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創意的生命才是真正有質量的生命,才能夠活出生命真正的意義和精彩,而簡單的重復就是對真正生命的浪費,它會使生活疲憊無味。”
他的眼神,時而憨厚,時而狡詰,雖然發表了很多看法,可你仍不知道他真實的看法是什么?哪怕你跟他的現實距離只有幾十公分。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位創意商人最令潘石屹欣賞,一位是英國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另一位就是美國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他辦公桌上,擺放的是一臺蘋果液晶顯示屏。在他看來,這倆人不但有敏銳、狂熱、堅韌以及喜歡冒險的商人品質,更具改變全世界思維狀態的創意能力。潘石屹也堅持認為:創意,是SOHO中國成功的鑰匙,就是它一路把這個中國地產公司帶上了國際的舞臺。
就在SOHO中國最近的一次上市“路演”中,潘石屹的一位美國舊金山的投行朋友,在午餐會上當著眾人夸他:“就像美國西海岸‘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一樣”。老潘趕緊回答:“這實在太過獎了”。
如果不是碰巧成為了一個地產商人,潘石屹或許會成為一名演員。PRADA西服、黑邊眼鏡、以及那始終保持的微笑,那是一個專業的印象。雖然早已是中國著名地產商,但他憑借各個社交場與媒體機會,把自己變成一位“明星”,且其演技精湛到乃至讓你經常忘掉他的商人身份。他每天都面對媒體,像機器一樣禮貌地回答著各種問題的不同看法,世界、人生、財富、藝術、地產以及那個不知重復多少次的童年往事……
“不一樣”的哲學
有一天,陽光燦爛,潘石屹懶洋洋地坐在“長城腳下的公社”里看書,明亮刺眼的光線透過玻璃窗灑進屋子,窗外有一棵核桃樹,一只蜘蛛正在樹上拼命織網。它選了一個優越的位置,從高處引出一根絲,翹著尾部順著向下俯沖,把絲收緊,再固定,又從起點的后方,引出絲,再翹起尾部爬上第一根絲,順著絲的中點滑下來,爬到窗臺左角收絲、固定,形成“メ”形,又從各個方位引出與第一根交錯的絲,又以交點上吐出的一個“圓心”為中心,使絲圈圈環繞……兩小時后,一張漂亮的蜘蛛網編織完成,在太陽光線下分外漂亮。
這個時候,潘石屹的靈魂早已游離書本,他想的是:“一萬年后,它還會織一樣的網。”這是一個企業家的哲學思維與人生感悟,他以這個故事只想說明,人類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是,創造力。
SOKO中國在香港成功上市后,《SOHO小報》要潘石屹寫篇總結SOHO走過的12年歷程的文章,他以《誠實、團結和創新》為題寫了一篇,且認為這三者是構成SOHO中國最基本的精神基因。自從1995年成立起,潘石屹就把SOHO中國定位成一家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司。
他清楚地意識到,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抓住那些新富階層的口味以及公司的生命線。
在SOKO中國目前開發的245萬平方米建筑里,基本都在追求“不一樣”,很少重復自己。從SOHO現代城、長城下的公社到博鰲藍色海岸,潘石屹都試圖給這些商業建筑烙上與眾不同的前衛符號。
“為什么我們的影響力是最強的呢?因為我們不僅在要求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也在要求自己與自己不一樣。在每個人的內心活動中,都不希望自己與別人一樣,房地產追求的就是與眾不同,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市場認可。”
我們把潘石屹這種極度追求的“不一樣”,既可以看成是一種有限資金下的生存與生意哲學,也可以看成是一種他本人天生的性格基因。海南創業時,跟“萬通六君子”之中的馮侖、王功權等人相比,潘石屹與代表了就是“不一樣”的做事風格,以及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
馮侖與王功權的經歷相似,都在體制里呆過,帶著鮮明的體制內的思維烙印,這讓萬通公司里保留了中國傳統的事故人情。馮為人謙和,腦子活絡,具有高度的政治眼光與運作能力,通曉中國傳統政治經驗和智慧;雖然年輕的潘石屹口口聲聲揚言自己出自農村,但他在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上,卻較為海派,做事目的明確,咄咄逼人。他認為下班后大家都是平等的,你不能打擾我,我也不能打擾你。他身上體現出了一種現代觀念下非凡的商業敏感,敢賭,且贏率很高,這是他成功的關鍵。他非常明白這個變革時代背后的商業規則。他說:“只要你停止創意,就會立刻淘汰掉,即便你有強大的資本和背景。”
生意人的“價值觀”
在“萬通六君子”中,潘石屹雖出道不早,可財商最高,天生就是個生意人,盡管他認為自己骨子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創業之初,幾個還保留著極端理想主義者氣質的年輕人擁擠在小房子昏暗的燭光下,起草了公司綱領,名叫《披荊斬棘共赴未來》。把自己描寫為一群立志實業報國的知識青年,不為賺錢,只為探尋報國之路。潘石屹雖然也很激情,但他又猜楚地意識到:“百年中國歷史經驗告訴我,所有理想主義最終結局都是頭破血流,尤其商界,它更需要的是機會主義與經驗主義,這兩者最易成功。”
在SOHO中國的辦公大廳里掛滿了各種當代藝術作品,有的是花錢購買的,有的則是藝術家送的。潘石屹認為:“當代藝術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打破和顛覆固有的傳統審美,且是一個具有創新意義的價值載體。”可能正是這種審美意識,才能讓他在開發地產項目時,以開放心態容忍和接受設計師們大膽想象,乃至極具顛覆性的建筑創意。
“我不一定能理解人家(設計師)作品好在哪里,但我盡量為他們搭建舞臺。”
設計師當然喜歡潘石屹這樣寬容的商人,他們經常給他送去很多關于設計的書籍,而潘石屹也常常掏腰包,贊助藝術家們的活動。
這是創意人與生意人之間一種彼此信任的溝通方式。潘石屹說,文藝復興影響了全世界,主要是藝術家與商人之間的互動,商人們大量收藏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的藝術品。在今天這個尚處在變革期的中國社會,更需要藝術與商業之間的“聯盟”。可他畢竟是一個生意人,他需要把設計師們的創意變成自己的生意。并非所有創意都能最終變成生意,這就是潘石屹過人之處。他說:“真正的藝術是有價值的,作為商人的職責是發現和判斷這些價值,否則不是個好商人。如果能發現價值,不能兌換價值,也不是個好商人。”
他曾給《賴聲川的創意學》寫過序,也非常認同書中的一個觀點:“創意絕不僅僅是技巧上的進步,如果不是在精神上、心靈上,在自我改造與轉換上下功夫,創意永遠不會有太大的價值。”
為了啟發員工們的創意,潘石屹學習漢代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治”:減少條條框框,奉行誰有創意,他就獎勵誰。從銷售創意上,他從不按理出牌,新招不斷,大膽創新,從管理層到基層,每個人的創意都不一樣。最后,潘石屹還把員工們的這些具有創意的銷售故事結集成書——《幸存者游戲》。而在這本書的序言里,他不無感慨地寫道:“只有我們把自己變成一種空心竹子的狀態,受到靈性的指引,就會發現美好,就會感受到身邊的愛、智慧,精神的進步是創意真正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