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只有在適應環境的基礎上,才能穩健快速地發展。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創新型中小企業在我國市場環境中的各種制約因素,從而揭示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瓶頸。
[關鍵詞] 創新型中小企業 環境制約因素 發展瓶頸
企業只有在適應環境的基礎上,才能穩健快速地發展。我們將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分別對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所處經營環境形成的各種制約條件進行分析,揭示這些制約條件下導致的經營瓶頸。使創新型中小企業能更清晰了解自身狀況,穩健快速地發展。
一、外部環境制約條件分析
盡管我國目前處于高速發展期,但由于管理體制不完善以及體系未健全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傮w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1.政府管理和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
我國對中小企業的行政管理,一定程度上仍然維持計劃經濟環境下的條塊分割體制。盡管各省市已成立中小企業(管理)局等專管機構,可是由于主管機構劃分并不完全符合社會分工要求,導致各部門間經常發生政出多門、職能交叉等現象。中小企業管理效率有待加強。
與此同時,系統科學的政策法規體系遲遲未能健全。諸如《中小企業促進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法律雖然已頒布并正式實施,但從實施效果上看,與中小企業內在需求相比,顯然仍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而國家制定的眾多優惠政策,在實務中則更多地向大企業和外資企業傾斜。中小企業往往只能在不平等的“行政競爭”狹縫中生存。
2.社會服務和融資體系不配套
與中小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同步,我國主要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服務機構尚處于初生期——數量少、質量低、服務缺。諸如創業輔導、管理咨詢、企業培訓等配套服務,要么難以提供,要么名不副實;更多集中在事務性工作上,如證照辦理、代理記賬等。
在眾多服務中,最為突出的是融資問題。就我國目前企業融資效率看,無論是主板還是二板市場,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有限。同時由于物質和信用資源不足,加之銀行的“主觀歧視”,利用銀行信貸資金幾乎是不可能的。據統計,中小企業僅享有全國銀行貸款總量的7%~8%。矛盾更為突出的是:風險更大、資金需求也更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官方渠道不暢、民間渠道不通的條件下,更是雪上加霜。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存在已久,且預期在短期內無法根本解決。
3.創新人才及創新主體錯位
我國早期行政“歷史”形成的“生產單位與科研機構分離管理”模式,導致目前絕大部分的科研成果來源于高校和各級研究院;研發人員60%以上在這些機構工作,40%則集中于大型企業。創新型人才尤其是技術創新人才的創新活動,由于對資金、設備和環境的依賴程度較高。而創新型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缺以及常有的短期行為,無法在企業內組建獨立的科研機構和團隊。加上社會觀念和認識的偏差等因素,更加速了創新型人才的“一邊熱”流向,難以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所用。
在此種科研主體與應用主體分離、錯位的局面下,創新型中小企業只能利用僅有的創新人才(往往正是投資者或經營骨干)來形成創新能力,對現成的科研成果無法有效應用。
4.創新活動缺乏中介和協作網絡
創新活動是一個高度社會化過程,在科研主體和應用主體不同的環境下,科技成果應用,只能走企業與科研機構協同開發的道路——由企業提出應用需求,由科研機構開發。但這種協同關系必須經歷搜尋、雙向選擇、輔助實施等過程。此過程,如果單獨依賴企業或科研機構,效率顯然是低下的。中介服務機構正應在此時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和智力優勢。然而,目前我國中介機構數量少、專業水平不足、彼此獨立、協同效率低、行為不規范,且服務功能單一,顯然未能承擔這一重任。
二、內部環境制約條件分析
“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對創新型中小企業內部環境的研究至關重要。本節將根據其發展階段和特殊優勢,對內部環境作研究歸納。
1.經營管理不善,信用意識薄弱
從企業生命周期來看,創新型中小企業多處于誕生期和成長期。多數企業主是依靠特有技術或社會網絡作為創業資源,往往表現出經營管理水平不足,出現管理混亂、經營不善等問題,更有甚者仍維持“家族式”企業產權不明、權責不清等特征。這與創新型中小企業所處的企業生命周期特點相符。
另外,在激烈競爭環境中,我國為數不少的中小企業采取不當手段進行無序競爭,如:制假造假、侵權逃稅等。這批“害群之馬”使得我國中小企業更負上“缺乏信用,擾亂市場”的惡名,導致我國中小企業信譽普遍較差。
2.市場競爭壓力巨大
市場競爭崇尚“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是中小企業存活率較低的主要因素。雖然在“內憂外患”和“為數眾多”的環境中,外在壓力卻演變成中小企業“創新”的源生動力,成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的根本。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中小企業是我國真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決定性力量,創新的主要來源是小企業,不是大企業。特別在知識經濟時代,小企業的作用更為突出。大企業嚴格的規則制度,束縛了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與此相反,“組織簡單、人員機動”,使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易于打破常規,推動創新,體現出“創造性破壞”主體的優勢。而這正符合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生產力在創造性破壞中提高——先破而后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創新優勢。
* 德國有2/3以上的專利技術是由中小企業開發研制并注冊的;
* 中小企業將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市場化平均周期為1~2年,而大企業需4~5年;
* 美國從20世紀 80年代后,大約70%的技術創新項目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
* 美國中小企業的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工藝創新和管理創新,效益貢獻率分別達到32%、38%、17%和12%,人均創新發明是大企業的兩倍以上。
顯然,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是內外部環境共同鍛造的,也是創新型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競爭的“生存法寶”,推動著企業更迭和產業滾動發展。
3.難以承擔自有的科研機構或團隊
與大企業相比,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往往并不直接設立企業自有的科研機構或團隊。如果通過科研人員、研發成果等角度評價,創新投入顯然是嚴重不足的。
盡管它們無法承擔自有研發機構和團隊建立的巨額支出,但借助現有協作網絡,結合市場經濟導向和企業家創新精神,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更注重效益性和實用性,使得它們具有更高的“創新投入產出率”。據統計:單位銷售額所取得的專利成果約為大企業的兩倍;研發投入所產生的效益是大企業的3.5倍。
三、結論
由此可見,創新型中小企業在我國市場競爭中,確實承受著各種制約條件。雖然可以通過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投入產出比,加強企業的競爭優勢。但只有改善上述不利環境因素,才能全面地釋放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科學技術部.關于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的通知(國科發政字〔2006〕110號),2006年4月13日
[2]2005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 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2006年
[3]張凌:企業技術創新項目評價與決策體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4]畢克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測度與評價研究.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