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加入WTO,在進口車領域,為避免構成實質性的貿易障礙,中國進口車關稅應逐步降低,并且取消有關許可證及汽車進口的配額限制。按說進口車的價格應該降下來,但事實并非如此,進口車的價格反而逆市而漲,與國產車的價格形成鮮明對比。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對于這種現象有何對策呢?
平行進口,“舊話重提”
進口車價格的上漲的原因也許有多種解釋,但不可否認的是,根本因素在于銷售渠道的壟斷,國家有關部門正醞釀出臺《進口汽車入境驗證管理工作實施細則》來打破這種壟斷行為。也就是說鼓勵一種商標產品平行進口行為。平行進口行為是國外理論界爭論的老問題了,對進口車高價壟斷行為找到一種解決方法。
要了解國家有關部門為何采取允許進口車平行進口的方式來打破壟斷,首先要清楚商標產品平行進口為何會產生?這種措施的采用會對我國產生哪些影響。
進口車平行進口的“原動力”
平行進口是指含有商標權的商標產品在兩個以上的通過知識產權法保護此種商標產品的國家間進口的一種客觀行為。首先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必須是同一知識產品在出口國和進口國均受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即知識產權的平行存在。平行進口必然跨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同一國家或地區內不可能形成平行進口,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若某一產品在進口國不享有知識產權,則侵權就無從談起,對于知識產權所有人不是同一人的平行進口應持否定態度;其次,平行進口的商品是真品,判斷“真品”,應以出口國法律為準,“真品”僅是對該商品中所包含的知識產權依據出口國法律所做的價值判斷。商標產品平行進口是個復雜的問題,因為其涉及輸出國商標權人、輸入國商標權人、平行進口商及輸入國消費者四方利益的博弈。
平行進口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平行進口商品在原產國與在中國銷售的價格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大于從事平行進口的交易成本,平行進口商即可從中獲利。
這種價格差異產生原因:一是各國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的差異及勞動力成本不同從而造成生產成本的不同。二是國際匯率的波動。兩國匯率變化會影響到兩國商品的國際價格差異,當這兩國貨幣匯率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平行進口商就會從中獲利。三是平行進口商分銷或轉銷的成本較低。因為平行進口商一般沒有固定或只有少量的銷售場所設施,通常不需要做廣告或開展各種促銷活動,也不提供售后服務。他們只是利用先行進口商建立起的市場和信譽,搭便車的行為可以使平行進口商以較低的價格銷售其商品,并給自己帶來巨額利潤。四是市場競爭狀況的作用。商標產品在一國有著很大的需求,同時商標產品的商標權人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在高價位上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
目前我國進口車市場面臨的情形主要是外資的進口車總經銷商利用其壟斷地位,在高價位上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行業普遍認為,三年前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中的總代理制是造成目前市場價格壟斷的主要原因。該辦法規定,境外汽車生產企業在境內銷售汽車,需授權境內企業或按國家有關規定在境內設立企業作為其汽車總經銷商,制定和實施網絡規劃。依據規定,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成立了獨資或者絕對控股的銷售公司作為總經銷商,完全主導了進口車銷售渠道。總經銷商的壟斷進一步推動了價格的上升。面對如此高的進口車壟斷銷售價格和高額的壟斷利潤,其他進口車經銷商看到了巨大的獲利空間,理所當然希望進入并從中獲利。在不能獲得總經銷地位的情況下,平行進口是一種可行的參與競爭的途徑。這是我國目前進口車平行進口產生的“原動力”。
進口車銷售市場需要平行進口
入世后,我國進口車關稅已經由最高時的80%降低至目前的25%。汽車進口配額許可證也將在3年前被取消。在這些利好消息下,汽車價格卻并沒有出現應有的回落。發改委監測結果顯示,2007年進口汽車價格呈現“大漲小落”的走勢,截至9月,進口汽車價格比2006年末上漲4%,月均增長0.39%。其中進口轎車價格上漲6.42%。
這些情況是總經銷商的壟斷行為造成的。壟斷提高了價格,壓低了銷量,降低了社會的總體福利水平。關稅降低以及汽車進口配額許可證的取消等一系列舉措所帶來的大部分利益被總經銷商占據了。同時,由于《辦法》強化了進口車經營的主導權,這使得跨國公司加大了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影響和控制力度。相反,這些利好消息并沒有給我國的消費者帶來實惠,進口車的價格不減反增,降低了消費者的剩余。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王琴華表示“進口汽車高價格產生的高利潤被外資的進口車總經銷商賺走,消費者沒有享受到市場開放、競爭升級帶來的好處。”
原來從事進口車貿易的經銷商成為從總經銷商處進貨的二級經銷商,由于總經銷商批發給他們的車價中又加上了運費、管理費等,使得車價被抬升,由此,國內進口車經銷商的利潤縮水。
顯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市場來解決,即引入競爭機制。但完全的競爭等于取消總經銷商制度,從而違背了《辦法》的規定,違背了該《辦法》維護汽車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初衷。在這種狀況下,適當引入平行進口成為打破進口車價格壟斷的一個突破口。
進口車的平行進口將使進口車總經銷商、二級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利益得到重新分配。平行進口使得原先的進口車二級經銷商可以通過除總經銷商之外的其他渠道進口汽車,拓寬了他們的進貨渠道,減少了二級經銷商對總經銷商的依賴,也使他們的成本得到降低,從而使得二級經銷商獲得了一定的利益。當然,總經銷商壟斷地位被削弱,其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而對消費者而言,進口車價格會降低,這相當于增加了消費者的凈收入,使消費者從中獲得利益。
修改我國目前對進口車平行進口的相關規定成為必然
商標產品平行進口行為是我國法律中的一個盲點,我國目前沒有關于商標產品平行進口的立法。同樣,商標產品平行進口是否合法在國際條約和Trips協議中均未明確規定。是否允許平行進口取決于該國的政策取向。
2005年4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即我國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汽車銷售和服務體系建設相對落后,制約了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也難以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隨著汽車快速進入家庭,汽車消費投訴增速快、責任難以追溯等矛盾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頒布和實施公開、透明、規范的管理規則。可見其初衷在于維護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是《辦法》實施三年來,對規范汽車市場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如廠家、商家的不平等,特別是跨國汽車公司壟斷進口車市場,致使進口車價格高升,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市場要求打破壟斷的呼聲日高。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擬定《進口汽車入境驗證管理工作實施細則》草案,據了解,主要是針對通過總經銷商才能獲得進口車經營許可及貨源的規定進行修改和細化,適當放開進口車平行進口,支持有條件的進口車經銷商直接從國外汽車企業進口汽車產品,抑制總經銷商對貨源及價格的壟斷。并對總經銷商的壟斷權利制定各種限制性規定,防止總經銷商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獲得壟斷利潤,抑制總經銷商的壟斷權利。
相信進口車的平行進口行為對進口車市場的價格壟斷能夠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但如何對進口車平行進口行為趨利避害,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作者單位:柯軍,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張玲,安徽蚌埠醫學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