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是增加農民收入,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是要加強農業市場流通,發展農產品物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難題是基礎設施及資金問題。在此背景下,發展第三方物流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 第三方物流 新農村建設 農產品流通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切入點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切入點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解決“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又是關鍵。
中央“一號文件”第五部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是對物流產業提出的要求,物流產業向廣闊的農村延伸服務也進入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2.加快建立現代農村流通體系
流通作為社會再生產的中介,歷來是生產與生產、生產與消費的紐帶。只有流通順暢、開拓市場,才能使農民增產又增收,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加快構建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二、發展第三方物流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1.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的問題
(1)流通渠道比較單一。農產品流通一般都會經過生產者、產地市場、運銷批發、銷地市場、零售商和消費者這樣幾個主要環節。相當一部分新鮮產品由于運價、運力、交通基礎狀況和產品保鮮技術原因而損失巨大。當農產品集中上市時,物流不暢,加工能力不足,產銷脫節嚴重,損耗情況更為突出。
(2)管理分散,社會服務水平低。由于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缺乏統一規劃,地方保護勢力依然強大,重復建設加劇,甚至在同一地方,出現了大家一哄而上搞流通的現象。加之市場機制還不健全,我國物流企業處于小、少、散、弱的局面,難以形成有效的社會服務網絡。
(3)農村流通體系投資不夠。一直以來,我國在保鮮技術和物流等后續農產品處理加工方面卻明顯相對投入不足。從農業產業鏈的整體來看,如果能夠更多地關注生產、流通、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鏈經營,開發采用保鮮技術使果蔬損耗率減少一半,就意味著增產水果500多萬噸,蔬菜3000多萬噸。中國生鮮冷鏈薄弱的現狀和數量型的農產品生產形成很大的矛盾,問題不解決,高損耗的狀況也將難以根本扭轉。
(4)流通系統中信息體系不健全。農產品物流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效率和效益與農業物流的信息體系密切相關,流通服務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流通企業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傳遞和控制方法,這降低了流通服務水平,很難與國際慣例接軌。
(5)市場集中度低,缺少骨干企業。大部分流通企業規模較小,尚未形成規模經濟。物流管理不夠科學,再加上技術落后,因此普遍缺乏競爭力。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后,可能會使農產品流通業受到強烈的沖擊。
2.發展第三方物流對建設新農村的推動作用
(1)第三方物流能夠為農業剩余勞動力提供多種就業崗位。第三方物流領域涉及面廣,作業活動多,主要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七個方面。近年來,隨著第三方物流的迅速發展,它吸收勞動力的就業規模逐年上升,因此物流產業可以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2)第三方物流可以使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實現消化和轉移。第三方現代物流能夠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得到增加。首先,第三方物流信息優勢明顯,能夠指導農業生產。其次,第三方物流產業能夠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現代物流產業以物流配送的規模大、速度快、效率高、輻射面廣見長。它能夠提高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有效控制農產品在流通中的損耗,所以能夠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3)第三方物流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使農民增收。農民單純出售農產品,收入增長也會有限的。農民沒能獲得生產以外環節的利潤,而生產環節又是利潤最薄的環節。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品加工產值之比約為1:3,而我國則約為1:1,這表明我國農產品加工增值的空間還非常大。第三方物流通過專業的組織優勢可以增加農產品加工環節的附加價值,使農民增收。
(4)第三方物流整合現有農業物流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基礎設施作用。整合現有農業流通資源是克服進入障礙、獲得規模經濟、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的最快速的途徑。發展第三方物流對于整合農業物流資源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農村現有基礎設施的功效。
(5)第三方物流有利于農村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第三方物流強調了全方位對環境的關注,體現了與環境共生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在農業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實現物流環境的凈化,使農業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6)第三方物流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和流通成本。通過減少流通環節,提供專業化的農業物流服務,減少農業生產和流通的盲目性,抑制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漲價,保證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減少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的損耗,提高農產品流通速度,降低農業物流成本。
(7)第三方物流有利于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第三方物流屬于現代服務業范疇,是應該重點發展的產業。通過建立適應農業生產加工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現代物流體系,或對農村具有物流特征的相互獨立的企業進行資源重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農業產業內部包括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品種結構及農、林、牧、副、漁行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1]王平:發展農產品物流與建設社會主義[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6.3:6-8
[2]劉躍董愛君:發展農產品物流與新農村建設的構想[J].甘肅社會科學,2006.6:231-234
[3]宋李敏李常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的對策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6.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