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觀點、部署的重要任務。本文側重于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互關系的角度論述相關問題,認為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內在統一性;科學發展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指導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科學發展觀具有實踐應用性。
關鍵詞:科學發展現;經濟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035-03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上述觀點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至關重要。實踐表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本文側重于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互關系的角度論述相關問題。
一、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統一性
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如果從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提出這一科學命題算起,已經經歷了25個年頭:如果從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探索算起。已經經歷了近30個年頭。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指引下。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引我們應對各種新挑戰,解決各種新矛盾的旗幟;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旗幟;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統一戰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這面偉大旗幟所包括的內容。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科學發展觀就是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霸谛碌陌l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倍D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科學發展觀的一項根本要求,又是科學發展觀的一種表現形式。
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一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翱茖W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鞭D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根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需要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內在的、有機的統一。統一的基礎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尤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實踐有其自身的邏輯。也就是實踐的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邏輯,使得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統一逐步加強、漸進實現。
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一于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奮斗歷程里??茖W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系,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戰略與策略的關系,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戰略與策略的統一,全局與局部的統一。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實現這一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保證和政治保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順利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有力保證。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的背景下推進的。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困難和風險。就必須高舉旗幟。認清方向;明確道路,堅定信心;掌握理論,指導實踐;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我們在新的發展階段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一于經濟全球化的視野內。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面臨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全球經濟加快重組和國際產業加快轉移,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呈現高技術化、服務化、生態化的特征。一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分工地位和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水泥消耗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是突出問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型”而不是“創新驅動型”階段,低勞動力成本投入,科技貢獻率低,加工貿易占主導地位,服務貿易發展滯后,都表明我國經濟的整體素質還不高。不轉變這種發展方式。我們就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經濟的整體素質。就會直接影響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隨著地球環境變化,為保護全球氣候和地球家園,我們也必須為此作出貢獻。所以,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看,不管是看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還是看可利用的能源資源,看保護生態環境,看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我們都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二、科學發展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指導性
長期以來,基于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及整體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物質消耗的粗放型增長的方式來實現。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黨即提出要將粗放經營逐步轉變為集約經營。1995年黨更明確提出要實現國民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力求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高投入、低產出,高增長、低效益的狀況。由此。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開始了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第一個歷史性轉變。然而,在我國經濟迄今為止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變的同時。又積累了較多的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十六大以來,基于改革的偉大實踐,黨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最終形成了用于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發展觀。與此相適應,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進一步轉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個歷史性轉變。實現這種轉變的理論基礎,就是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指導性,首先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發展觀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觀察和認識中國發展問題的科學理論。它遵循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規律,通過總結國內外發展實踐來認識發展規律,又依據發展規律指導新的實踐;它強調增長是發展的基礎,但增長并不簡單地等同于發展;它用全面的觀點看待中國的發展,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它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中國的發展,強調統籌協調;它用運動的觀點看待中國的發展,主張發展是一個可持續過程??茖W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堅持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體現了唯物史觀的生產力原理;它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唯物史觀的人與自然界同一性原理;它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歷史主體性原理和人的全面發展原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遵循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科學發展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指導性,其次是發展方向的指導。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笨茖W發展觀回答了中國的發展以什么為中心的問題?;卮鹆藶檎l發展和依靠誰發展的問題?;卮鹆嗽鯓影l展的問題,這就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前進方向。
科學發展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指導性,第三是發展途徑的指導。科學發展觀要求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茖W發展觀要求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去謀劃實現手段和轉變途徑,以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應用性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經濟領域的體現和應用。它對科學發展觀具有正相關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快慢和程度。決定著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經濟領域貫徹落實的廣度和深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實質在于提高中國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即主要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實現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現階段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市場機制對技術進步和節能降耗的激勵和倒逼效應,從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應用性。表現在通過三個轉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這就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其中第一個轉變是包括內外需結構、內需中消費與投資結構在內的整體需求結構的調整方向。是針對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的問題提出的。第二個轉變是第一、二、三產業層面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針對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以及三大產業之間比例不合理的問題提出的。第三個轉變是經濟增長中要素投入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針對經濟增長中過于依賴物質資源投入的增加和簡單勞動。而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的問題提出的。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須進行全方位創新:第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于能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第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于能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第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于能否深化改革。實現制度和體制的創新;第四,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于能否實現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管理創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應用性,表現在通過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和內外結構調整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城鄉結構調整上,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要把挖掘農業自身潛力與工業反哺農業結合起來,把擴大農村就業與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結合起來,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穩步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在區域結構調整上,“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币苿訁^域協調發展,深化區域分工合作。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工業化、城鎮化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國土開發格局。在內外結構調整上,要統籌協調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國際產業轉移的關系,統籌協調“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系。統籌協調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與參與全球多邊、區域合作的關系。調整內需與外需結構,逐步形成內需與外需互動型增長機制。要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應用性,表現在通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由于一些地區不顧自然規律竭澤而漁式的開發,導致生態系統整體功能退化。越來越多的區域成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空間。由于一些地區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過度開發,導致水資源短缺,綠色空間銳減,環境污染加劇。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快速增長和收入增加帶來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求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實現經濟增長。而且也要求以盡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實現經濟增長??茖W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要求我們確定更全面、更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發展方針。我國要走出一條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路子:一是用現代技術特別是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速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二是開發新能源,特別是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使我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對煤、油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必須借助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通過環保的產業化、市場化,促使環保產業的良性循環。四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之成為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的基本途徑。緩解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五是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因為資源價格偏低。造成對資源要素過度需求和浪費,客觀上刺激了經濟的粗放型增長。資源價格改革涉及利益結構的調整。短期內會遇到一些阻力,還會帶來低收入者承受能力問題,但不下決心推進這項改革,價格扭曲狀況很難扭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很難落到實處。總之,我們要廣泛采用節能減排技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形成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責任編輯: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