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合同法規定了合同當事人在履行合同中享有三種抗辯權,即同時履行抗辯權、后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它對于保障交易安全,維護守約方利益和社會信用,分清違約責任,及時解決合同糾紛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審判實踐中,無論是合同當事人或法院審判人員對合同履行中抗辯權的理解、適用存在一些偏差。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正確把握合同履行抗辯權的性質,明確其意義。本文從分析抗辯及抗辯權的形態入手,界定了我國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屬行使抗辯權進行抗辯,其性質是拒絕履行義務的抗辯。并對研究、明確抗辯權性質的意義做了論述。
[關鍵詞] 合同履行 抗辯權 性質 意義
一、合同履行中抗辯權的性質
1.抗辯與抗辯權概述
抗辯有實體上的抗辯和程序上的抗辯之分。程序上的抗辯如被告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提出一些理由進行反駁,用以對抗原告的訴訟請求,就是一種民事訴訟程序上的抗辯。實體上的抗辯,在英國法中稱為特殊防御,美國法中稱為積極防御。各種防御的方法大體上包括宣稱合同無效,或以對方不履行為理由解除雙務合同項下自己的義務,時效期間已滿,就雙務合同中的債務提出同時履行抗辯、撤銷等。可見民事訴訟法上的抗辯如果以主張實體法的事項為內容,則應以實體法上權利為基礎,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實體法的抗辯,因為實體法的抗辯畢竟是針對請求權而行使的,它并不限于訴訟上行使,兩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實體上的抗辯大體可以分為二類。
第一類是權利不存在的抗辯,又稱債務不存在抗辯,如A請求B履行合同,B以合同不成立、無效等為由主張合同債務不存在,或者以合同被撤銷、合同被解除、合同權利義務已終止等為由提出合同債務已不存在。這類抗辯都是否認合同債務存在的抗辯,要么是合同債務根本沒有發生,要么是產生后又消滅了。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合同當事人對債務的存在與否不正面提出,既不說合同不成立、合同無效,也不說合同被撤銷、被解除或已終止,而是承認合同是存在的,也是有效的,但另找一些免責條款進行抗辯,從而達到免除責任的目的,如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致使不能履行合同的也可全部免除或部分免除責任,就是一種免責條款。筆者認為,此種免責的抗辯也應屬于權利不存在的抗辯。
第二類是行使抗辯權進行抗辯。“因請求權人之行使權利,義務人有可能拒絕其應給付之權利者,此項權利,得謂之抗辯權”。“抗辯權屬于廣義形成權之一,乃對抗請求權之權利也”。抗辯權分為延期抗辯權與消滅抗辯權兩種,延期抗辯權只是暫時阻止對方行使請求權,但不使對方請求權消滅;消滅抗辯權的行使目的就是為了消滅對方請求權,如因時效屆滿產生的抗辯權,其行使正當就會使對方請求權在法律上消滅而變成自然債務。《合同法》第66條、67條、68條規定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后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17條規定的先訴抗辯權都屬于行使抗辯權的抗辯。
2.《合同法》中合同履行抗辯權的性質
本文所研究的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僅指同時履行抗辯權、后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此三種抗辯權系行使抗辯權進行抗辯自無異議,但究為權利否定之抗辯抑或拒絕履行合同義務之抗辯?僅就《合同法》條文之文義,難以得出正確結論,條文明定同時履行中,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在有先后履行順序中,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后履行一方也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此外,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等四種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此處所謂“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或者“中止履行”究為何義?至少可以做如下解釋:一種為對方無請求權,故可拒絕其履行要求;另一種為自己享有拒絕履行義務的權利,故可拒絕其履行要求。