:缺乏決策民主、自我監督、機構臃腫、行政浪費、官僚主義,由于占統治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變革緩慢。在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政治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遠滯后于市場機制的建立,政府自身管理的人治特征仍然十分突出,完善的政府人員行為規范尚待建立,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無視法律法規的存在,為所欲為。因此機構臃腫、行政浪費、官僚主義等行政弊病仍然是威脅國內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這些弊病最終體現在政府行為的隨意性上,政府往往自我決策,自我監督,用行政控制法律的最終解釋權。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常變相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收費、罰款,所謂立法和規范就是設置審批、許可、收費和罰款項目,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罰款。而且,一些上級部門和財政部門,還年年下達不斷增長的收費罰款指標,多罰多獎勵。最為嚴重的是一些貧困鄉鎮機構臃腫,財政自收自支根本無法支撐鄉鎮運轉,只好靠亂收費才能得以維系。
三、主要措施
從以上分析看來,要解決我國個體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的稅外費用負擔問題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政府要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給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了證實,但政府作用主要通過市場價格機制來間接實現,而不是直接調整價格、直接干預企業;是間接、短期地對總量進行調整,而不是直接、長期地對結構進行調整;是主要致力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福利事業等的發展,微觀發展權力集中于企業,而非直接插手企業事務。否則就會壓抑市場的發育,破壞市場功能,阻礙民營經濟發展。同時,政府要加快公務員制度的改革,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以科學規范的公務員制度來保證從政人員的素質,從制度上抑制機構膨脹,保證政府人員的廉潔高效。
2.加強法制建設,保證執法的有效性
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立法機制,加強行政立法,行政人員行為規范要盡可能明確具體,并要有相應的監督與制裁措施。在缺乏嚴格法律約束的情況下,違法亂紀付出的代價與其獲得的利益嚴重不對稱,就會促使有人敢于鋌而走險;另一方面,對行政人員行為進行規范的執法和監督主體也要制定相應的行為規范,并給予有效的制約監督,防止和杜絕司法腐敗,使民營經濟在合法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能夠受到法律保護,經濟利益能夠得到保障。比如,企業的營業執照除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依法扣繳和吊銷之外,其它部門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扣繳,違反規定對民營經濟造成損失的要依法承擔責任;最后要規范行政收費,對既無法規依據,又無正式行政文件的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應堅決取消,執行收費許可證制度,實行亮證收費,并公開收費標準,接受群眾監督。
3.深化政府財政收支體制改革
完善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建設現代廉潔政府。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對于減輕預算資金使用低效的程度很有幫助,但是對于一些不是很頻繁的資金支出項目如職工工資、大額招待費用等設計為國庫集中收付的管理范圍,而諸如頻繁、小額的支出項目,由各部門單位自行決定,超出了一定的金額范圍的仍需報上級有關部門批準。做到權力與利益相分離,監管與收錢相分離,只留稅務部門收稅。廢除工商管理、質檢、城管、衛生防疫、消防、交通等所有政府部門和行政性事業部門向個體工商戶及企業收費和罰款的收支兩條線制度,使這些部門由財政撥款來維持。
同時還要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的監管。預算外資金不納入國家預算,由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事業單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容易被濫用和無效使用資金者所利用。因此,就有必要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的監管,提高預算外資金的使用效率。這就首先要精簡公共部門人員,降低行政費用,這也是杜絕亂收費的一個重要手段;其次,通過立法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系,財政關系透明化,做到收費制度化,收費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最后,要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完善預算報告披露的形式和種類。這不僅有利于有關學者在更為廣泛的基礎上對預算信息予以分析,同時,還有利于個監管部門的監督,降低監督成本。
4.完善信用制度,構建成熟的市場環境
首先,要建立完善企業信用記錄系統。如果完全靠自覺來約束企業信譽,而沒有完善的懲戒措施,這種自覺最終無法真正實現,而真正自覺的企業只會越來越吃虧,因此,必須有一定的信用記錄來約束企業的信譽,懲戒措施也必須依靠一定的信用記錄才能得以實現,這是成熟市場經濟的表現。只有當信用成為企業通行于市場的良好通行證,而失去信用的企業無法在市場中得以生存的時候,企業信譽才會真正得以建立;其次,必須要有有效的失信懲罰措施,使得企業失信的成本遠大于收益的時候,市場信用體系才是健全的,企業也才能被人所信賴,才能夠真正參與到國際經濟之中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