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子兵法》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兵法典籍,其中關于將帥的論述對于后世的帶兵者不無啟迪。即使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其中的“將備五德”仍然對領導干部素質與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本文從“將備五德”入手本文,探討新時期、新階段領導干部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
關鍵詞:智;信;仁;勇;嚴
中圖分類號:C9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187-02
孫子在《作戰篇》中說:“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也,國家安危之主也。”明確指出領導者是老百姓的掌握者,是國家發展、安危的主宰。領導干部如何把握規律,確定目標,規劃布局,制定政策,創新模式,落實舉措,集聚力量,筆者認為不妨借鑒一下《孫子兵法》中關于領導者素質的論述。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孫子提出了“將者,智、信、仁、舅、嚴也。”被后人尊為“將備五德”。
一、智:要求領導者有戰略眼光
孫子尚智。《孫子兵法》十三篇,以“計”開篇;“將備五德”以智為首,強調以智取勝。所謂“智”指的是智慧、計謀。王皙解釋說“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變。”(《十一家注孫子·計篇》)這就是說,“智”是指將帥要具備高超的預見性、分析頭腦、謀略水平和變通權衡能力。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則要求領導者高瞻遠矚,考慮全局,掌握方向。
諸葛亮不出隆中而知天下三分的故事,就是戰略。毛澤東則在抗日戰爭初期,就寫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在這部書中,毛澤東以其雄才大略提出了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這種戰略,是基于對所處環境的全面的、系統的、出人意料的、創新的思索之后得出的,實踐證明,這種推斷是英明的,正確的。鄧小平則在1987年就明確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即第一步到本世紀(即20世紀,下同)80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三步走”的親歷者,我們無不為鄧小平的遠見卓識所折服,為他的戰略眼光所吸引。
如何才能做到有戰略眼光呢?孫子認為將帥要有“料敵制用,計險厄遠近”(《地形篇》)的分析能力;要有廟算全局,戰略籌策的能力;要有“先知”,對戰局前景科學的預測能力;要有“雜于利害”(《九變篇》),權衡利弊的能力;要有“通于九變之利”的應變能力。在現代社會,智就是要求領導者要掌握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現狀;對未來,有正確的對策,謀而善斷。而要真正做到高瞻遠矚,胸懷全局,就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要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國際、國內形勢,研究市場規律,學習和掌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樣,對市場機遇、產業機遇的把握,也需要建立在熟悉規劃、掌握規律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管理學大師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項修煉》中提出的“學習型組織”,第一次把學習提升到學習力上來認識,把學習的重要性和作用、把學習型組織的真諦——全體成員學習、持續學習、終身學習作為學習活動的基本要求,把學習提升到生命的意義和重新創造自我的高度來思考,從而增進團隊的智慧及洞察力。
二、信:要求領導者潔身自好,不循私情
“信”指的是信義、信用。將帥要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只有這樣,才能取信于眾。信用是個人權威的基礎,而權威恰恰是指揮和調動兵眾的先決條件。正如何氏所解釋的:“非信不可以訓人率下”(《十一家注孫子·計篇》)。“信”還有另一層含義,即嚴明賞罰。如杜牧所解釋的:“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賞也”。(《孫子十一家注·計篇》)有功必賞,有過必懲,信不可欺,取信于人。在現代社會性中,信,則要求領導者潔身自好,不循私情。
治理軍隊莫貴于樹立軍威,威行于眾,三軍信其將威,軍隊才能“乘其敵”。因此,自古就有“立威者勝”的說法。而樹立威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言行一致。《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述的吳宮教陣的故事,孫子言必信,信必果的做法,成為樹立將威的最好的詮釋。樹立權威的還在于賞罰分明,不循私情。如果當罰不罰,當賞不賞,或者廢罪重用,都會使“賞者不以賞為榮”,“罰者不以罰為辱”,從而敗壞風氣,廢弛法紀。
要提升領導者的個人威望,就必須加強領導者自身的品德修養,一是要注意私德、公德。古人認為,個人無私德便“無以立”,無公德則“不能群”。用孫子的話就是“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二是要講究職業道德。領導工作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其職業道德具有雙重要求:一方面要模范遵守各自所在行業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由于手中掌握著一定權力,所以尤其要嚴格遵守從政道德即“官德”,而后者更為重要。三是要加強慎獨修養。慎獨,既是一種思想道德修養的方法,也是一種經過長期修養才能達到的崇高精神境界。
三、仁:要求領導者學會關心群眾
