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起,廣東一電子公司與美國一著名跨國電子公司開始建立合作關系,由廣東公司為美國公司生產傳真機。因為美國公司在業界的壟斷地位,對廣東公司來說無疑是未來要著力培養的大客戶。
由于美國公司的最終用戶分布在全球各地,并且歐洲的市場占很大比例。為了提前適應歐盟的RoHS法令,美國公司在與廣東公司的訂單中約定,2002年開始的出貨必須符合RoHS的要求。雙方的交易一年多來一直沒有出現問題,美國方面對中國廠商的工作態度和產品質量均表示滿意。
然而就在2003年底,廣東公司出貨10000臺傳真機,按約運抵歐洲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口,被阿姆斯特丹海關查出傳真機外殼中鎘的含量超出了RoHS允許的標準,由此開出了200萬美元的罰單,將產品違法信息公布出來,要求就地銷毀以防止污染或退運離港。
向來注重企業形象并且擔心丟失歐洲市場的美國公司立即要求廣東公司前往荷蘭共同解決此事,在花費兩次高額檢測費用,仍然確認產品存在超過RoHS指標含量狀況。無奈之下,為節省繼續滯留港口的倉儲費等費用,只有先行繳納罰款,運返中國后再做處理。
就在產品運抵裝船港香港時卻又發生香港海關不準該批貨物進港的問題。香港海關的解釋是,其已得到阿姆斯特丹海關方面的通報,該批產品非因一般質量問題遭到貨港拒絕入關,而是因為違反RoHS,存在超標污染,故特別通報香港海關注意此貨物到港信息。香港海關認為盡管我國尚沒有類似RoHS的法令,但是該貨物存在污染是事實,如果讓其入關將使污染蔓延到香港,為此,拒絕辦理進關手續。在廣東公司的多次努力下,香港海關同意在廣東公司承諾將所有貨物退回廣東后得到具備相應資質機構的妥善無毒化銷毀處理,并提供一定擔保的條件下,才予以放行。最終,廣東公司將超標傳真機委托專業機構,耗費6萬美元的代價,才完成無毒銷毀。貨物押運返廠、無毒銷毀過程均通過攝像錄制,后制成光盤提交給香港海關。
在處理完與官方和美國客商的外務后,廣東公司按照檢測報告開始對內查處相應責任。原來肇事者竟然是廣東公司委外代工傳真機外殼的工廠。這家外殼供應商的小工在調配油漆時,沒有從專門的倉庫間取出符合RoHS的油漆,而是從旁邊拿了一罐普通油漆,才導致了這場災難。因為這桶油漆,外殼供應廠商被迫向廣東公司賠償了50萬美元。
在國際貿易中,發生糾紛是常見的。對于出口貿易商來說,這起典型的因違反RoHS導致的糾紛有不少地方值得深思之處,需要引以為鑒。
一、出口商應謹慎履行含有歐盟RoHS規則的商務合同
在國內出口貿易商眼里,RoHS并不是個陌生的事物。2000年以來歐盟即開始著手制定防止在電子電器產品中含有鉛等有害物質進行生產和包裝的法令,2003年初《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正式推行。指令要求所有投放歐盟市場的電子電氣設備必須達到歐盟規定的環保標準,限制鉛Pb、鎘Cd、汞Hg、六價鉻Cr6+、多溴二苯醚PBDE、多溴聯苯PBB六種有害物質在電氣、電子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使用,未達標準的電子電氣產品將不允許進入歐盟市場銷售。這意味著,包括大/小家電、IT產品、家用電子產品、電動/電子玩具、家用照明設備等在內的10大類、20萬種產品的生產企業將受到影響。從“白家電”——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空調到“黑家電”——音箱、CD機、DVD機、機頂盒,從IT產品——電腦零部件、數碼產品到電動電子玩具、醫療電氣設備,幾乎被一網打盡。
盡管有如此嚴苛的要求,歐盟市場的重要性卻仍然讓銷售商不忍放棄。加上全球綠色環保風潮的大背景下,和諧的與環境友好的產品已經越來越為消費者青睞,而成為銷售商生產商不得不考慮跟進的標準。為此,很多國內的出口商往往愿意接受國外客戶在合同中列入產品必須符合RoHS規定的條款。可是,商場如戰場,合同條款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國內出口商血本無歸。為此,出口商在訂立帶有RoHS規則要求的合同時,需要特別謹慎。
