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立和健全征集股東投票權委托書制度是進一步完善公開公司治理機制的必然趨勢,國外普遍采用了這一制度,我國也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但是,對于股東征集投票權委托書的主體資格問題卻規定不一,有的對此不加任何限制,而有的予以嚴格限制。筆者認為從股東平等原則和利益相關者理論來看,股東應當是征集股東投票權委托書的基礎主體,所有股東,無論其持股數量多少或持股時間長短都應當公平地享有投票權委托書征集權,而且對同一股東所征集的股東委托書數量不加限制。
[關鍵詞] 股東 征集 委托書 主體資格
征集投票權委托書簡稱為征集委托書,是指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及其他相關主體依信息公開、公平競爭、誠實信用原則從其他股東手上獲得股東大會表決權,從而使公司股東大會順利召開或者使自己取得股東大會決議控制權的法律行為。有的學者把征集股東委托書通俗地解釋成“拉票”,即征集委托書的人在股東大會開會前的一定時期內主動與其他股東聯系,希望他們將其投票權委托給征集者行使。
征集委托書,在美國被稱為委托書競爭或委托書大戰(proxy contests);在韓國被稱為表決權代理行使之勸誘;在中國臺灣則被稱為征求委托書。在我國《公司法》和《證券法》中沒有出現相關的概念,但1993年4月22日國務院發布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第65條規定:“股票持有人可以授權他人代為行使其同意權或者投票權,但是任何人在征集25人以上的同意權或者投票權時,應當遵守證監會有關信息披露和作出報告的規定?!敝袊C監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于2002年1月9日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10條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和符合有關條件的股東可向上市公司股東征集其在股東大會上的投票權。投票權征集應采取無償的方式進行,并應向被征集人充分披露信息?!边@些條款表明,在我國立法上已確立了征集投票權委托書制度。在我國公司法實踐中,也已普遍采用征集委托書的方式作為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有效措施。
關于股東的征集委托書主體資格問題,所有確立了征集委托書制度的國家在立法上都確認股東是征集委托書的基礎主體。然而,是不是所有股東都享有征集股東委托書的權利呢?對這一問題,立法界和學術界均存在較大分歧。筆者認為,公司所有股東都有資格成為征集本公司股東委托書的主體。
一、確認股東的征集委托書主體資格的理論基礎
確認哪些股東具有征集委托書主體資格,應當以股東平等原則為基礎。股東平等原則是股東權保護中的一項基本原則,滲透于公司法的全部領域。所謂股東平等原則,指在基于股東資格而發生的公司與股東之間以及股東與股東之間的法律關系中,所有股東都按其所持股份的性質、內容和數額享有平等待遇,并免受不合理的不平等待遇。股份公司具有資合性質,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的基本構成的單位,每一股份本身是平等的;相同種類的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股權是相等的。股份平等必然要求少數資本服從多數資本,這種決議方式有可能導致多數資本決定權的濫用,使小股東的表決權失去意義,并使大股東的意志得以強加至小股東和公司身上。就小股東而言,其意志與財產處于相互分離的狀態,而大股東為滿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往往犧牲其他股東的利益,破壞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于是,股份平等發展為股東平等,股權的自由行使必須建立在對他人利益的尊重和保護的基礎上,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股東予以特殊保護,從而實現對實質正義的追求。