“仁”是指將帥要具備仁愛之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王皙解釋說:“仁者,惠撫惻隱,得人心也”(《十一家注孫子·計篇》)。這種“仁”主要是講將帥與部下的關系,將帥對部下要“仁”,即關懷和愛護士兵,使用士兵感到溫暖,從而激發起他們的感激之情,使用權之化為戰斗力。正如孫子所講:“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在現代社會,孫子這一思想,其本質就是“以人為本”。
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就是要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真正把人放在社會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清代畫家鄭板橋當知縣時的感懷。關切之情中,透著沉甸甸的責任。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內部矛盾也不斷出現新情況、新變化、新特點。各種經濟利益矛盾也凸顯出來。如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妥善解決改革中因利益調整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具體利益與根本利益的關系,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從尊重、理解、愛護和關心人的角度出發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才能摸清人民內部矛盾的癥結,找到化解的辦法。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當今社會更需要領導者積極發揚民主,堅持正確集中,甘當群眾的小學生,及時發現和總結基層群眾創造的好經驗,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才能不斷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四、勇:要求領導者決策果斷、敢于負責
“勇”是指將帥具有英勇果敢的性格,勇往直前的精神。杜牧解釋說:“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十一家注孫子·計篇》)。即敢于乘勢決斷,不猶豫。要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但是勇要把握好“度”,不能過勇,過猶不及。孫子也指出“唯無武進”(《行軍篇》),也就是說不盲目冒進,這樣是會吃虧的。在現代社會,“勇”要求領導者不僅要決策果斷,更要決策科學,并勇于為自己的決策負責。
隨著改革日益深入,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四個多樣化”的利益矛盾更為突出,面對復雜的情況,許多工作方法、工作手段需要改革、創新。這就要求領導者有不計名利、敢于負責的勇氣。那些明哲保身,“不作為”的領導者,就是失職、惰政,就是“不勇”。
同時,市場經濟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龐大、復雜、精巧的系統,對于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和良性運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是當我們進入了后工業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巨大的信息爆炸,不但采用首長拍板決策的方式行不通,沒有理論研究的支撐,不經過決策前的縝密論證,沒有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也難免發生決策失誤。
在當今時代,要有效地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就要在科學的思維方式指導下,一是要建立健全科學的決策機制。二是要提高決策主體的素質能力,調查研究是實行科學決策的前提與基礎,電是提高領導水平的基本途徑。三是要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和工具,能及時發現問題,確定目標:通過擬定方案,論證篩選;評估選優,決斷方案;最終實施反饋,修正完善。
五、嚴:要求領導者依法辦事
“嚴”是指將帥要有威嚴,要有嚴格紀律要求。將有威嚴使眾兵懼而不敢生非,軍有嚴紀才能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孫子提倡以法制軍,說“法者,曲制官道”(《計篇》)。嚴明法制,把法做為“五事”之一。現代社會,所謂“嚴”就是依法管理,依法辦事。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主要應依靠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國家領導人的圣賢。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必須用法律對領導者的權力加以防范,以保障人們的自由、財產和安全。
嚴格執法是法治是依法辦事觀念對領導者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圖再美好、法律結構再嚴謹、法律規定再具體、法律條文再完善,但如果執法不嚴,在現實中得不到切實執行,等于一紙空文。不僅如此,如果執法不嚴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就會使社會公眾普遍產生對法律的輕視和忽略心理,從而對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造成嚴重損害,依法治國也就無從談起。
總之,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領導者、管理者,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五德兼備,才能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推動社會進步,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見,“智、信、仁、勇、嚴”不僅在古代戰場是將帥必備五德,而且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管理學、領導學上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