筆者認為應按照后一種解釋,理由是,第一,此項抗辯權為“停止的抗辯”或“延期的抗辯”,而非“否定的抗辯”或“永久的抗辯”。所謂“停止”,即權利義務處于暫停狀態,而非否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存在,一俟合同相對人履行義務或在合理期限內提供擔保,行使抗辯權的一方也應履行義務,因為“停止”條件業已成就。所謂“延期”,即并非不履行義務,而是待日后相對方作出對待給付后才履行義務。抗辯權的效力足以表明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存在。第二,雙務合同中,雙方的義務雖有對價關系,但彼此義務的履行并不當然牽聯。依據民法意思自治原則及自由處分原則,權利人可以拋棄自己所享有的權利。當雙務合同一方未履行合同義務,而相對方拋棄抗辯權而仍履行合同義務的,并不能認為該項義務的履行缺乏法理依據,對方受領此項義務履行的也不為“不當得利”。倘若按照第一種解釋,在雙務合同中,履行順序在后的一方在相對方未為給付時仍履行合同義務的依法無據,相對方受領給付的屬不當得利,則明明是依約履行的,卻被認為缺乏依據,明明是依照合同規定接受給付的,卻被認為受益缺乏合法原因。法律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自由意志,不能違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二、研究、明確合同履行中抗辯權性質的意義
研究、明確合同履行中抗辯權的性質意義重大。
其一,抗辯的種類并非單一,明確其性質有助于對合同法條文的理解。如前所述,抗辯有兩種,一種是權利否定之抗辯,即被告否認原告請求權的存在或現時存在;另一種是拒絕履行義務之抗辯,即被告并不否認原告請求權的存在,但拒絕履行義務。因此,不應將合同法規定的抗辯權與其他抗辯混淆。
其二,明確抗辯權性質便于法律適用。混淆不同性質的抗辯會造成法律適用方面的錯誤。試看如下兩例,例一,甲、乙簽訂買賣合同一份,雙方約定,賣方甲應于當年6月3日發貨,買方乙應于收到貨后第10天付款,雙方同居一城,發貨與收貨一天可完成。直至6月14日賣方仍未發貨,卻要求買方付款。
例二,丙、丁簽訂買賣合同一份,雙方約定,賣方丙應于6月3日發貨,買方丁應于6 月13 日付款,雙方同居一城,發貨與收貨一天可完成。直至6 月14 日賣方仍未發貨,卻要求買方付款。
上述兩例,賣方甲及丙均已違約,對其付款請求,買受方乙、丁都可抗辯。然前例中的乙所進行的是權利否定之抗辯,因為乙的付款期為賣方發貨后的第10天,賣方沒發貨,履行期尚未屆至,其義務還不到履行的時間,故此項抗辯無須援引合同法抗辯權之規定。后例中的丁進行的是拒絕履行義務之抗辯,因為,丁的付款期為6月13日,該付款義務并不因賣方的違約而消滅,當有先為給付義務的賣方不履行交付義務時,買方可進行抗辯。此項抗辯適用《合同法》第67條之規定。
其三,明確抗辯權的性質,有助正確行使權利。主張權利否定之抗辯的根據是原被告之間不存在權利義務關系之事實狀態。而主張拒絕履行義務之抗辯,則基于法律賦予義務人的抗辯權,當事人進行此種抗辯時必須行使抗辯權。因此,拒絕履行義務之抗辯必須以實體法上的抗辯權為依托。
由于抗辯依據不同,當事人是否進行抗辯在不同性質的案件中所生效果截然不同。屬于權利否定之抗辯,并不因當事人不進行抗辯而帶來不利之后果,人民法院若查明原被告之間無權利義務關系,縱然被告不到庭參加訴訟,也不會做出要求被告履行根本不存在的義務的判決。屬于拒絕履行義務之抗辯則不然。因為,原被告之間存在權利義務關系,只是法律賦予被告有拒絕履行義務的抗辯權時才能對抗原告的主張。質言之,實施此項抗辯,必須加以主張,亦即行使民法上的抗辯權。否則,被視為權利的拋棄。抗辯權拋棄后,縱使人民法院已查明被告具備抗辯權發生要件的法律事實,也不得替代被告對抗原告。故而,被告不行使拒絕履行義務的抗辯權,法院將會對其做出不利的判決。比如前述“例一”中乙若不為抗辯,法院查明事實真相后,不會判令乙履行付款義務;前述“例二”中的丁若不行使抗辯權,即便法院查清事實,也將判令其履行付款義務。
其四,明確抗辯的性質,有助于區分兩者不為抗辯之后果。屬于權利否定之抗辯,當事人不為抗辯且按照對方的請求做出給付的,此項給付無法律依據。做出給付后,可依據不當得利請求對方返還。屬于拒絕履行義務之抗辯,當事人不為抗辯的,被視為放棄抗辯權,若按照對方的請求做出給付的,該給付行為屬履行行為。相對方嗣后仍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做出給付的一方只能追究相對方的違約責任或在依法行使合同解除權后要求對方返還所做給付。
參考文獻:
[1]沈達明:《比較民事訴訟法初論》(上冊).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頁
[2]洪遜欣:《民法總則》臺灣版,第57頁
[3]梅仲協:《民法要義》臺灣版,第28頁
[4]傅鼎生:《票據抗辯的舉證責任研究》.《法學》,1997年第5期,第30頁
[5]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