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卡羅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為基礎,結合當前實際,論述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并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動機,以激勵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關鍵詞] 構建和諧社會 企業社會責任 為己利他
一、 企業社會責任釋義
學術界和企業界都一直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和內涵。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由于側重點不同,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不同定義。每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都是有價值的。筆者認為阿奇·卡羅(Archie B Carroll)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和模型更有助于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因此,特別加以介紹并以此為本文的理論基礎。
企業社會責任意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由決定(慈善)的期望。
卡羅的社會責任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經濟責任。企業首先須承擔經濟責任。企業應該是一個以生產或提供社會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為目標,并以公平的價格進行銷售的機構。二是法律責任。企業須在社會規則——法律的框架內開展活動。三是倫理責任。包括那些為社會成員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條文的那些活動和做法。消費者、雇員、股東和社區認為公平、正義的,同時也能尊重或保護利益相關者道德權利的,凡能反映如此信義的所有規范、標準、期望都是倫理責任所包括的。四是企業的自愿/自由處理或慈善責任。企業的自愿、自由處理或慈善活動或行為被視為責任是因為它們反映了公眾對企業的新期望。慈善是企業與社會之間契約關系的一個構成部分。倫理責任與慈善責任是有區別的,后者一般不是道德或倫理上的要求。
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就須同時履行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四方面責任。用更實際更能體現管理目的性的詞語來說,對社會負責的企業應該努力去:盈利;遵守法律;合乎倫理地做事;成為好的企業公民。這個定義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更具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企業社會責任對和諧社會的貢獻
企業作為多元社會的一個利益群體面臨著十分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何處理好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既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又是企業與社會的契約。而企業自身由于其特殊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秉承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在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中,在平衡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企業擁有巨大的經濟與社會影響力
據統計,到1998年底,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七位,其中23.8萬戶國有企業擁有資產總額13.5萬億元,國有大型企業擁有資產占到56.4%。大企業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提高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當然,中小企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據統計,31999年我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的利稅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就業機會,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
2.企業可利用自身資源協調平衡各種關系
企業可發揮自己的資金優勢,為地方籌措社會事業發展資金做出貢獻;為整個社會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為吸納剩余勞動力,實現就業優先的構建和諧社會戰略意圖做出貢獻;為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存量基礎優勢和增量的最大可能,并由此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和極大豐富的產品和服務;為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資源,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作用,并通過企業的技術和資金優勢帶動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縮小地區差距,貧富差距,最終形成資源——產業——市場的良性發展體系。
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既充滿活力又富于秩序的社會,她需要我們調動一切勞動、知識、管理、資本和技術的活力,發掘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企業擁有的資源優勢來自于國家所有企業組織的集合規模和優勢。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他們具有其他社會成員所無法比擬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企業通過增加投資,新增項目,擴大就業,同時通過科學安排勞動力,擴大就業門路,創造不減員而能增效的經驗,盡量避免把人員推向社會。ISO8000是一個旨在解決勞動力問題,保證工人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的國際認證體系。這一標準明確規定了企業需保證工作環境干凈衛生,消除安全隱患等,切實保障了工人的切身利益。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獲得ISO8000國際認證,不僅可以吸引勞動力資源,激勵他們創造更多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管理可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獲得美譽度和信任度從而實現企業長遠的經營目標。
第二,企業社會責任有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社會公民對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通過技術革新減少生產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降低能耗,節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此外,通過公益事業與社區共同建設環保設施,凈化環境,保護社區及其他公民的利益,緩解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嚴重,人居環境惡化間的矛盾。
第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緩解貧富差距,消除社會不安定隱患。一方面企業可集中資本、管理和人力資源優勢對貧困地區資源進行開發,擴展生產經營,獲得新的增長點,同時彌補貧困地區資金的不足,解決當地勞動力和資源閑置的問題,幫助當地脫貧致富;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公益活動幫助落后地區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事業,既解決當地政府因資金困難而無力投資的問題,又通過公益事業提升企業形象和消費者認可程度。
三、“為己利他”的社會責任
過去很多企業認為履行社會責任是盡義務,就連早期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都稱此為“善舉”。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不計成本的善舉,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持續多久呢?
筆者認為,應該從更深層次來挖掘切實可行的機理。阿馬蒂亞·森指出,建立在契約協議上的行為可以使囚徒共同選擇最佳策略。因為,為了自己的利益,必須要增進別人的利益,有時也需要犧牲自己的短期利益;甚至只要不損害自己的利益,也應該積極增進別人的利益。程恩富、胡樂明在對羅爾斯均衡進行檢驗時假設:買賣雙方分割1000單位貨幣,買方出價,看賣方是否接受。假設買方出價X,賣方接受,則賣方可得X,買方可得1000—X;若賣方拒絕,則雙方收益均為零。作為一個追求最大化的理性主義者,無論買方提出何種分配方案,賣方的最優策略是“接受”。實驗結果表明,就買方出價而言,500的出價占有最大量的比例,就賣方而言,賣方的拒絕率在7%~23%之間。就買方的收益來說,若他出價是X,被拒絕率為Pi,則他的平均收益是(1—X)(1—Pi)。其平均收益與出價的關系見下圖,它表明,買方出價越接近500,其得到的收益也越大。
買方指定出價的平均收益圖
上圖買方指定出價的平均收益圖實驗結果表明,在信息對稱和公開的情況下,任何一方想要增進自己的收益,都必須要增進對方的收益,至少要在對方能接受的一定區間內開價和還價。而買方的收益分布表明:隨著對讓渡對方的收益的增進,自己的收益也在不斷提高。它證明為已利他可以促進雙方收益改進從而保證持久合作。
綜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和主動的。因為只有企業所在的社區、地區、國家的經濟、社會都發展了、進步了,企業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企業也才能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目標。
四、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
首先企業應該履行好經濟責任,為極大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最直接的說就是盈利,盡可能擴大銷售,降低成本,正確決策,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
其次,企業在遵紀守法方面做出表率,包括遵守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勞動保護法;完成所有的合同義務,帶頭誠信經營,合法經營,承兌保修允諾;帶動企業的雇員、企業所在的社區等共同遵紀守法,共建法治社會。
第三,倫理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期望,企業應努力使社會不遭受自己運營活動、產品及服務的消極影響。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大力發展綠色企業,增大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為環境保護和社會安定盡職盡責。
最后,企業的慈善責任?,F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直接關系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也直接決定著社會安定與否,和諧與否。企業應充分發揮資本優勢,為發展社會事業,為成為一個好的企業公民而對外捐助,支援社區教育、支持健康/人文關懷、文化與藝術、城市建設等項目的發展。幫助社區改善公共環境。自愿為社區工作。
參考文獻:
[1]Carroll Buchholtz: Business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4e, Stratford Publishing Service, 2000
[2]張大軍白津夫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問題.人民出版社,2002年
[3]盧希悅主編:當代中國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4]程恩富胡樂明主編:《經濟學方法論——馬克思、西方主流與多學科視角》.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