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購物返券是近年來各大百貨商場頻頻使用的促銷手段之一。面對返券的誘惑,消費者經常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一個沒完沒了的購物怪圈。對此,本論文將詳細揭露購物返券的陷阱,幫助消費者認清其本質,提醒消費者理性購物。
[關鍵詞] 購物返券 揭密
近年來,每逢“黃金周”長假期間,各大百貨商場紛紛開展了購物返券的促銷活動。“買滿200元送80元贈券”,“買滿300元返100元現金券”……。以往,面對這些誘人的數字,消費者的購物熱情就會被大大激發,商場里人山人海。但現在,在經歷幾次這種“買滿返券”的促銷活動之后,消費者困惑了:購物返券似乎是一個美麗的圈套,購物、返券、再購物、再返券……消費者像是掉進了一個走不出來的購物怪圈,這其中的玄機在哪里呢?
一、購物返券的折扣換算
購物返券經常會給消費者帶來誤導,例如:當百貨商場第一次使用購物返券這種促銷方式時,以“買滿100送50”為例,甚至有部分粗心的年輕消費者看數字就誤認為是打5折,計算一下有些消費者認為是只要花100元就可以買到150元的商品,相當于打6.7折(100/150=0.67)。但這前提是消費者買的東西剛好是100元和50元,如果不是整數,那折扣就沒有那么多了。因此,6.7折只是理論上的最低折扣。舉個例子來說,消費者買的商品是120元,得贈券50元,花掉贈券時買的商品價格是60元,消費者需再掏10元現金。這樣,折扣為7.2折[(120+10)/(120+60)=0.72]。一般情況下,商家都會采用各種手段,設置種種限制,讓消費者達不到這個最低折扣(具體方法下面介紹)。那么最高折扣是多少呢?消費者花了199元也僅能得到50元的贈券,用贈券時購買的商品價格為149元,消費者需再支出現金99元,但無法再得到返券,這樣折扣為8.6折[(199+99)/(199+149)=0.86],也就是說,“買滿100送50”,消費者能享受到的折扣在6.7~8.6折之間。
概括地說,商家使用“買滿××元返××元”和使用“××折起”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都存在最低折扣和最高折扣。而且相比較而言,購物返券更具隱蔽性,它換算成折扣數的公式為:購物所花費的現金總和/所購商品價格總額,再轉化成折扣數。
二、購物返券時的陷阱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商場用購物返券誘惑消費者,同時又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精心設置種種溫柔的陷阱以套牢消費者。
陷阱1:購物和返券分開,需分別排隊和上下不同樓層,消費者為湊齊返券,不得不在商場內往返奔波、循環購物,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因程序復雜,一些消費者最終放棄返券。而大部分消費者為了得到贈券,就必須再次購物。比如“買滿300送100”,已經買了200多元的消費者就會在售貨員的建議下再買商品以獲得贈券。事實上,這種實惠未必能全部兌現。因為如果沒有合適的東西買,贈券就會被浪費掉;如果買些不需要的東西,往往還要搭上更多的錢,這就上了商家的“鉤”。
陷阱2:商家為限制消費者取得贈券,在商品價格的設定上煞費苦心,如規定“買滿100送50”,而商品價格卻定為99元或198元等類似的作法,讓消費者僅差1元或者2元而不能得到贈券。然后再提高小額商品的價格,使消費者難于找到合適的差額商品來剛好湊齊整數。有的商場則在宣傳時標稱“買滿100送100”,其實不同品種或不同品牌的商品還設置了不同額度的返券:例如有“買滿100送40”、“買滿100送60”、“買滿100送80”等三種不同的返券方式,而不同額度返券的商品是不能累加獲得贈券的,消費者要分別湊齊整數就更是難上加難,購物過程變成痛苦的斗智過程。
陷阱3:大多數商場規定,特價商品、名牌商品、化妝品、超市等商品不參加購物返券活動,往往只在柜臺前用小字標識,消費者事先不知情,購物之后才發現根本不能得到贈券。
陷阱4:有的商家更過分,采取欺騙性的手段,利用購物返券活動,將部分商品的價格先調高再降低,如一雙皮鞋在活動前實際銷售價為188元,活動期間商場卻貼出“原價388元,現價288元”的標簽,再算上返券折扣,消費者實際并沒有得到多少實惠,有時甚至比活動前實際銷售價還高,或者同樣的商品在其他不做促銷活動的商店購買更便宜。
