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遺傳工程學和生物基因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對傳統的道德問題提出了挑戰。目前在科學技術道德方面產生爭論最多問題之一就是遺傳工程學的發展所引起的對科技道德和科技倫理問題的思考。在遺傳工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對科技倫理進行思考是必要的。
關鍵詞:科技發展;遺傳工程;倫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B85-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053-03
一、遺傳工程學的興起及其發展
達爾文關于生物發展中遺傳和變異的理論。使人們對遺傳現象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但是。生物遺傳變異的奧秘在哪里呢?從達爾文以后,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生物遺傳的機制、生物性狀的遺傳基礎以及遺傳物質是什么等問題。
19世紀60年代,奧地利植物學家、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格里戈·約翰·孟德爾(1822-1884)在修道院內用了9年時間進行豌豆雜交實驗,取得了一項重要成果。孟德爾的研究證實了遺傳因子的存在。生物體的發展正是通過遺傳因子才不斷傳遞著遺傳性狀的。美國遺傳學家托馬斯·亨特·摩爾根(1866-1945)在孟德爾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生物的遺傳規律。他以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發現了基因的連鎖和交換現象。并以大量事實證明了染色體就是遺傳的主要物質基礎。他還研究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排列位置,畫出了果蠅的四條染色體圖譜。
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艾弗里等證明,所謂遺傳物質就是脫氧核糖核酸,即通常所說的“DNA”分子。1953年,美國生物學家華生等人通過對“DNA”分子的X射線衍射照片的研究。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理論和堿基配對原則。分子生物學的誕生,使人們可以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遺傳性質的物質基礎。這就為人工設計生物新品種的遺傳工程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學者尼掄伯格等“破譯”了遺傳密碼,確定了每相鄰的兩個核苷酸相當于一個遺傳密碼,決定著某一氨基酸的合成。1967年,遺傳密碼“破譯”工作全部完成,科學家發現了20種氨基酸及其相應的核苷酸的排列方式。
基因、染色體、DNA和遺傳密碼“破譯”等研究成果的發現。標志著一門新型學科——遺傳工程學(也稱基因工程學)的興超。遺傳工程學是一門尖端的科學技術,它通過類似工程設計、但又復雜得多的方法。把一種生物體內的某種遺傳物質分離出來,經過人工剪切、重新組合。設計出具有嶄新性狀的遺傳物質和新類型的生物體。
遺傳工程學的發展,給生物學家們提供了改變遺傳分子、人工設計生物性狀的可能性。現在。由于具體技術問題的陸續解決,遺傳工程技術在許多領域中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些科學家通過遺傳工程的方法獲得了珍貴的人腦激素和人胰島素。1982年成功地制造出了干擾素。荷蘭等國還用遺傳工程方法生產了乙型肝炎疫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7月。在英國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的一個棚子里,誕生了地球上第一個真正克隆的哺乳動物——綿羊“多莉”。“多莉”的誕生。是遺傳工程技術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
二、遺傳工程學發展帶來的科技倫理道德沖突
遺傳工程學的產生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它加深了人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為按遺傳規律人工改造生物和創造新的生物品種提供了可能性。遺傳工程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越來越明顯的影響。這一點。在生產力發展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
由于已經具有了對生物遺傳和變異進行控制的手段,這就消除了不同生物品種之間不能雜交的障礙。目前,不但使遠緣雜交成為可能,而且還能設計和創造出新的植物、微生物品種。科學家們已經用遺傳工程技術培育出了種植成本較低、對環境破壞較小又能抵抗病蟲害的高產作物。例如雜交水稻、無籽西瓜等。科學家們還在設想,運用遺傳工程技術創造一種“生物工廠”。取代目前僅靠農田生產或靠一般工廠生產的狀況,這樣的“工廠”不受氣候條件影響,消耗少,成本低。效率高,可以為人類大量地生產蛋白質、脂肪和糖、解決世界性的糧食問題。科學家們還運用遺傳工程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比如,從幾公升大腸桿菌培養液中得到的生長激素。相當于從50萬頭羊腦中才能提取到的數量。特別是克隆羊“多莉”的誕生。意味著人們可以利用動物的一個組織細胞。像翻錄磁帶或復印文件一樣,大量生產出完全相同的生命體。它將幫助人類培育出眾多的優良作物和家畜品種。從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完全可以預育,遺傳工程技術由于它千百萬倍地提高生產率,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遺傳工程學另一方面的巨大成果。是對醫學發展的革命性影響。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它為根治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遺傳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新的科學手段。目前在這方面的最重要的產品是生產激素、干擾素和胰島素。美國一些醫院里。已開始對患有侏儒癥的孩子使用生長激素進行治療。一系列的抗菌素、抗毒素和干擾素等藥物,將以比今天高的多的速度生產出來,并且效果也越來越好。通過雜種細胞得到的單克隆抗體,能夠十分準確地控制住各種細菌、病菌和寄生蟲的繁殖,從而為人類最終攻克癌癥提供了有效途徑。