首先,出口商必須清楚地估計到所提供的產品能否達到RoHS無害標準。對此,大型企業已經邁出了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據介紹,索尼公司早在2003年就頒布《綠色管理手冊》,對近13500種綠色材料予以明確,并對全球4000多家合作伙伴開展了“綠色供應商伙伴審核”。單片機和模擬半導體供應商美國微芯科技公司(Microchip Technology)宣布其所有的產品自2005年1月起采用符合環保要求的無鉛焊鍍封裝,這些無鉛封裝器件均符合RoHS標準。而我國制造業長期以來走低端路線,在環保改進問題上短期內出成效并非易事。值得欣喜的是,像格蘭仕、美的等國內制造商都在籌劃專門成立項目小組,重建生產體系。2006年3月,格蘭仕集團順德廠區接受國際認證機構DNV的外部認證審核,宣布其RoHS管理體系能滿足RoHS符合性認證要求。2006年5月,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頒發的首張RoHS認證證書。
其次,出口商要做好專項支出資金以定期進行產品達標與否檢驗。RoHS規則是一個技術標準很高的規范,隨著RoHS規則被納入合同品質條款,出口商就應當在產品生產完畢裝運前自行先做好抽檢工作。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出現前述運抵收貨港才發現不符RoHS規則的情況。而以現狀來看,通過CNAL(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機構認證,以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推薦的能夠進行RoHS相關檢測的國內實驗室和機構已經達到100多家,應該說出口商的選擇還是比較大的。可是國外客商卻并非都信任中國檢測機構的能力。國外買家更傾向于接受國外的檢測機構,像SGS、BVQI、ITS和TUV等少數幾家的檢測結果。這樣,對中國出口商來講,檢測成本勢必要高于到國內檢測機構做檢測。所以,應在合同中對RoHS檢測機構盡可能做出彈性的約定,不要將檢測機構限制在某一個國外的檢測機構。
再次,在產品質量檢驗問題上,最好要求國外客商安排的駐廠代表對出貨作初步驗收。如前文所述的糾紛,美國公司與廣東公司在解決向阿姆斯特丹海關的200萬美元罰款中,是一半對一半承擔這筆高額處罰的。而美國公司之所以愿意支付100萬美元,正是因為廣東公司在翻檢雙方簽訂的厚達40頁買賣合同,發現在品質監管條款中約定過所有傳真機在廣東公司出貨前,必須經美國公司駐廣東公司代表簽字驗收,方能運出。依靠這一條款,廣東公司力爭此批貨物是得到美國公司認可的。盡管單純從法律上看,廣東公司完全可以依此免除所有責任,但考慮到美國公司仍舊是廣東公司的大客戶,未來還需要美國公司的訂單才能在業界有所發展。所以,最后廣東公司也表示自己與美國公司都承擔一部分產品不符RoHS的瑕疵責任,從而減少了100萬美元的損失。
二、出口商應與供應商捆綁作戰對外負責
產品分工的細化使得越來越多的制造商將一些非關技術秘密的生產環節外包給各個小供應商,以降低成本。但是這樣做的風險就是,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如若不能保障,出口商將直接面臨國外客商的高額索賠。我國的司法實踐關于合同違約的賠償金額明顯低于依照外國法做出的賠償,而基于合同的獨立性,出口商在對外賠償之后是無法要求國內的供應商分攤一部分賠償。當然,出于生機的考慮,有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的供應商往往會比較重視類似追償的解決,不會輕易以合同具有相對獨立性回絕出口商的要求。不過實踐中也不乏一些短線買賣的供應商,用合法的抗辯撇開責任的情況。為求穩妥,筆者有一些建議給出口商。
