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沿海地區城市群密集,經濟發達,資源稀缺,沿海地區發展逐漸受到資源要素和環境因素的制約,因此必須把循環經濟模式引入到城市建設中來,貫穿和滲透在沿海地區城市建設的諸方面。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適宜人居住的循環型城市,已成為我國沿海地區進行城市建設和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路。文章闡明了我國沿海建設循環型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好處,最后提出了循環型城市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 循環型城市 經濟 環境 協調發展
我國沿海地區經濟近年來發展迅速,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福建和上海等省市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驚人,其中大中城市經濟占到這些地區經濟總量的絕大部分,隨著城市經濟的強勁增長,也引發了能源短缺、資源匱乏、污染嚴重和過度開發等諸多問題,因此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必須引入新的思路,“循環型城市”概念的提出使我國的城市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目前全國已開展試點,建設一批循環型城市,健全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及再生產體系,通過制定法律法規與實施政策措施,促使所在城市的企業注重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提高循環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并促進產業升級和循環型技術在產業及群眾中的推廣。
一、建設循環型城市的必要性
1.資源、能源短缺成為沿海城市發展的瓶頸
(1)水資源的短缺和浪費已成為沿海城市發展的最大資源瓶頸,突出表現是供水不足或水質型缺水。目前上海、無錫、常州和蘇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受地下水位下降影響的面積已經超過了城市總面積的1/3到1/4。另外,我國的水重復利用率不到55%,萬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國的8倍。另據水利部的資料:目前我國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占到城市數的2/3。沿海地區城市的缺水與北方的水源性缺水不同,表現為水質性缺水。
(2)電力短缺問題困擾沿海城市發展。從2002年開始的全國電力短缺的問題,到最嚴重的2004年,全國范圍內全年共計缺少電量約600億千瓦時。
(3)汽油等燃油的短缺,已經成為內地各大城市交通的一個“心病”,全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3600多萬輛,其中三分之二的汽車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出現加油困難或油價飛漲,沿海城市將是首當其沖的。
當前的城市環境和資源狀況已經對我們提出了警告,沿海原有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特別是水資源短缺、電力短缺和燃油短缺對城市經濟發展、生態系統以及社會和諧都是嚴重威脅,已成為制約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2.環境問題使沿海城市發展受制約
(1)空氣污染嚴重,沿海許多城市的空氣質量都遠遠低于國際標準。據國家環保總局的監控數據顯示,在監測的509個城市中,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居住區標準)的城市只有228個,僅占44.9%。
(2)嚴重的水體污染。據國家環保總局近3年的監控數據看,七大水系中三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僅為35%至45%。
(3)嚴重的垃圾圍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5年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中國許多城市已被固體廢物包圍。中國大城市的固體廢物年增長10%,高于3%的城市人口年增長率。
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城市居民健康的危害都是致命的,要改善沿海城市的環境,發展沿海城市的經濟,當前和今后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建設循環型城市。
二、建設循環型城市的可行性
1.法律和政策環境基本形成
我國于2003年1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9月1日又開始施行了《環境影響評估法》,環保總局在2006年已開始著手制定《公眾參與環境保護辦法》,另外《循環經濟法》也將在2007年末出臺。國家環保總局決定采取包括加快制訂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加強政府引導和市場推進作用、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倡導綠色消費、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等六大措施。
2.有較成熟的科技支持
當前,一些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已經日趨成熟。沿海地區很多上規模企業成功地做到了資源的減量化和循環使用。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如建設城市的“雜用水道”,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對電的循環利用,電能循環機在技術上已經成熟。總之,循環型城市建設是有充分的技術保障的。
3.試點城市建設進展順利
自我國第一個循環型城市的試點-貴陽市于2004年11月正式實施首部循環經濟地方性法規。沿海地區建設循環型城市可以借鑒其經驗,做好“政府引導、市場原則、企業為主、全民參與的工作模式”。
三、循環型城市建設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1.循環型城市是循環經濟成長的溫室
生態城市至少包括節能、循環型城市系統、水環境與水循環、城市綠化三方面內容。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循環經濟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歐美及日本運用循環經濟理論,從節省能源、回收廢棄物、使用循環水、保護自然環境、改善交通系統、提高環保意識等方面著手進行城市建設和再開發。
沿海地區應把生態設計、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以及綠色消費等融為一體的循環經濟,作為城市建設的切入點和最佳形式,運用于城市的整體建設,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工業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和生活模式,使城市建設更加符合其本來就有的生態性質。較長一個時期,強調了城市的社會經濟特性,忽略了城市的生態特性,沿海地區過于注重經濟發展,沒有按照生態規律去組織城市的經濟活動、基礎設施、居民生活以及自然生態保障體系的建設,對城市本身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建設循環型城市則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態。
2.循環型城市是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天堂
有效減少資源的浪費,有效減少廢物排放,這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治本之策。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多使用再生資源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多使用符合環保要求的新技術、新材料;在城市管理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包括法律、法規、管理體制等在內的城市生態保障體系;在產業結構方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淘汰資源與能耗大的、污染嚴重的老企業、舊設備;在生產環節方面,要促進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鏈條,區域和整個社會的廢物回收和再利用循環網絡;在消費環節方面,提倡綠色消費和文明消費,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高再生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循環型城市追求循環利用資源,從根本上做到最大化利用資源和最小化污染排放,使環境更加優化。更重要的是,把被動的事后治理變為事前的主動預防,可以使城市逐步恢復資源和環境的自我更新能力,使城市經濟社會得以持續發展。
3.循環型城市是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
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適宜人居住正是城市的本質所在。循環型城市應具有最適宜人居住的環境,并且是以人為本的。作為城市主體的市民,既是社會人也是生物人,其生存和發展,不僅要依賴于一個好的社會經濟環境,也要依賴于一個好的自然環境。城市宜人的生產、生活環境,才更有利于吸引人才,吸引資源。任何城市,如果只有經濟的增長而沒有優美和諧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適宜人長期居住生活。而適宜人居住是城市的本質,在循環型城市中可以全面實現。循環型城市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的和諧。循環型城市所創造的高效的經濟、人性化的基礎設施以及優美舒適的環境,無疑能使居民享有更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更高的生活質量。
四、建設循環型城市的幾點建議
1.加快循環經濟法律制度體系建設,結合我國實際,盡快制定綜合性法律,以推進循環型城市的建設。
2.加強對城市管理者的綠色指標考核機制,要從根本上轉變環保和經濟發展矛盾、建設循環型城市,強化城市管理者的綠色意識包括循環經濟意識最為關鍵。
3.制定鼓勵資源循環利用的財稅政策,建設循環型城市,政府必須有積極有效的政策扶持,用以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廣泛參與。針對沿海城市的環境問題和環保產業、企業治污以及城市居民消費等現實情況,制定符合沿海城市的資源綜合利用的財稅政策,以促進循環經濟盡快發展。
4.建設循環型城市的系統工程,包括建立循環型城市的生產系統、基礎設施系統、消費系統和生態保障系統等。
建設循環型城市能根本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使城市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循環型城市生動而具體地體現了“以人為本”及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將成為今后沿海地區城市建設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汪曉紅:建設循環型城市的思考[J].《南方經濟》, 2005年第3期
[2]馮之浚主編:循環經濟在實踐[M].人民出版社, 2006
[3]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編著:循環經濟國際趨勢與中國實踐[M].人民出版社,2005
[4]曹靜方名山:綠色GDP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J].《生態經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