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地球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只是金錢和政治,還有“觀念”的力量。《時代》雜志新一期專題報道了改變世界的十大觀念,從近在眼前的廚房到遠在天邊的大氣層,勾勒出人類社會21世紀大未來發展的愿景。
天下大同。傳統的以國家劃分利益的觀念已經過時,解決人類生存問題需要各國群策群力,也就是“禍福與共”的觀念。環境持續發展、控制人口和消滅貧困是人類共同面對的三大挑戰。據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2億人,而人類必須把人口控制在80億人上下,才有機會在2025年完全消滅貧困。這個目標并非遙不可及,人類社會也擁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但是要加強個體的學習能力,各國的政府還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
消費服務最終消失。自助式的商業技術將更上一層樓,人們不再需要售貨員、售票員等商業服務,無人商店將日益普及。自動提款機、售票機、電子結賬系統更發達,人們購買商品時不必再擔心來自店員的壓力。
后電影巨星時期。好萊塢不再是大牌明星的天下,湯姆·克魯斯、喬治·克魯尼、布萊德·彼特,他們主演的電影的票房收入恐怕連支付他們個人的片酬都不夠,反而是那些二三線的電影演員“小兵立大功”,他們主演的電影的北美票房將突破2億甚至3億美元。
邁向和平宗教。激進主義是和平的敵人,讓那些激進分子理解加入恐怖組織,實際上是嚴重背離所奉行的理念,因此能最終脫離組織,使宗教達到“去激進化”。
“廚房化學”革命。“廚房化學”早已存在于餐廳和快餐店,即將進入每家每戶的廚房。烹飪不只是藝術,更是一門科學,要知道無論是煮肉還是煎蛋,溫度只相差一度,菜肴的質量就會有很大差異。
以毒攻毒,應對全球變暖。如何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暖?諾貝爾化學獎得主Crutzen教授2006年曾經提出,運用“以毒攻毒”的原理,既然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并不容易做到,不如直接將硫酸鹽粒子送入平流層,阻擋太陽輻射,以減緩或阻止全球暖化。起初看似不切實際,卻仍有試一試的必要。
人口老化,有錢有閑。人口老化是發達國家普遍的現象,日本的百歲老人已經超過3.2萬人,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超過60歲,其中三分之一仍在工作。而50歲以上的英國人握有全國75%的財富。有錢有閑有活力,銀發族不再是社會問題。
防止“荷蘭病”發作。“荷蘭病”指的是擁有豐富礦產的國家,在任意揮霍資源及原料價格波動后出現經濟衰退的現象,荷蘭曾經在20世紀50和60年代發現大量天然氣。非洲加納、贊比亞的可可樹和銅礦曾被視為搖錢樹,后來卻遭到濫用。俄羅斯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荷蘭病”發作的國家?而防止“荷蘭病”關鍵在于政府治理。
更多女性投入職場。經濟學家們很久以前就相信,不準女性工作的社會是最沒有生產力的社會。倫敦政經學院最近調查發現,在印度女性教育程度較高的省份,經濟成長率也較高。高盛銀行日前還宣布,未來5年將投資1億美元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等貧窮國家用來培養女性創業者,送她們到哈佛和斯坦福等高等學府進行深造。
全球化的職業運動。除了4年一度的奧運會和世界杯足球賽外,包括美國的NBA職業籃球賽、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在內的世界各國職業賽事,都將通過衛星向全世界轉播,一些比賽甚至到海外進行,這些商業比賽將瞄準全世界球迷的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