三、贈券使用時的限制
在商家眼中,贈券是商家無償“送”給消費者的,“商場對贈券的使用擁有最終解釋權”。因此,在贈券的使用上,商家更是做出了種種苛刻的限制:
限制1:贈券往往不能全場通用,只限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使用,有的甚至指定某些商品,這些商品往往低值高價,其相對較高的利潤不僅會彌補返券的成本還會有較多的剩余利潤,而這種商品往往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有時甚至是一些滯銷品、淘汰品和劣質產品。
限制2:贈券必須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完畢,通常是在3天~7天的促銷期間內使用完畢,逾期作廢,這樣返券活動期間最后一天所得贈券僅限當日使用了。有的贈券則分為A、B兩種,A、B券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段使用,同樣過期作廢,這樣消費者必須來回奔波購物以使用完贈券,或遺忘導致贈券作廢,優惠取消。
限制3:使用贈券不找零。比如某位消費者有100元的贈券,當他面對一個80元的商品和一個120元的商品時,選擇前者他將損失20元,然而消費者會覺得這100元的贈券好像是“白得的”,即使損失也無所謂。商家就是利用消費者這種心理,將80元的商品利潤設得較高,再加上不給顧客找回的20元,自然不會吃虧;而選擇后者的消費者意味著他又要從腰包里掏出20元現金而降低了折扣。
限制4:使用贈券購買的商品概不退換。一些顧客拿到用贈券購買的商品,在使用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或性能故障要求商場退貨、換貨時,商場卻以“用贈券購買的商品概不退換”的借口逃避自身責任,拒絕承擔其應盡的“三包”義務。有的則提出種種條件限制消費者退換貨。例如:可以退貨,但必須把贈券“還”回來或只退現金部分,不退贈券部分。這樣,消費者不是已經把贈券花掉了導致無法退貨,就是之前購物應當享受的優惠被一筆勾銷了。無論消費者怎么做,商場總是勝券在握。
限制5:更有甚者,有的商家規定,贈券必須達到一定金額才能使用或每一次消費限用一張。例如,每消費100元才能抵用50元贈券,這樣將使消費者支出的現金增加,所享受的優惠折扣降低。
四、揭露商家意圖
購物返券和打折同為促銷手段之一,但商場似乎更鐘情于“返券”這一促銷方式,原因何在呢?
其一,如前所述,返券比打折更具復雜性、隱蔽性和欺騙性。商家舉行返券促銷活動的時間往往很短,同時使用種種伎倆和手段來限制消費者。而另一方面,消費者受到返券的誘惑,往往不進行理智思考就把一些并不需要的商品搬回家,這樣一來,商場自然就成了最大的贏家。
其二,商場進行大規模的打折多在換季時,對于流行百貨品牌來說,頻繁的打折對維護品牌形象十分不利,此時就需要以返券促銷作為打折促銷的補充。
其三,商場大規模的打折促銷,會出現各品牌折扣程度不一的情況。對商場來說,購物返券比打折的整體效果好,并且更容易實現整體的控制。
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購物返券將大大提高商場的銷售額。同樣的讓利幅度,打折和返券這兩種不同的促銷方式給商場帶來的毛利潤大同小異,但是銷售額卻大不相同。舉例來說,原價100元的商品,同樣是讓利50%的幅度,如果以5折銷售,那么這件商品的銷售額僅為50元;如果以“買滿100返100”的方式銷售,則消費者以100元的原價購買后,還會在該商場至少消費獲贈的100元現金券,這樣該商品帶來的銷售額就達到了200元或更多。對于一些上市公司來說,賬面銷售額的大小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由于百貨流行服飾具有較強的季節性,資金周轉的快慢也很重要。
俗話說:“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商場購物返券看似實惠,其實貓膩暗藏。為此,廣大消費者應冷靜頭腦,擦亮眼睛,留神陷阱,擋住誘惑,切忌沖動購物,做一名理性的消費者。
參考文獻:
[1]譚卓雯劉緒佳:警惕8種“購物返券”陷阱.當代生活報,2007年1月2日
[2]購物返券:是讓利還是套錢?.人民網河南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