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是C公司聘用的業務員,雙方于2005年9月1日簽訂勞動合同,期限為3年。2006年9月15日,C公司向李某發出書面通知:公司與李某簽訂的勞動合同提前終止,終止日為2006年10月15日。公司口頭承諾,發給其一個月的工資作為補償。李某認為,公司單方終止勞動合同,屬違約行為,就去找公司評理。公司告知李某,因其年度考核中排倒數第一,業務量最少,根據雙方合同中約定的“末位淘汰”制度,決定與其提前終止勞動關系。李某不服遂將公司告到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要求裁決公司繼續保持勞動合同關系。
這是關于實施“末位淘汰”引起糾紛的案例,在討論此案例的最后結果之前,我們先給“末位淘汰”下一個定義。“末位淘汰”是對某一范圍員工,實行位次管理,規定在一定期限內,按一定的標準對該范圍全部員工進行考核并據此排出位次,將位列在前面的大多數予以肯定和留用,而將位次居于末位的一個或是幾個予以否定并淘汰,解除勞動合同。
近年來,關于“末位淘汰”眾說紛紜,有贊成使用末位淘汰的,也有持否定態度的。贊成者認為“末位淘汰”可以促使員工競爭、向上,因為員工為了免遭淘汰,繼續得到原有的工作崗位,就會加倍努力工作;也可以優化員工隊伍,做到“優進差汰”。持反對意見的則認為實施末位淘汰會破壞企業的人際關系,同事之間關系不再熱情互助,而是互相拆臺。同時有些企業缺少完善的績效考核體制,在考核過程中時有不公平現象出現,造成被淘汰者怨氣沖天,糾紛不斷。筆者認為,企業應該淘汰“末位淘汰制”,但要巧用“末位淘汰”,使之成為企業績效考核的重要工具,因為“末位淘汰”不合法。
我國《勞動法》第26條規定: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本案中,李某既沒有完全被證明不能勝任工作,公司也沒有為其提供轉崗、培訓或調整工作的機會,而是僅憑一次考評結果就與其解除勞動合同,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即使雙方在合同中約定“末位淘汰”條款,但約定的“末位淘汰”屬無效條款,不受法律保護,因此案例的最后裁決是雙方恢復勞動合同關系,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可見,如果企業使用末位淘汰法,與考核排名最后一位的員工直接解除勞動合同就違反勞動法的規定。
不可否認,末位淘汰法在優化企業員工隊伍建設過程中、解決企業用人機制問題、增強員工的危機意識等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們不能直接實施“末位淘汰法”,可以巧用末位淘汰,此“淘汰”,非彼“淘汰”。這里的淘汰并不是直接辭退考核排名最后一位或約定比例(例如5%)的員工,而是先讓末位員工下崗進行培訓,再到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競爭上崗,調整到合適的崗位工作,如果競爭不到合適崗位,才終止勞動關系,這樣既不違法,也可以引入競爭機制,促進企業發展。
著名的GE公司也是成功地“巧用”末位淘汰制多年,他們將員工按能力排序,處于最后10%的員工要么在90天之內提高自身技能以適應公司內另一新的崗位,要么就得離開公司。也正因為GE重視擬裁員工的再培訓,使得被裁員工能在其他公司迅速找到工作,因此解除勞動關系對員工和公司都沒有太多的負面影響。
在巧用“末位淘汰”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合同中約定調整崗位的情形以避免糾紛
為了避免因調整崗位產生的糾紛,企業在巧用“末位淘汰”過程中可在合同中約定以下條款,例如:勞動者有下列情形,可調整崗位,1.績效考核排最后一名的;2.根據甲方生產經營管理需要調整崗位;3.因休醫療期、產期導致原崗位被其他人取代的。這樣就可以合法地將績效考核中的末位進行“淘汰”調崗。
二、制定清晰、科學的績效考核方法是前提
沒有科學的績效考核系統,考評結果就不能真實地反映員工的績效,以不完善的考評為依據的末位淘汰必將失去效力。一些企業通過員工互評來產生“末位員工”,結果干活越多的人,出錯的幾率越大;越堅持原則的人,得罪的人越多,最后都因為考核中分數太低被調崗甚至淘汰,留下的都是平庸的“老好人”。因此,在績效考評中,可以運用360度或者雙向考評的方法,例如領導的評分占70%,同事互評和自評各占15%,讓員工在多個角度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避免領導一人進行考評或人際關系好壞決定去留的現象。
三、績效考核標準要公正、公平、公開,經過員工充分討論并為大多數人接受
能否巧用末位淘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應的考核標準從法理上和情理上是否有效。即將實施的《勞動合同法》第4條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勞動紀律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協商確定。在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由于末位淘汰的考核標準關系到企業、員工的切身利益,所以考核標準必須得到員工的認可。企業在設計考核標準時,應該征詢有關各方的意見,包括非考核對象、相關專家、企業管理層等,并在執行過程中認真聽取改進建議,慎重決策,兼顧各方利益。制定好的考核制度要通過公示并告知每一位參與考核的員工,這樣得到員工認同的考核標準才是合法地巧用“末位淘汰”。
四、積極溝通,培養員工競爭意識,真正融入企業文化
巧用“末位淘汰”屬于一種強勢管理,在一個員工競爭意識淡薄的企業中推行,將會困難重重。巧用“末位淘汰”,企業除了要設計一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公示并告知員工,還要與員工積極溝通,將競爭意識融入企業文化。因此,在“巧用”末位淘汰前,企業應與員工積極溝通,想其所想,慮其所思,努力降低他們的抵觸情緒,讓考核制度深入人心。同時,還要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鼓勵良性競爭行為,獎勵優秀,淘汰止步不前者。只有這樣,員工才能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缺點,即使被淘汰下來也能心平氣和地離開。
巧用“末位淘汰”既有“末位淘汰”的好處,又克服了“末位淘汰”的違法問題,是科學的績效考核工具,是可行的優化人員隊伍的淘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