科學家們指出,人類現在已經得到經過30億年進化的地球上的一切基因、今后將進一步發現基因的結構和包含基因的分子結構。那時。人類將在遺傳工程技術方面創造出更大的奇跡。
從上述這些方面來看,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道德上說,遺傳工程學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的是福音,將給未來社會的高度文明奠定基礎。但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成果在社會的運用受到復雜的社會因素的影響。諸如人們的不同動機、不同社會制度等的作用,往往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社會后果。因此。從遺傳工程一開始應用于社會。也就產生了不同觀點的爭論。一派科學家持悲觀主義的觀點。如美國的辛斯海默、沃爾德等認為,遺傳工程技術的發展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他們擔心,遺傳工程可能會制造出最新的基因武器,培養出劇毒的病原體。基因組合中會有潛在的致病、致癌基因,可能通過基因工程而擴散。給人類帶來可怕的威脅。因此。華生、巴德摩爾等學者1974年聯名呼吁,要求限制遺傳工程方面的某些研究。并且已經形成了要求暫時禁止某些遺傳工程實驗的運動。另一派學者對遺傳工程的發展持樂觀主義的觀點。以霍爾沃森為代表的科學家認為,實驗用的大腸桿菌不能在人的腸道里寄生。不會有什么危險。他們指出,對遺傳工程實驗只要采取嚴格措施,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擴散是可以做到的,而從總的方面來說,遺傳工程將造福于人類。因此。他們反對對遺傳工程實驗加以限制。
目前,由遺傳工程實驗而產生的爭論還在繼續。但是。在道德觀點上的沖突更加激烈的,還是關于把遺傳工程實驗應用于人類本身的問題。克隆羊“多莉”誕生后。就有許多人請求科學家為他們克隆他們的寵物甚至死去的親人,也有一些尚不知名的生物學研究人員,為了出名,揚言要進行人的克隆。這樣,由于遺傳工程實驗開始以人為對象了。就必然引起更加尖銳的道德沖突,這個道德沖突的焦點就是:我們能允許制造人嗎?
針對這個尖銳的道德問題。美國生物學家辛斯海默寫了一篇題為《令人惶恐不安的遺傳工程的問世》的文章,他不無憂慮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辛斯海默問道:我們發展遺傳工程是想入非非嗎?在為了我們自身的目的而發展新的生命形式的同時。我們要不要向地球上的生命負主要責任呢?我們真的能夠預見到人類在遺傳基因方面有所改變后的結果嗎?他寫道:“我愈是往這方面想。就愈感到懷疑。……可行的突破應當是有限制的,而且那種認為有知識就好、人有了知識就可以在面臨厄運時具有避免束手無策的強烈信念,現在也被滿腹懷疑和謹小慎微弄得模糊不清了。”辛斯海默的這些疑問。很快就得到了宗教神學家們的歡迎,他們借此大做文章,對人類遺傳工程實驗進行了令人恐怖、兇多吉少的描繪,說什么這是把人類的生產和工業生產混為一談,其結果必然是消滅人性。可見這一類宣傳有明顯的反科學性質。
美國微生物學家C.羅伯茨在一篇題為《科學家的良心——論現代優生學和人道主義》的文章中,明確反對運用人類遺傳工程的技術的優生學。她認為。這樣的優生學沒有任何愛情和美德的信息。因為。按這種設想,就會制造出因熱衷于科學而犧牲了道德原則的一代人。她堅決主張對科學研究進行道德監督。羅伯茨寫道:“當人類取得高度的穩定的智力進步而道德沒有進步的時候,那就要預先防止科學對人類未來的統治。”有的科學家擔心。遺傳工程和克隆等可能會被用來制造出一種具有侵略成性或專門用來執行某種特殊社會職能的人。因為這樣,必然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與上述持否定觀點的科學家相反,還有一些科學家,對遺傳工程的道德意義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遺傳工程值得肯定的恰恰是它為改造人類本身開辟了途徑。美國科學家布魯斯·默生在《弛向未來》一書中指出:“遺傳工程學最富有革新精神的一個方面。就是為創造一種嶄新的人提供了前景。”蘇聯生物學家A.A.涅發赫指出。運用遺傳工程技術在人身上進行核移植。就可以保留或復制出少數天才人物,因為只是極少數人。所以不會造成任何原則上的新問題,在道德上是允許的,是人類所希望的。
由于克隆人可能帶來復雜的后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復制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克隆人的研究。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別開來。人們不能接受克隆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麗克隆人卻是實驗室里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制造出來的生命。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悖于傳統的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所有這些。都使得克隆人無法在人類傳統倫理道德里找到合適的安身之地。
三、現代科技發展視野下應遵循的科技倫理原則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克隆人出現的倫理問題應該正視,但沒有理由因此而反對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告訴我們,科技帶動人們的觀念更新是歷史的進步,而以陳舊的觀念來束縛科技發展,則是僵化。歷史上輸血技術、器官移植等,都曾經帶來極大的倫理爭論,而當首位試管嬰兒于1978年出生時,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這一切。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科技發展面前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并沒有給人類帶來災難,相反它造福了人類。就克隆技術而言,“治療性克隆”將會在生產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獲得突破。給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當遺傳工程學涉及到人類本身的“改造”、“加工”、“復制”等復雜問題的時候。就自然引出了一系列的社會倫理難題。從這門科學的發展現狀來看,對此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是,為了給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一些前提,明確一些科技倫理原則。指出科學的最高宗旨和科學家應有的道德責任,則是有必要的。
