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紹了日本和美國關于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的研究成果,并概述了日本和美國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的指標,力求為我國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服務于構建一套成熟的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
指標體系。
[關鍵詞] 知識產權 綜合實力 指標體系
隨著國家間和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產權已成為國際競爭和國內競爭的制高點。當今由于世界范圍活躍的技術轉讓和發展中國家的自身努力等,使得全球的技術水平更加趨于一致,世界范圍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起來。許多國家都在實施或著手制定以專利戰略為主的知識產權戰略,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增強其在國際經貿活動中的競爭力。在這種形勢下,深入了解國外發達國家關于知識產綜合實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對我國構建一套適合自己的知識產權綜合實力指標體系非常重要,更對迅速提高我國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和科技競爭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分析評價的指標較多,不同的指標從不同的角度揭示知識產權信息。許多國家和知識產權咨詢機構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分析指標體系,本文主要介紹了在知識產權領域研究居于世界前列的日本和美國關于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指標的研究,以此作為借鑒,為我國的知識產權綜合評價的深入研究服務。
一、日本知識產權管理評估指標體系介紹
日本作為一個在知識產權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以高度中央集權化的管理、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為特色。1998年12月,日本知識產權管理評估指標制定委員會成立,其成員由企業界人士、代理人、學者、新聞界人士等各界人士組成,該委員會是日本的權威知識產權咨詢機構。1999年3月底,日本特許廳公布了《知識產權管理評估指標》,該指標是日本特許廳總務課根據“知識產權管理評估指標制定委員會”的研討結果制定的。制定該指標的目的在于統一評估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現狀的標準,使各企業能更加客觀地評價本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應用狀況,以提高經營者的知識產權意識,從而改善知識產權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日本特許廳的《知識產權管理評估指標》由戰略性指標和定量性指標構成。
1.戰略性指標分為以下五大戰略
(1)經營戰略:①經營者的知識產權意識;②知識產權業務的經濟效率。
(2)技術戰略:①推行獨創性技術開發;②在研究開發中運用知識產權。
(3)知識產權信息戰略:①健全知識產權信息管理體系;②利用知識產權信息開展研究開發活動,實施解決糾紛對策。
(4)國際戰略:①在外國獲得戰略性專利權;②培養國際化知識產權工作人員。
(5)法務戰略:①確保解決糾紛的人才;②知識產權風險管理。
此外,知識產權評估指標共有100項具體核查事項。其中1~35項是企業經營戰略的內容;36~56是企業技術戰略的內容;57~71是企業知識產權信息戰略的內容;72~86是企業國際戰略的內容;87~100是企業法務戰略的內容。
2.定量性指標
(1)知識產權工作人員的數量;(2)專利收支額;(3)專利實施率;(4)侵權糾紛案的件數;(5)知識產權相關獎金的最高額。
從日本特許廳的《知識產權管理評估指標》可以看出,其指標貫徹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可以得到一點啟示:我國構建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也應貫徹知識產權工作的全過程,這樣才能完善的評價知識產權的綜合實力。
二、美國CHI Research專利評價指標
美國是當今世界創新能力最強而且也是最注重知識產權能力建設的國家。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給了美國科技創新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先進的科技也促進著美國的知識產權體系更加充實和完備。美國有許多知識產權咨詢機構,比如美國摩根研究與分析協會(Mogee Research Analysis Association)、美國知識產權咨詢公司CHI等。本文主要介紹CHI專利評價指標。
1.CHI專利評價指標介紹
早在1970年代早期,CHI便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一起研發出全球第一個科學成果指標,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編寫出版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了采用CHI的專利指標體系。OECD科技指標系列手冊即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冊中的《專利手冊》也介紹了CHI指標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并指出CHI的指標最初主要針對公司設計,但同樣適用于國家、地區。
CHI專利評價指標包含以下7個:
(1)專利數量(Number of patents):一家公司從1987年到當前年份所獲得的專利數量,用來評估該公司所從事技術活動的程度。
(2)專利平均被引用數(Cites per patent):平均每個專利在統計年份里被引用的次數,例如,2002年可以開始統計平均每個專利在2001年中被引用的次數。該指標用來評估一個公司的專利影響程度。
(3)當前影響指數(Current Impact Index):指在技術領域里,一家公司前5年所獲的專利在當前年份中平均被引用數,除以在該技術領域里美國所有的專利在當前年份中平均被引用數。用來反映專利質量和實際的技術影響力。如果兩者相等,那么當前影響指數即為1;如果當前影響指數大于1,說明該公司的專利在技術上有較大影響;反之小于1,則說明影響較小。
(4)技術實力(Technology Strength):專利數量乘以當前影響指數。通過對專利數量規模進行質量加權來描述公司的專利組合力量。
(5)技術生命周期(Technology cycle Time,TCT):評估公司創新的速度或科技演化速度。如果一項技術的生命周期較短,代表該公司是基于較新技術為基礎進行技術創新。TCT具有產業依存性,即TCT會因技術領域不同而有所差距。相對熱門的技術其TCT較短,如電子產業TCT約3至4年,而制藥產業平均TCT約為8至9年,造船產業TCT可能長達15年。
(6)科學關聯性(Science Linkage):一家公司所擁有專利的平均引用論文或研究報告的篇數。用來評估該公司的專利技術的科學前沿程度。該指標也具有產業依存性,會因產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機械領域的平均值可能為0,但是高科技生化產業可能高達15。
(7)科學強度(Science Strength):專利數目×科學關聯性。評估一家公司使用基礎科學建立該公司專利組合的程度和公司在科學上的活躍強度。
以上7個指標中,除了TCT之外都是正向指標,即計算出來的數值越大越正面,而TCT是一個負向指標,數值越大代表創新速度越慢,即越為負面。CHI Research利用上述七個指標,來分析一家公司所擁有的專利組合質量,并且使用這7個指標作為基礎,不僅可以評估公司無形資產的價值,而且更可以評估公司的技術實力以及公司的價值,更進一步的利用特殊公式來評估該公司的未來股價走向。
2.專利記分牌(Patent Scorecard)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企業技術評論》雜志,在CHI專利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選取了其中的技術實力(綜合指標)、專利數量、當前影響指數、科學關聯性、技術生命周期5個指標組成《專利記分牌》。自2000年起,《企業技術評論》雜志根據CHI的數據庫和研究成果,每年發表一次名為“專利記分牌”的統計結果。為在美國專利申請量最大的150家公司分為航空、自動化、生物技術∕制藥、化學、計算機、電力、半導體和電信共8個高新技術領域按照技術實力(專利數量×當前影響指數)排定名次,把科學關聯性和技術生命周期作為參考,以此清晰地分析世界各大公司在美國知識產權市場的競爭態勢。
三、結束語
本文介紹了日本和美國的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力求為我國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服務于構建一套成熟的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錢孟姍:日本《知識產權管理評估指標》介紹.電子知識產權[J].1999,(8):28~30
[2]日本專利廳:知識產權戰略指標方案[R].2000年
[3]Arahi H. The Facts behind Japan's Technology Explosion [J].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0, (May):19~21
[4]W Ritchey.The IP Asset and Oracle,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J].2000, (June):45
[5]F.Narin. Patents as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research output [J]. Scientometrics, 1995, (Nov):489~496
[6]The TR Patent Scorecard 2002. Technology Review, 2002(May):76~77
[7]IP Asset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A Key El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WIPO Magazine, 2002,(July-Se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