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道德反哺的概念進行闡述與分析。道德反哺包含兩層意思,第一,作為道德教育理念與模式,它是指下一代人向上一代人施加道德影響或者進行道德教育的活動。第二,作為社會公益活動。它是指個人或者社會群體出自報恩的目的,回饋自然、他人和社會的活動。兩種意義上的道德反哺各自具有不同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道德反哺;傳統道德教育;新模式;社會公益;新時代道德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181-03
一、道德反哺的概念及產生原因分析
廖小平先生在他的《倫理的代際之緯》一書中提出過道德反哺的概念。他認為:“所謂‘道德反哺’,從道德社會學意義上說,也可稱為‘道德的反向社會化’和‘道德后育’,是指上一代人接受下一代人道德價值觀的過程,或者說,是下一代人對上一代人發揮道德影響的過程。”并解釋說:“周曉虹在《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道德反哺’是在‘文化反哺’概念的啟發下提出的??梢哉f,道德反哺是文化反哺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內容”。
筆者認為,道德反哺是一個全新的倫理概念。反哺,本意是指子女向父母、晚輩向長輩或者有養育之恩的被養育者向養育者報答養育之恩。道德反哺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正如廖先生所說,是下一代人對上一代人施加道德影響或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是一種互動性和雙向性的道德活動。道德反哺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教育,它是新型社會里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道德教育理念。這個意義上的道德反哺具備以下特點:傳統道德教育模式中主體與客體的單向式灌輸變為雙向式的對話與溝通;道德教育主體從原來的長輩、師長變為互為主體與客體;道德教育與受教育終身化:道德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急劇變化。道德反哺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理念的超越,開拓了道德教育的新領域,打破傳統道德教育的模式,沖破了傳統道德教育理念中僵化不變的內容與模式,標志著道德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是人們道德觀念多元化的集中反映。第二,作為社會公益活動,道德反哺是指個人或者社會群體出自報恩的目的,回饋自然、他人和社會的活動。道德反哺作為一種社會公益活動,有其產生的心理基礎和社會基礎,是人的本質和全面發展的體現;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道德領域里的運用;是個人主義凸顯、個人利益至上的時代里,對人類道德水平的考驗。
道德反哺作為道德教育理念與模式,其產生主要歸因于現代社會文化變遷的加劇。知識更替與傳遞速度的加快,使上一代人原有的知識、經驗、價值觀不斷地喪失了解釋力和傳承價值,而對新事物和新觀念具備高度敏感性和接受能力的年輕一代正好有了對上一代人施加影響的機會,這是道德反哺產生的宏觀背景。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現代大眾傳媒的廣泛影響,使年輕一代有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機會從他們的上一代之外獲取大量的信息,這樣,年輕一代就具備了進行道德反哺的全新能力。道德反哺作為社會公益活動,其產生的直接原因是人類的感恩之心與仁慈之心。同時,它是人類自律性道德義務的表現,是人類道德境界提升的標志。
二、道德反哺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理念與模式的創新
(一)傳統道德教育理念與模式。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教育理念非常強調長者或師長按一定社會或者階級的道德規范和道德要求對年輕一代進行單向式的灌輸教育,如我國古代先秦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要求其弟子的言行符合“仁”的要求,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仁者,愛人”等思想。在西方古代,古希臘城邦的傳統教育是一種家庭式教育,孩子們小的時候在母親或者奶媽為其講述的荷馬史詩的神話故事、伊索寓言、希臘的英雄傳說里成長。這種教育世代相傳,母親傳給孩子,孩子再傳給下一代。男孩成人以后,跟著父親和長輩見聞各種社會生活,學習待人接物和社會規范。女孩成人以后,跟隨母親學習婦道。由于內容一成不變,這些教育便成為城邦公民必備的知識和教養。誠然,無論在中國古代還是西方古代,傳統道德教育理念有利于社會形成統一的道德價值觀,遵守祖訓和傳統習慣是他們的道德教育內容,這也是古代治國的良策。
歷史上的倫理學家們,對于道德教育模式都十分的重視,提出不少道德教育的方法,如因材施教法、學思結合法、言傳身教法、環境熏陶法、音樂感化法等等。也提出許多道德修養的好方法,如反誅求己、靜心養性、致良知、慎獨等等。他們的道德教育理論和道德修養的方法,對至今仍然有借鑒意義。但他們的理論和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強調道德教育是長者對晚輩的單向式的灌輸教育,缺乏道德教育主體與客體的互動。
在現代社會,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主流方向仍然處于傳統的道德教育理念之中。那就是,僅僅把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過程看成是對晚輩(學生)施加外部道德影響的過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響又都是為社會所認可的既定的道德規范,強調的是晚輩(學生)需養成符合道德規范的習慣。用刻板的灌輸、管理、訓練等方法,強制晚輩去服從各種既定規范的“傳統道德教育”。傳統道德教育模式,缺乏德育理論與實踐的人性魅力,“它所傳授的只是剝離了人性內涵的空洞的道德規范,在實施中又背離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過程與規律”。道德教育中不平等的主、客體地位導致道德教育只界定了主、客體之間單向式的一面,而且,往往把主體放在絕對權威的地位,從而表現為“教師主體”或者“學生主體”的單主體教育模式。
