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技術貿易壁壘正成為各國保護本國產品的新手段,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在把握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現狀的基礎上,從我國政府、企業及行業組織的角度出發,對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提出一定的對策和建議,對于我國的對外貿易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 技術性貿易壁壘 對策
WTO以來,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200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達14224.2億美元,貿易總額世界排名第三位。與此同時,中國面臨的貿易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WTO框架下,國際貿易中的傳統關稅壁壘逐漸削弱,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日益抬頭。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中國大約有25.1%的出口企業遭受到了多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直接損失總額達288.03億美元。
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組織的調查顯示,不同地區的進出口企業回答“本企業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最大困難”時不盡相同。“信息不靈”、“資金缺乏,難以進行技術改造和國際認證”,“渠道不暢,受到不公平待遇不知向誰反映”,“企業基礎差,無法達到要求”等方面均存在問題。這表明技術壁壘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由此更增加了在整個外經貿領域內解決技術壁壘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一、我國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現狀
目前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強制性技術標準、環境措施、認證制度、包裝和標簽等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深遠,主要有如下特征:
1.涉及金額大、影響范圍廣。在《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06)》中表明,2005年,中國大約有25.1%的出口企業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直接損失總額達288億美元,22大類出口產品中有18類遭受了直接損失,金額達691億美元,占全年出口額9.07%。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企業造成的出口貿易機會損失高達1470億美元,占到了全年出口額的19.29%。企業為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所增加的生產成本為217億美元,占全國出口貿易額的2.85%。國外技術壁壘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的損失呈逐年遞增之勢。
2.受損地區廣。我國各省市出口均因國外技術壁壘而受損。《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06)》統計報告表明,廣東省的直接損失額為94.8億美元,位列全國各地區直接損失之首,占全國直接損失總額的32.9%左右;浙江省的直接損失額為47.7億美元左右,占全國直接損失總額的16.6%。其他遭受直接損失估計值超過10億美元的地區有北京市、福建省、江蘇省、山東省和上海市。從損失的絕對值看,損失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地區基本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從損失的相對比例看,中西部地區如內蒙古、云南、西藏等遭受的損失占其出口額的比例普遍高于發達地區的省市。
3.涉及人員多。由于國外技術壁壘限制,一些企業限產或破產,造成職工下崗或失業。由于受限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大了我國的就業壓力。
4.影響環節多。發達國家常常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優勢產品設定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系列技術標準,涵蓋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消費及報廢處理等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
5.實施國家多。近年來,對我國使用技術壁壘的國家越來越多,包括日本、美國、俄羅斯、歐盟理事會等。各國一批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物質循環利用、食品安全、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限量措施相繼出臺。以歐盟REACH法規、RoHS指令、WEEE指令和EUP指令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為代表的技術法規系列,在WTO成員中引起強烈連鎖反應。
二、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利影響應采取的對策
1.企業可采取的對策。首先,從預防的角度來看,企業要加快技術改造,積極進行市場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嚴格遵守有關的國際標準或進口國的技術標準,積極與進口國進口我產品的企業合作。依靠技術創新,在更高層次上打破核心技術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另外,從解決爭議的角度來看,企業要積極與政府、行業協會或中介組織溝通,積極參加國外調查機構的調查,與國外調查機構積極配合;積極與進口國進口我產品的企業合作,被調查的國內企業之間應加強相互合作,促進信息的溝通。
2.政府可采取的對策。應對國外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僅涉及諸多技術問題,而且涉及行政管理問題,技術性、政策性很強,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所以,政府應努力營造公平、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貿易環境,積極引導和幫助國內企業提高技術、服務和管理水平,應對國外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突破技術壁壘,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貿易,發揮主導作用。
3.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可采取的對策。行業協會作為企業的自律管理組織,擁有眾多的企業會員,熟悉行業特點,同時又與政府保持著密切聯系,可以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過程中承擔許多必需但難以由政府和企業直接承擔的事務,很好地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它們的存在使政府建立預警系統具有可行性。
首先,從預防的角度來看,行業協會可以作好組織培訓工作,加強對WTO規則、國外有關政策法規和已發生案例的分析,研究應對技術壁壘;建立與國外行業協會、貿易機構的聯系,以及時獲取有關技術壁壘信息;制定行業標準,實施認證,進行行檢行評;推進行業技術進步;建立必要的行業自律。
其次,從解決的角度來看,行業協會可以協調企業參與爭議的解決過程;協助政府,代表企業對外交涉;積極配合中央政府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維護企業的利益。
總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及相關技術機構等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王志明袁建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世界經濟.2003,(7)
[2]麥文偉: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當務之急.中國檢驗檢疫.2006,(7)
[3]翁東玲:我國企業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亞太經濟.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