科學的最高宗旨從本質上說是為人類本身的利益而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是人類智能的表現形式,是人類智慧的一種成果。科學的最高宗旨只能是為人類造福。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于人類。關鍵在于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而不能因為暫時不合情理就因噎廢食。克隆技術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但科技恐懼的實質,是對錯誤運用科學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科學技術本身的恐懼。
至今為止的大量事實說明。科學家們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活動。包括從事遺傳工程研究,其基本動機是要擴大人的能力。以便解決人類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更加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醫學的發展對保證人類健康的積極意義;微電子學的發展對開發人類的智慧的重要促進作用;生物學的發展對人類農業生產的極大促進;宇航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擴大生存空間帶來了巨大希望;物理學及化學的發展對推動各項生產事業的發展所起的革命性作用等等,都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僅就科學發展的客觀效果來看,就可看出科學家們的勞動是在追求一個崇高的目的,即為人類造福。
很顯然,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以為人類造福作為最高宗旨的科學。它本身不可能是一種邪惡的力量,它與人類的不幸和災難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科學從力量卻可能被動機卑劣的人所利用,使它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一種邪惡的力量。人們最熟悉的原子能科學的發展,就有著這樣的命運。過去,廣島、長崎的歷史性悲劇就是由它造成的。至今,核戰爭還在威脅著人類。但同時,由于各國和平利用原子能,它又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最新的生物技術的發展。在農業、醫學、食品工業、化學工業和冶金工業等方面,都顯示出了它的巨大作用。但是,生物技術也被用來制造細菌武器。侵略者曾用它進行滅絕人性的細菌戰。遺傳工程也是如此,一旦涉及到以人類自身作為實驗對象時。就有可能出現有損人類尊嚴的事情。
科學力量的尊嚴方向,往往要取決于研究它、利用它的人。在這方面科學家的道德面貌是有重要意義的。因此。從倫理學方面來說,對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必須有一定的道德制約。作為科學研究,一種對未知世界進行探討的活動,本不應該有“禁區”,因為限制和禁止只能有損于科學的繁榮,有損于科學更大限度地為人類服務。但是,象遺傳工程這樣涉及到人類健康發展的科學實驗中。科學家們應當考慮到:如何使它的技術手段和成果不被用來危害人類。如何根據它的作用特點去防范那些可能出現的有害后果(如有害微生物的擴散、制造出危害人類的怪生物等等)。美國學者J.T.哈代曾經指出:“由于我們生活在一種技術化的環境之中。因此不免要遇到這樣一些問題:人類是這種新技術的主人還是奴隸?技術使人類的選擇和自由得到了發展。還是受到了限制?到目前為止,從表現看來,人類有能力駕馭和引導技術向需要的方向發展。然而。現在人類掌握的知識,已經賦予人類幾乎能擺布自然的本領,因此必須謹慎小心地衡量各種技術抉擇是否合乎需要。這種強大的力量必須用于高尚的目的。”(J.T.哈代《科學、就是和環境》科學普及出版社1984年版,第7頁)這里說的要把科學技術的力量用于高尚的目的,是科學倫理學的一條重要道德原則,它的實質性內容,就是以造福人類為最高目標的人道主義原則。這個道德原則,是科技倫理原則的核心內容。
為了使科學技術的力量能夠用于高尚的目的。各國的許多科學家進行過認真的思索和探討。日本的一個著名科學家團體一日本學術會議,于1980年4月通過了一個《科學家憲章》,這個《憲章》對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提出了五個方面的道德要求;第一。明確自己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為人類的福利和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第二。擁護學術自由,尊重研究工作上的創新精神;第三,重視各種科學的協調發展,力求普及科學精神和知識;第四,警惕對科學的忽視和濫用。努力排除由此造成的危險;第五,重視科學的國際性,努力與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進行交流。當然。這些道德原則真正轉化為一種道德力量,還需要通過科學家個人的道德意識和科學良心來起作用。
良好的道德意識和科學良心能夠使科學家們堅持以造福人類為宗旨。來支配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在科學研究中始終貫徹人道主義的原則。這就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帶給我們的科技倫理啟示。目前,世界各國對克隆人的態度多有“曖昧”,英國曾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逐漸聽到了要求放松對治療性克隆限制的聲音。因此說,哪一個國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術,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了優勢和主動。而起步晚的國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現在還無法預測的損失。
責任編輯: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