(二)道德反哺:現代道德教育論域中的新理念和新模式?,F代以來,人類的生存方式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沖擊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表現在人際關系方面,就是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更加內在化。也呈現了許多新的特征。在以往的社會里,人際關系的互動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而當今的人際聯系可以在無限的時空中重新組合。而網絡社會的出現,使人際聯系出現了跨時空、跨真實世界的局限。人際聯系完全的自主、自由,為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道德反哺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全新的道德教育理念與模式,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理念的發展與超越,是適應新形勢下我國道德教育發展規律的新論域,道德反哺是實現道德教育主、客體地位平等與對語的重要途徑。
在現代社會,道德反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觀。知識更替、傳遞速度的日益加快,是道德反哺成為年長一代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日益增多,很多知識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查找、學習和傳遞。傳統道德教育模式里道德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大大地改變,原來只能從老師那里得來的知識,現在可以從網絡上獲知,而且方法更加簡潔,答案更加完備。由于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敏感能力,使得年輕一代擁有比年長一代更多的優勢。對電腦知識的掌握、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年青一代的學習習慣,為年輕人提供了道德反哺更為有力的條件。而年老一代由于知識的僵化、網絡技術的缺乏、學習習慣的落后等等原因,往往需要向年輕一代學習。第二,價值觀。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社會行為、社會事物以及社會成員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價值觀是后天形成的,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在現代社會,傳統價值觀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這種價值沖突的結果,總的趨勢是前者逐步讓位于后者。作為年長一代的價值觀最直接的受到年輕一代價值觀的沖擊。年輕人求實、創新、靈活的價值觀念往往成為年長一代的典范。如對婚前性行為、離婚等問題的看法現在也越來越被年老一代所接受,并且注重每一個新生事物的實際價值。第三,人生觀。人生觀是指一個人對人生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態度,對人生的理解常常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但年長一代往往因為年齡、閱歷等關系對人生常抱消極、保守的態度。而年輕人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恰恰與年長一代形成鮮明的對比,年輕人對年長一代的道德反哺使年老一代覺得重新找到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活力。第四,消費觀。人生觀直接影響消費觀。對金錢和消費的看法,年輕人對長者的影響巨大。如現在的提前消費,貸款買房等是年老一代原來無法接受的事情,但現在卻能夠坦然接受。年輕人的理財觀念和經濟頭腦不得不讓年長一代折服,樹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消費觀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穩定發展的有利條件。
三、道德反哺的產生及影響
(一)道德反哺活動產生的心理基礎和社會基礎。道德反哺作為社會公益活動,它是指人類在接受自然、他人和社會的饋贈以后對自然、他人和社會的感恩報答。其產生的心理基礎是人的仁慈之心與感恩之心。先秦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提出“仁者,愛人”思想,孟子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可見,在中國古代哲學家那里,仁是人的根本,并且將仁從愛自己的親人推及到愛別人,充分體現將仁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根本準則。近代西方著名的道德哲學家亞當斯密也非常推崇仁慈之德性,他認為仁慈是促進人類自身幸福和他人幸福的重要手段,他說:“對自己幸福的關心,要求我們具有謹慎的美德;對別人幸福的關心,要求我們具有正義和仁慈的美德。”
作為自然的人,人類所享受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沒有大自然的無私給予,就不會有整個人類社會。但是,在大自然的饋贈前面,人類是否真正懷有感恩之心?隨著生態問題的日益嚴重,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面臨一次嚴峻的生存挑戰。是不顧一切的與大自然抗爭,還是調整好心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呢?答案肯定是后者。對大自然心存感激,才能珍惜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作為社會的人,我們無時不在接受他人與社會的饋贈,如父母、親人、朋友、老師、家鄉、學校、政府、祖國等。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接受到來自不同人群和團體的饋贈,報答父母,親人是感恩之心與仁慈之心的直接體現。
