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一個新的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都蘊涵著一個重要的內在邏輯,即:勇于面對現實中關乎重大的社會基本問題。大膽探索揭示現實社會內在本質聯系。在理論上不斷創新、實踐上不斷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的偉大覺醒和偉大創造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應對新挑戰中不斷豐富發展完善,在堅持繼承中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境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前景越寬廣。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歷史性貢獻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020-03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一個新的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都蘊涵著一個重要的內在邏輯,即:勇于面對現實中關乎重大的社會基本問題,大膽探索揭示現實社會內在本質聯系。在理論上不斷創新、實踐上不斷創造。黨的十七大以科學的理論思維和深遂的戰略眼光,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概括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科學、正確、系統回答了我國改革開放不同時期社會現實重大問題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精辟概括,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戰略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上述三大問題本身來看,既是與時俱進的關系,又是前后遞進的關系。只有前面的問題基本解決了,才有可能主要解決后面凸顯的問題。仔細分析和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過程、思想脈絡和科學內涵。不難看出我們黨在新時期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偉大創造。都緊緊圍繞這三大問題展開。都是在一以貫之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通過與三大問題相關的思想理論上的三個偉大覺醒實現的。正是這三個偉大覺醒。引發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執政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新的偉大創造。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那樣: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孕育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
一
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1978年底我們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和反思,是我們黨從新時期啟動撥亂反正進而全面改革開始,從困境中重新奮起。勇敢地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并且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的偉大覺醒。
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始終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問題。鄧小平認為,這個問題搞不清楚是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事業遭受挫折和失誤的重要原因。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就強調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黨的十三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黨的十四大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科學的概括和評價。黨的十五大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稱為“鄧小平理論”。鄧小平指出:“我們馬克思主義者過去鬧革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現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但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鄧小平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逐步深入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撥亂反正中。他首先指出了什么不是社會主義。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留在很低水平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也不是社會主義,等等。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2年,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和外部條件等方面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正是帶著對這個重要問題的反復思考。鄧小平在深刻總結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經驗教訓和深入分析時代變化提出的新挑戰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科學的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斷既是鄧小平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回答而形成的一個重大的具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同時也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理論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回答第一次初步系統地解決了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發展、鞏固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從而使我們黨找到并且開始掌握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
二
世紀之交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也給我們黨提出了新考驗。這種新考驗,歸根到底。就是我們黨能不能始終保持先進性和旺盛活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這是時代向我們黨提出的課題。
1980年2月鄧小平就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的重要命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順應時代潮流,緊扣時代脈搏,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變化了的世情、國情和黨情,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0年1月14日,江澤民同志在中紀委第四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新的國內外環境中,如何保證我們黨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經得起各種風險和困難的考驗,始終堅強有力地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這是面向新世紀加強黨的建設必須進一步解決好的最重大的課題。也是決定社會主義在中國的跨世紀發展中進一步鞏固和充分顯示優越性的根本問題。”這是我們黨在世紀之交,面對新形勢新考驗的又一次新的偉大覺醒。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們黨對執政建設規律的總結,又是我們進一步深化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起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們黨更加自覺地從新的歷史高度來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強自己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第一。明確了執政黨建設的兩大歷史性課題: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實際上指出了革命黨建設與執政黨建設的重大區別。第二。指出了要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這是因為我們黨所處的地位和外部環境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的歷史方位變化決定了我們黨的思維方式由革命戰爭年代形成、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后仍然沿用的革命黨思維必須要向黨執政新思維的轉變。第三。確立,了以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江澤民同志指出,執政黨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點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的問題,將我們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發展到新階段。從而使我們黨找到并且開始掌握了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的規律。
三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取得了舉世矚目巨大成就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既面臨著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又面對著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產出為特征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與能源、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以及在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等的嚴峻挑戰的矛盾凸顯期。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這是我們黨在追蹤世界發展理論前沿,注重吸取國際社會發展的有益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同時。揚棄西方包括人本主義理論等在內的各種文明成果。借鑒其體現歷史發展規律與社會進步成果的積極因素,并結合中國實際的理論創新。更是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偉大覺醒。
科學發展觀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鄧小平理論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工業越發展,越要把農業放在第一位;真正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逐步消滅城鄉差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們黨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要有新思路;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速度和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些寶貴思想的基礎上。從當今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具體實際出發。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對我們黨長期以來關于發展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和系統概括,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總概念。使我們黨對發展問題形成了總的認識和看法。它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在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目的和發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系統理論。
大體說來,國際社會關于發展觀的理論演進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即經濟增長發展觀、“經濟增長+社會變革”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觀。并逐漸形成了增長不等于發展、經濟發展不等于社會進步、注重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等共識,強調要注重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實踐上,也有許多成功的做法,如重視資源的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堅持科教興國,注重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反哺農業。減少農業人口,推進城市化;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安全網。等等。這些理論和實際經驗,體現了發展的共性,為我們形成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借鑒,啟發、豐富了我們黨對于發展問題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向世界貢獻了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模式。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就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從國外發展觀演變的軌跡可以看出。人類對發展觀的認識越來越深化,越來越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的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起來考慮。但是,這些發展觀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顧此失彼,又由于受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影響和制約,許多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問題上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種種缺陷。
科學發展觀既著眼于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又著力于推進黨的執政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的轉變。由于科學發展觀從當今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出發。著眼于未來發展趨勢。注重發展的綜合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理念的主流,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以人為本,社會公正,協調發展,全面進步。發展的思想從過分強調GDP轉向更加均衡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從而根本實現了對傳統發展觀的歷史性超越。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特色,進—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正確回答和解決了在新時期中國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問題,標志著我們黨真正醒悟和認識到了當代中國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找到并且開始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我們黨的偉大覺醒和偉大創造。清楚地說明推動著這個理論體系得以形成和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而進行的堅持不懈和與時俱進的探索。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而這個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關鍵在于它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它以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
總之,胡錦濤同志關于黨的偉大覺醒孕育理論和實踐的偉大創造這一論斷,道出了我們黨在新時期相繼創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艱辛歷程。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歷史性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這種偉大覺醒、偉大創造的產物。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實踐,同開始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時相比,是大大豐富和大大深化了。其結果,就是我們黨在實踐中艱難地但是成功地認識和把握了客觀規律。同時又有效地避免了思想理論上的僵化。在應對新挑戰中不斷發展,在堅持繼承中不斷開拓認識客觀真理的新境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前景越寬廣。
責任編輯: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