股東平等是從主體的角度出發界定平等的,它是民法上的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在公司法上的具體化。股東平等原則要求,無論股東持有股份數量的多少,在公司與股東之間基于股東身份而發生關系的場合,應當給予股東以平等待遇。即在堅持資本多數決原則的同時又對其加以合理的限制,大股東負有對公司和小股東誠實信用的義務,防止大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定權,以保護小股東的利益。其目的在于使大小股東間的利益趨于平衡,以期形成實質的平等。具體而言,股東平等有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所有股東的法律人格是平等的,基于股東身份所享有的權利性質和類型是相同的;第二,所有股東對自己投入公司的資產享有平等的收益期待權,法律應保持和保護股東的期望;第三,在公司的實際運作中,股東權利的行使在狀態上是有差異的,但是這種差異可以依據股東自愿增減其所持股份而發生變化,第四,這種平等要求控股股東不能通過任何特殊途徑獲得股份收益以外的額外利益,也不能以任何方式單獨彌補自己股份收益的損失。股東平等原則是調整公司與股東之間以及股東相互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準則,它適用于股東基于股東資格(地位)而與公司之間發生的全部法律關系。
建立征集股東委托書制度正是為了防止大股東濫用其多數表決權而操控股東大會以至操縱整個公司,使小股東的意愿也能在股東大會上得以體現,使大、小股東的利益得以平衡,有效保護公司和中小股東權益,實現實質上的平等。所以,只有賦予所有股東,無論其持股數量多少或持股時間長短,都平等地享有征集委托書的資格,通過依法征集委托書實現制衡大股東和在朝董監,或者保證股東大會順利召開,而不是將此權利賦予部分股東,成為符合“有關條件”的股東們的特權,才能真正體現股東平等原則。
二、確認股東的征集委托書主體資格的前提
股東委托書的征集主體應當與公司存在既有的息息相關的利益關系,這是由征集股東委托書的目的所決定的。因為征集股東委托書行為會導致征集主體持有較多的代理投票權,出席股東大會并在股東大會上對公司重大事項行使表決權。依資本多數決原則,誰持有的表決權越多,誰就擁有更大的決定權。作為與公司存在息息相關的利益關系的主體,當然應當關心公司的發展。公司經營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其自身的實質利益,從維護公司利益角度出發,也只有這些利益關系者才會善意地關注公司,這就是自古以來的一個理:“大河缺水小河干,大河漲水小河滿”。與公司沒有實質利益關系的人不應當作為征集主體,以防其惡意利用委托書工具奪得對公司的控制權,搶占公司經營管理者職位,然后行損害公司和股東利益之行為。股東和公司之間存在著息息相關的利益關系,公司所有股東依其所持股份的多少參與公司經營決策,選舉公司高管人員,并可依法分得紅利股息。公司經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股東權利的實現程度。既然所有股東無論股東持有股份數量的多少或者持有股份時間的長短,都與公司存在息息相關的利益關系,那么所有股東都應當具備股東委托書征集主體的資格。
與公司沒有任何利益關系的非股東能否成為股東委托書征集主體呢?一部分學者認為,將股東委托書征集主體的資格限于利益關系者,違背征集股東委托書公平競爭權利和“私權自治”原則,有損于征集股東委托書制度應有功能的發揮,與公司無任何利益關系的人都可以成為委托書征集主體,這一做法符合代理法理論。另一部分學者則主張,非股東不能征集股東委托書,其理由是:股東委托書征集人一般本著影響公司經營決策甚至改組公司管理層的動機進行股東委托書的征集,存在利用股東委托書投票干擾公司正常運營甚至敲詐現任經營者及公司的風險,公司外非股東人士若通過征集股東委托書獲得公司控制權,他們與公司并無息息相關之利益關系,往往會短視近利,僅為爭取個人私利而置公司長遠利益于不顧。
其實,征集投票權不能完全等同于股東投票權代理。股東投票權代理又稱表決權代理(vote by proxy),這是在各國公司法中都得以確立的一種普遍制度。投票權委托書(proxy)是股東授權他人代其在股東大會上行使投票權的書面憑據。股東對其持有的投票權,可由自己或者其特別授權的代理人以書面委托書授予其他人代理行使。受托人可在股東大會上就所有事項投票或者就某一特定事項投票。正如韓國學者李哲松所說:“表決權的代理是指第三人為特定股東在股東大會上行使表決權,將它視為股東的表決權行使的制度?!蓖镀睓啻砭哂幸韵绿卣鳎孩傥腥吮仨毷怯斜頉Q權的公司股東;②受托人可以是委托人以外的任何其他人;③代理的對象僅限于股東的表決權,而不是股東的其他權利;④代理權行使的方式是代理人出席股東大會為特定的股東行使表決權。眾所周知,股東表決權的行使方式有兩種:一是自己行使;二是委托他人行使。投票權代理就是屬于第二種方式。投票權代理是公司法上的一項制度,它以民法的代理制度為基礎,遵循民法代理制度的一般原則。投票權代理制度的重心在于股東作為委托人,主動選擇代理人并授予其代理投票權,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在一般的表決權代理行使中,股東作為委托人是主動授予代理人以代理權,而代理人則是被動地獲得表決權代理資格,不存在影響公司經營決策,奪取控制權的動機,故股東以外的人如其配偶、子女、親友等可以成為代理人代理股東行使表決權,法律不應當限制代理人的資格,賦予委托人自治權利。