道德反哺活動的產生除了個人自身的仁慈之心與感恩之心之外,還有賴于人類的道德責任感即道德義務。這是人們在一定的內心信念和道德責任感的驅使下,自覺履行的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在現實社會中,任何人都不可能離開人類社會這個有機的整體而獨立的存在,必須與自然、他人和社會保持各種聯系,因此,在這種種關系中,就必然產生義務。馬克思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便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笨梢?,義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可以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產生,也可以從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中產生。
道德義務的突出特點在于它的無償性,即非功利性。他要求個體在作出道德選擇的時候不應該以獲得某種個人功利為前提。如果行為主體出于追求功利和報償的動機做出相應的行為,這種行為便不具有道德價值,因而不能算作是履行道德義務的行為。道德義務又可分為兩個層次,即作為他律性的道德義務和作為自律性的道德義務。他律性的義務表現為外在的義務,是人被迫完成的某種使命和任務。如父母有撫養和教育子女的義務、公民有維護祖國利益的義務等。他律性的道德義務不同于法律義務之處在于它是通過社會輿論和人自身的良心來維系的。作為社會的人,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是人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的道德法則,也即道德義務。自律性的道德義務已經擺脫了道德義務的外在性和被動性,而上升為主體的內在的、自覺的道德行為。用偉大的道德哲學家康德的話來說,就是出于主體“善良意志”的絕對命令。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道德義務,對于道德主體來說,履行道德義務完全是出于內心的自覺和主觀要求,是高度責任感化的道德義務。
道德反哺活動的產生的社會基礎來源于自律性的道德義務。面對大自然、他人與社會的饋贈,我們首先要履行的道德義務便是報答、感恩。大自然的平衡、人與他人的友愛、社會的和諧,有賴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自覺地履行他應盡的道德義務。
(二)道德反哺是新時代道德的重要體現。自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自然領域,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來控制并改造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工業文明使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但同時,對大自然無休止的索取也引發了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口爆炸、物種滅絕、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的問題,生態文明將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嶄新視角;在物質領域,高科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一方面,使人類的物質財富得到了極大的增加,人類過上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造成了物質領域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而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兩極分化的現象同等嚴重。古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恰恰是現代社會的真實寫照。于是,有人大聲疾呼,現代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不再存在于生產領域,而是存在于分配領域。社會公正和正義成為自近代以來人類最迫切的心聲。誰來保證弱勢群體的利益,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而兩極分化所帶來的心理失衡,就業、生活方面的壓力所造成的社會動蕩局面,也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在精神領域,物質上的豐富并沒有使人感到幸福的滿足,而是造成了人類幸福感的缺失。“重占有、輕生存”的生活方式使人類異化于自然、異化于自己、異化于同類,人類處于精神的病態。現代消費主義是人類現代精神疾病的直接體現。人們貪婪的消費一切,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東西,都成了消費對象。然而,消費者的天堂并沒有給予它所允諾的快樂,無限制的滿足人們所有的欲望并沒有帶來歡樂和極大地享樂,而且也沒有使人感到生活幸福。因此,弗洛姆批判說,工業社會中的人們普遍相信:生產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消費是無止境的,技術可以使人無所不能,科學可以使人無所不知;人的幸福就是消費更新和更好的商品,飲下音樂、電影、娛樂、性欲、酒和香煙。
誠然,我們無法抹殺人類的自然、合理的欲望,享受人類自身所創造的現代社會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然而,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權利的產生,勢必有相伴隨而產生的義務。道德反哺就是適應新時代道德要求的道德義務。如何既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的一切資源,又能夠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求得可持續發展;如何在創造和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求得人類的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如何在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求得人類精神上的真正幸福等等問題值得我們思索。而道德反哺便是人類處理自身與自然,個人與他人、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念的深化,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責任編輯: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