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超前的消費觀念和滯后的消費實力之間的矛盾,使得他們在消費生活中出現了一些不良消費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們的消費道德現狀。加強大學生消費道德教育,已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大學生 消費 消費道德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現狀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今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價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當前,從總體上看他們的消費方式是健康、積極、科學的,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不良消費傾向,成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障礙,甚至成為違法犯罪的重要誘因之一。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消費道德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大學生不良消費的表現
由于大學生所受的教育經歷和所處的校園環境,使得他們成為社會生活中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超前的消費觀念和滯后的消費實力之間的矛盾,又使其消費行為中出現了諸多的不良現象。主要表現在:
1.前衛性消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日新月異,豐富多彩,尤其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今,網絡給大學生與世界的溝通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使他們很及時地就能獲得世界流行的時尚信息。尤其是現在的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喜歡張揚個性、崇尚獨立自由,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因此,他們就成為新商品新的消費方式的追求者、嘗試者、和推廣者,站在了時尚流行的前列:飲食消費跟著廣告走,服裝消費跟著名牌走,娛樂消費跟著新潮走。他們對潮流有敏銳的領悟力,不但在穿著上追求新穎、時尚、個性,而且在消費方式上也緊追潮流,他們推崇“能掙會花”、“貸款消費”、“網絡購物”等。
2.攀比性消費
大學生雖然接受的是先進的科學知識,具有理性的思維。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自我認識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自尊心與虛榮心又較強,在紛繁復雜的消費環境中,難以做到理性消費,而是有意無意地和周圍的同學做比較,以求得心理的平衡,獲得自我認同, 從而產生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的畸形心理。他們之間的攀比不僅僅是在學習上,還表現在生活(吃、穿、住、行、用)、娛樂、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
3.人情消費
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如今的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帶有功利色彩的人情消費,如老鄉聚會、朋友生日、各種節日的賀卡、禮物等名目繁多,雖然經濟上的負擔有時讓他們也感到難以承受,但他們仍看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希望多交朋友,因此而產生的交往費用在大學生的日常開銷中占了相當的比例,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大學生用于溝通感情的電話費、信息費、上網費不斷增加。另外,談戀愛在大學校園已經不再是新鮮事,而戀愛方式也緊跟時尚,茶座、咖啡屋、OK廳、酒吧等場所也成了戀人經常光顧的場所,由此而產生的消費以及戀人間互贈禮物、及時聯系的花費,也成為一部分大學生的重要開支。
4.享受性消費
“趁著年輕,享受生活”是一部分大學生的生活理念。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上大學以后,由于是遠離家人,父母往往是盡可能地多給孩子錢,而大學生不僅不會合理支配金錢,更受到社會流行時尚、傳媒廣告、周圍環境的影響與沖擊,因此產生消費跟著感覺走、跟著廣告走、跟著潮流走,旅游、泡吧、玩游戲、練歌房等成了學業不太緊張的大學生的重要消遣方式。
二、消費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
消費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而消費是否合理,是否科學,對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良消費,從表面上屬于個人的消費行為,但從深層次上看,其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首先,個別大學生的極端享樂主義不僅使他們荒廢學業,長期的攀比消費還使他們形成畸形的消費心理,尤其是一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太好的學生,攀比的愿望長期達不到滿足,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或者在消費欲望的強烈驅使下,有可能采取極端的惡性行為如搶劫、盜竊等來達到消費目的,最終走上犯罪道路。其次,它助長了少數大學生行為的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形成;而對金錢、財富只知索取和享受,不懂得創造和回報社會,從而造成大學生道德感、責任感的喪失、價值觀偏差等。另外,不良消費所產生的高額費用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增加父母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很可能還會造成家庭成員的矛盾,降低家庭生活質量;對整個社會來說,不良消費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造成資源浪費、生態破壞,與建設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要求背道而馳。
科學消費,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要求、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進步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首先,對個人而言,科學消費的標準應從生理和精神兩方面來界定,也就是說,科學消費不僅能較好地滿足人的各項基本勝利需要,而且能較好地滿足人的精神需要,促進人自身的全面持續發展,滿足人的求知、求善、求美的高級需要。其次,科學消費也是合理消費,其核心就是可持續消費,這有利于社會再生產的良性循環,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對生產者和銷售者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消費者的科學消費欲望能正確、充分地反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內容,對生產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進而實現社會生產的良性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消費道德重構的途徑
1.把消費道德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要想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站穩腳跟,眼前的任務是努力學習,而不應過分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因此,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消費道德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消費觀。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消費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密切關系,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的環境憂患意識。
大學生消費道德教育的內容應當包括:強調“合理與適度”消費,反對過度消費、高消費、超前消費;強調節儉消費觀,反對享樂、浪費奢侈或吝嗇型消費觀;強調理性的消費行為,反對盲目攀比、盲目從眾的非理性消費;強調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費,反對不健康、非道德、反道德或違法犯罪的“灰色”、“黑色”和“黃色”消費行為;強調智力性、發展性消費,反對只重娛樂性、消遣性消費等等。
2.加強實踐教育,強化消費道德體驗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名言。道德教育不能只靠單純的說教,而應該在社會生活的大課堂中進行道德教育,在社會實踐中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消費道德教育也是如此。社會實踐直接、具體、感性,是大學生道德轉化的重要平臺,要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積極參與到消費道德的實踐活動中,深入社會,觀察消費行為,思考當今社會存在的消費道德問題,在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由此逐步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消費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使他們的消費道德認識不斷趨于成熟,并逐漸轉化為大學生自身的消費道德行為。
3.開展感恩教育
大學生不良消費的現象,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這個純消費群體,不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艱辛,只知索取,不知回報。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學會體諒父母,讓他們深切感悟到父母勞動的艱辛以及國家對他們的殷切希望,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從而使他們的消費更科學、健康、合理,使每一分錢都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養成合理消費、適度從儉消費的好習慣。
4.優化大學生消費環境
人的消費,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是影響道德教育成敗的重要因素,從道德實踐表明,良好的環境條件有助于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內化和鞏固。消費道德,也必然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首先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的生存和發展,只有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們生活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豐厚賜予,才能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綠色消費,弘揚綠色文明。其次,從社會大環境來說,國家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旗幟鮮明地反對奢糜、腐朽的生活方式,反對金錢崇拜和物欲主義。要優化輿論環境,堅持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使社會主義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則在輿論的作用下得到廣泛宣傳。第三,要優化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對大學生影響最大的因素,不僅要有優美的客觀物質環境來陶冶情操,還應該有豐富的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把大學生引導到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上來。另外,教師是學生聯系最廣泛的社會人,在消費生活中要率先垂范,為人師表,用自己的科學消費習慣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行為。
參考文獻:
[1]尹世杰:科學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J].經濟評論,2002,(6):18~24
[2]班建武:消費社會中的學校德育價值引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