然而在現代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權分散,股東往往成千上萬。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全部股東或者多數股東親自出席股東大會行使其表決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出席股東大會既費時,又費錢,如果會議地點不在股東所在地,股東更不愿意長途奔波。特別是對于持股不多的小股東而言,即使出席會議也沒多大意義,手中股票太少,人微言輕,于是這些股東既不愿意親自出席股東大會行使表決權,更不會主動委托他人代理自己行使表決權。由于這些表決權被埋沒,可能會導致因為表決權達不到法定足數而使股東大會流會、公司經營不能正常進行、大股東操控公司、危害公司和股東利益等現象發生。為此,以投票權代理制度為基礎,建立以受托人為征集主體主動向股東征集投票委托書,獲得代理投票權的征集股東委托書制度,正好解決了現代股份有限公司面臨的相關難題。通過征集股東投票權委托書,廣大股東不必親自出席股東大會也能表達自己意愿,股東大會也能正常召開,同時,也使中小股東可能聚集起與大股東抗衡的表決權票數,借助表決權的集中,對公司管理層發揮監督作用,對現任經營者形成制衡和壓力,促使公司業務趨于正常,約束經營者依法行使運營公司的職責。在征集股東委托書中,征集人是以影響公司經營決策,爭奪控制權為目的而主動搜集不特定的股東所持表決權,如不對其資格加以限制,將損害公司和股東合法權益。所以,一般來說,股東委托書征集人應限于公司利益相關者。為防止征集人以一般的表決權代理行使之受托人之名,行征集委托書行為之實,法律還應當規定,當不屬征集人的受托人所代理的表決權超過一定的比例,或者其接受委托的人數超過一定數量時,應當視為征集人,適用相應的法律規定。由此可見,一般的投票權代理和征集股東投票權委托書雖然都必須以代理法為基礎,但征集股東委托書有其獨特的地方:首先,征集股東委托書不是以委托人為主動方,不是股東為更好地行使投票權而積極委托他人代為出席股東會并行使投票權,而是征集方出于自己的相關考慮,向不親自行使投票權的股東征求其表決權;其次,征集股東委托書雖然具有促使股東更好地充分地行使表決權,但其直接目的是征集人基于自身的各種考慮,有的是為了獲得對股東大會會議的控制權,有的是為了股東大會會議能正常召開而實施征集股東投票權。在更多情況下,都是以自己能取得更多投票權為直接目的,如不考慮利益相關理論,必然會出現一些負面效應,對公司治理帶來更多麻煩。所以與公司利益無關者不應征集股東委托書。
三、對股東征集委托書的主體資格的現行規定的分析
各國對股東的征集委托書資格的規定差別很大。在美國,基于契約自由原則,股東作為委托書征集主體的資格不受限制。而在有些國家和地區,為防止股東惡意收購委托書,操縱股東會,禁止招攬代理權或者嚴格限制股東作為征集主體的資格。持限制論的人認為:如果所有股東無論其持股量大小和持股時間長短,均可征集股東委托書,股東就可以憑少量持股而利用股東委托書工具當選公司董事,容易導致圖利自己或他人等不法之情事的發生6。倘若有一非股東人士欲通過取得對公司的控制權而獲取其不當利益或者實現其更罪惡的目的,便可以采取先在股票市場上購買少量股票,然后再征集股東委托書的方式為之。在我國臺灣地區,對股東的征集委托書主體資格限制比較嚴格。臺灣《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股東委托書規則》第4條第1款規定:委托書之征求人應為截止該次股東會停止過戶日,依股東名冊記載可存放于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之證明文件繼續六個月以上,持有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并不得利用他人名義征求:持有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1%以上且不低與10萬股者;持有該公司已發行股份60萬股以上者。第17條規定:“征求股東委托書之受托代理人,其代理股東不得超過已發行股份總數之3%?!边@就嚴格限制了征集人的范圍,其立法目的是“為防止委托書成為公司經營權爭奪之工具,造成公司經營權之變動,甚至影響上市公司之正常經營?!闭缗_灣公司法學者劉連煜先生所說:“縱觀歷次有關委托書征集人之資格及其代理股數之限制的修正,吾人可以察覺主管機關對于征求人之資格似有日趨嚴格的趨勢,惟查此等規定為先進國家之證券立法例所無,可謂是臺灣地區委托書規則所創之特例?!?/p>
在我國理論界一般也認為,股東作為委托書征集主體的資格應當受到嚴格限制,其理由是:如果不加以限制,少數股東可能為謀私利而利用征集委托書操縱股東大會,將委托書征集作為奪取公司控制權或過分干預公司經營的工具,或作為插手董事會而謀求不正當利益的手段?!盀榱藢嵺`中便于操作,我國委托書收購主體資格認定的標準應予以量化,即法律明確規定只有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在外股份達到一定比例和期限的持有人,才有資格進行委托書收購”。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10條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和符合有關條件的股東可向上市公司股東征集其在股東大會上的投票權?!睋?,只有“符合有關條件的股東”方可向上市公司股東征集其在股東大會上的投票權,而且對于“有關條件”沒有明確規定,也沒有再以其他形式加以規范,到底符合什么條件的股東才能成為股東委托書的征集主體呢?不得而知,總之,并非所有股東都能成為征集股東委托書的主體。
