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在最后時刻的勝出,使其在乳業的奧運營銷贊助合作競爭中技高一籌,擺脫蒙牛的貼身纏斗,把奧運會這一極其稀缺的戰略變革的機會抓在自己手里。
奧運已經成為國內優秀企業走向世界競技大舞臺的一張珍貴門票,企業深知,“中國概念”持續升溫、“中國速度”已經占據全球經濟的心智,2008年的“中國奧運”對于快速成長中的中國優秀企業,意味著什么。
聯想當年購并IBM個人電腦業務的時候,海爾就借勢宣揚其“千億業績”及“國際化藍圖”。
雖然,聯想與海爾雙雙跨入奧運贊助的合作行列,然而,世界范圍的“奧運對手”能給中國的聯想和海爾們留下多大的機會呢?
三星、阿迪達斯、大眾等一大批世界著各企業很多年來,一直牢牢占據著世界范圍的奧運資源,我們知道,企業奧運贊助費用已經相當之高,但持續宣傳投入的成本會高出贊助費用好幾倍,我們的企業準備好了么?
一汽大眾的投資者與國內優秀經銷商前不久集體到美國哈佛商學院學習了5天的領導力與觀點變革的觀摩與學習,他們發現,當地一名香港人所經營的汽車經銷公司通過銷售單一品牌的汽車卻可以做到上市,而這些經銷商中很多人的業績都超過這家經銷公司。可以看出,企業奧運擴張戰略實現的背后,更需要企業高層觀點的變革。
企業奧運觀念變革對寄厚望于奧運擴張的企業而言,其意義甚至大于擴張戰略本身。很多企業都具備通過奧運擴張戰略的基礎能力,也都準備好了奮力一搏,然而,企業在奧運盛宴下,究竟是跟隨大奧運展翅同翔,還是被對手壓回自己的小天地,完全取決于自身的創新意識和行動速度。
面對奧運盛宴,很多大品牌品嘗的手法都是動輒千萬,大肆展開;然而,面對這種已經嚴重同質化的推廣方式,貼有中國標簽的奧運企業到哪里尋找優勢呢?
2008奧運的基因就是“中國”,我們說,具有并發揚奧運基因的品牌更容易獲得成功,中國的企業本身就具備這種基因,值得探討的是,這種基因裂變與遷移的概念如何才能與企業對上號呢?企業在探尋奧運基因的時候,能否有更加獨特化的視角和更加中國化的基因?
這些都是切實擺在奧運企業面前的難題。擺脫同質化的奧運營銷,就必須抓住這個中國基因,并且能夠提煉出奧運企業各自獨有的基因成分,不能弄出大家口號一致、創意基因相似的笑話。
奧運企業完全可以擔當這種文化傳播的大使。中國基因與奧運基因的結合、中國基因在世界范圍的塑建和推動,這些都應當是奧運企業在現今及未來的重要使命。
觀念變革對于奧運企業而言,與擴張戰略同等重要。面對奧運機遇,所有奧運企業擠到了同一個起點,擺在企業面前的選擇就是抓住這個機遇,看誰利用的最好,可以玩出最精彩的花樣。
李寧公司CEO張志勇:“我們避免從競爭對手那里直接搶奪運動資源,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是不是有一群消費者的利益點沒有被這些品牌所滿足。”
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陳朝暉:2008年營銷就是兩句話:高度競爭的媒體環境,品牌營銷可能面臨的低效和無效挑戰。
夢娜襪業董事長宗科平:現在錢已經花出去了,如果收不回來,那我們大家只好一起去跳江了。
北京奧組委高級顧問,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奧運不是唐僧肉,人人都想借奧運會發財,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