首先,在選擇供應商時一定要嚴格篩選。值得推薦的做法是,不僅出口商自己出馬,而且也請國外客商一起來確定供應商。往往是國外客商與出口商一同制定供應商應當滿足的條件,包括工廠的硬件設施、物品的指標、工人的結構和技術水準、工資待遇的指標等等,由出口商在國內物色多家供應商,經國外客商與出口商現場考評確定。這樣可以對抗將來一旦出現糾紛供應商以不清楚供貨是指定給國外的辯解。
其次,在落實供應商責任的合同條款中不能含糊,必須言辭準確地表達責任捆綁的意思。出口商不妨在與供應商之間的買賣合同違約責任中訂入責任追索條款,明確供應商供貨的最終買家是國外客商,且由于供應商產品品質的原因導致出口商遭到國外客商的索賠,出口商有權要求供應商承擔全部或部分責任。在法律角度上講,即是用連環合同破解單一合同獨立性,將合同責任有限度地追索下去。
三、國際貿易糾紛解決條款應力爭中國機構管轄權
商務交往一帆風順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之所以現實中訴訟或仲裁的案件數量有限,往往是因為商人更看重和解的效率,以及不傷和氣。加上如今選擇長年合作對象的習慣,更加導致很多公司愿意私下賠錢或者在今后的生意中給一定折扣來了結糾紛。
企業的商業考慮自然是最重要的,可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矛盾都能通過私了解決。為防患于未然,事先做好撕破臉的準備也是必要的。對于中國出口商來說,選擇合適的管轄機構意義重大。在國際商務中,訴訟相對而言并不比仲裁有多大優勢。也就是說,商人更傾向于利用仲裁方式解決爭議。因為仲裁具有一裁終局的效力,并且企業可以指定比較精通本行業商業運行的商人或者法律人士作仲裁員,這樣能夠比法院的法官更為專業。可是,全球的仲裁機構數量眾多,判案程序和風格不一,選擇哪一家仲裁機構也頗有講究。以中國出口商的立場,最好能爭取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畢竟合同履行地即出口地是在中國,而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五十多年的口碑不錯的歷史,也令其成為國際較為著名并樂于被商人們選擇的仲裁機構。
而如果交易雙方打算用訴訟來解決爭端的話,在大多數國際買賣合同中,多數選定的是國外法院,中國法院被選定為管轄地的可能較小。像前文所述的中美貿易糾紛,雙方就約定因合同發生爭議,必須由美國法院解決。可是若到美國法院起訴,訴訟費、律師費、翻譯費、差旅費等等,對于國內企業來說無疑是個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這也是廣東公司最后通過和談方式與美國公司解決200萬美元罰款的原因。
四、裝運港對出口商的影響不可忽視
在前文所提的糾紛處理中,違反RoHS的產品從到貨港退還裝運港時被裝運港香港海關拒收,給廣東公司帶來了一定困擾。相信廣東公司在最初確定香港為裝運港而非廣東本地羅湖海關時,更多考慮應該是香港作為知名的國際性港口,二十四小時通關服務的便利優勢。然而國際性大港也更遵循國際法則卻被廣東公司所忽略,其對于RoHS的接受度和對當地環境的強烈保護意識會較內地港口更嚴。為此,假定當初起運不是在香港而是羅湖等港口,可能在處理退運入關的環節會更快一些。不過,隨著中國版RoHS即《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于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包括海關、工商、稅務等在內的行政機關將會加大對含有污染物質的電子電器產品的管控。電子產品制造商的環保責任已經重擔在肩,其要面臨的不再單單是出口的壓力,國內銷售同樣也要受到類似RoHS的嚴格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