筆者認為,限制股東的征集委托書資格是不合理的,這不僅違背股東平等原則,而且設置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完善公司治理機制,使之成為中小股東抗衡和制約大股東,防止大股東濫用權利的一柄厲劍。如果限制中小股東的征集委托書資格,無疑是進一步促使大股東濫權。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會出現個別投機分子通過合法途徑持有少量股份,利用征集委托書而獲得較多投票權,奪取公司董監之職,然后中飽私囊,侵犯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的情況,但也不能將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歸結于小股東征集委托書之結果,因為:第一,在任董監濫權現象早已存在,與小股東的征集主體資格無關;第二,征集主體征集股東委托書時應依法履行公開義務,小股東作為委托人在簽署委托書之前應作全面調查分析,方予授權,能否征集較多委托書,決定權不在于征集人,而在于委托人;第三,征集主體征集股東委托書應以無償方式進行,使股東不會因圖利而違背自身意志將投票權授予他人;第四,對于就任后濫權的董事、監事,不僅可以由新的征集主體通過征集委托書方式將其罷免,而且還會受到法律規定的其他制度的制約和制裁。如果以法律方式對股東的持股數量和持股時間加以限制,實際上剝奪了小股東和持股時間較短的股東的公平征集權,違反了公股東平等原則,必然會使原本具有表決權優勢的大股東、現任董監等有更大的特權,真正使征集委托書制度淪為公司當權者維護其特權的工具,所以,所有股東都應當具備股東委托書征集主體的資格。
對于股東通過征集股東委托書行為而持有代理投票權的數量是否應當予以限制,也存在不同立法態度。美國法律對通過公開征集所獲取的代理投票權的數量未加以限制。而我國臺灣地區的規則不同,其《公開發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托書規則》第12條規定:征求人除本規則另有規定外,其代理之股數限制如下:征求人系董事或監察人被選舉人或該次股東會無選舉董事或監察人之議案者,其代理股數不得超過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3%;征求人系支持他人競選董事或監察人者,其得代理股數不得超過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之1%。筆者認為,對征集主體因征集而持有代理投票權的數量不應予以限制,因為:第一,這是股東權利平等的要求,是征集委托書制度中公平原則的體現。大股東已有持股優勢,甚至還擁有公司管理者的地位優勢,還可以征集一定數量的股東委托書;小股東本身持股量很小,征集委托書數量又受到限制,在股東大會上可行使的表決權不可能與大股東相抗衡,有悖于設計征集股東委托書制度的初衷。第二,不限制征集委托書的數量,能充分反映股東的意志。在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情況下,股東有權利自行選擇代理人代理股東出席會議并行使表決權。如果限制了同一征集主體所征集的委托書數量,可能會使有些股東不能選擇他們中意的代理人或者使他們授予的代理權歸于無效,實際上這種做法侵犯了股東的股東權。所以,法律不應限制同一股東所征集的股東委托書數量。
綜上所述,股東應當是征集股東委托書的基礎主體,所有股東,無論其持股數量多少或持股時間長短都應當公平地享有委托書征集權,而且對同一股東所征集的股東委托書數量不應當加以限制。任何與公司不存在利益關系的主體都不得征集公司股東投票權委托書。
參考文獻:
[1]劉連煜著:《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朱錦清著:證券法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曹順明高華:公司機會準則研究.北京:政法論壇,2004年第2期
[4]劉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胡果威著:美國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韓)李哲松著吳日煥譯:韓國公司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