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經濟成長與房地產景氣程度超乎預期,新加坡財政盈余達64億元,創下1994年以來最高紀錄。近日,新加坡政府決定從中撥出18億元還富于民,其中8.65萬元將分兩次在2008年4月和10月,作為分紅發給年滿21歲的國人,而窮人與老人受惠更多。
恕我孤陋寡聞,盡管,新加坡政府已經養成了年年向國民發紅包的好習慣,而本人卻是第一次聽說。在我們的CPI已經突破7.1%,別國人民的好福氣往往會讓脆弱的心靈很受傷。
從媒體上得知,新加坡政府這個好習慣的全稱是“政府盈余全民分享計劃”,就是仿照企業將盈余回饋給股東的做法,基本上以新加坡全體國民為發放對象。今年的這份成長紅利系針對所有在2008年達到21歲或以上的新加坡人,按2007年所得與住屋價值成反比的原則,每人發給最高400新元到最低100新元不等,另為獎勵公職人員的貢獻,額外發給現職或曾為國家服務的人員,每人100新元。另為強化教育投資,則針對所有2008年介于7~20歲的孩童,也按與家庭資產成反比的原則,給予每人最高600新元到最低150新元不等的津貼。按照新加坡450余萬人口來算,這次人均獲得政府派發400新元的紅包,相當于人民幣1600余元。
新加坡的政府盈余全面分享計劃可謂是世界獨創。嚴格來說,這仍然屬于社會財富二次分配領域的問題,與政府的減稅和轉移支付行為,并無本質不同。而且,新加坡政府也在紅包派送中,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特別關照。400新元雖然不多,卻足以能夠讓人在過春節的時候有個好心情。讓我們感覺,新加坡就像一個和睦團結的大家庭。
當然,對新加坡國民的紅包眼紅的,也不止我一個。香港政經界和學界均認為,財政預算案對香港有一定的啟示。去年香港財政庫存殷實,因此大家都在等著香港政府怎樣給市民派“糖”。雖然新加坡政府發紅包給民眾有濃重的父權主義烙印,但還是得到盛贊。
我國2007年中央財政超收4000億元,史無前例的有錢了。這些錢如何花,社會各界也都替中央政府操心了好幾個月。據去年12月30日的《人民日報》報道,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于2007年中央財政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況的報告。這份報告表明,中央將集中財力辦關系民生的大事、建立機制和制度的事,重點用于“三農”、教育、衛生、社保等方面的支出,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從投入方向來說,這些都是應該做的。利用超收的財政去彌補我們多年來在民生方面的虧空,是必然之舉。然而,這樣做是否就是效率最高的,卻是值得商榷的。4000多億財政盈余,通過中央財政劃撥,經過各級政府部門之后,必然會發生若干損耗,最后究竟能夠有多少落實到每個國民頭上,難以預計。政府向國民發紅包與之相比,則路徑更為直接而有效,每個人能得到多少用于其最緊缺之處,都是可控的,也不會在資金發放過程中被人強征了過路、過橋費。與民生這樣宏大而抽象的概念相比,紅包反而更具有無可比擬的制度優勢。由此,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反思的是,實現社會財富二次分配的途徑,有必要搞得那么復雜嗎?為什么我們的政府不能擺脫對各類醫療、教育機構等的依賴,而直接采取政府對公民個人的方式?畢竟民眾看的是實際效果。
可以在歷史上混出個“盛世”的名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