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以來。逐漸增多的中外交往要求中國必須了解世界,了解世界歷史。學校教育成為世界歷史知識推廣和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清末民初,中學世界歷史課程開始設立,譯自日本、歐美和國人的自編世界史著作成為世界史的教科書。此時期的中學世界史課程和教科書明顯受到了當時“華夏中心史觀”、“歐洲中心論”、“進化史觀”等社會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近代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下,國人的世界歷史觀念和中國傳統知識體系的近代變化。
關鍵詞:清末民初;世界史;課程設置;教科書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096-03
將中國以外的國家的史地知識在中國自己的教育機構系統中傳授。始于京師同文館。實際上,世界歷史知識,在中國古代史籍中早有記載。但史籍中所記載的外國歷史知識充其量只能歸為中外交往史的范疇。而且世界歷史知識根本未能融入中國的傳統知識體系中。明后期,西方傳教士傳人的世界歷史知識也未能在中國得到持續廣泛的傳播。隨著鴉片戰爭的炮火,世界歷史知識再次“打”人中國。中國人出于“御侮圖存”的生存需要,逐漸由先前的不自覺接受世界歷史知識,開始主動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歷史知識,同時世界史地知識的傳授問題也逐漸引起國人的注意。之后,南北各地興建的洋務學堂雖主要偏重中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內容。也附帶講授零星的世界史地知識。1888年,科舉首次實行中西學同考,外國歷史被列入了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促進了國人對外國歷史的學習。甲午以后。世界歷史著作大量被引入,研讀世界歷史書籍成為國人獲得“世界知識”的主要途徑。促進了學校中世界史地課程的進一步開設。
直至清末學制改革。世界歷史教育體制才逐漸確立。其中,中學作為相對普及的教育機構,自然引起政府十分重視。近年來。有關世界歷史的學校教育開始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本文即是以中學世界歷史教育為切入點,考察清末民初世界歷史課程的設置、教科書等,以期探求世界歷史知識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國人的世界歷史觀念和世界史知識水平等問題。
一
世界史課程雖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在同文館開設。但在學校教育系統中地位的確立卻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推動中學普遍開設世界歷史課程的,是清末新政中的學制改革。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規定中學堂課程中要開設有關的世界歷史課程,“中外史學”是十二門目課程之一。其中,世界史方面規定第一年學外國上世史,第二年學外國中世史,第三年學外國近世史,第四年學外國史法沿革之大略。此章程簡略,沒有指定世界歷史教材,后也未具體實施。1903年,在“壬寅學制”基礎上,清政府又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根據新學制。世界歷史課程終于正式進入清末教育體系。《奏定中學堂章程》規定,歷史是中學堂的十二門學科之一,按照“詳近略遠。詳大國略小國”的原則,先講中國史、次講亞洲各國史、次講歐洲美洲史。具體安排是第一年中國史,第二年中國史及亞洲各國史。第三年講中國本朝史及亞洲各國史。第四、五年講東西洋各國史。
相對“壬寅學制”。“癸卯學制”中有關中學世界史課程的規定較詳細。明確規定了教學目的及教學原則,通過各種歷史“實事之關系,辯文化之由來”,透過強弱興亡的史實說明,使學生“省悟強弱興亡之故,以振發國民之志氣”。同時,較詳細的列出了世界史的教學內容。在亞洲各國史方面:“先就日本、朝鮮、安南、遇羅、緬甸、印度、波斯、中亞西亞諸小國講其事實沿革之大略,宜詳于日本及朝鮮、安南、遏羅、緬甸。而略于余國;詳于近代而略于遠年”;在歐美史方面:“就歐美諸國講其古今歷史中之重要事宜;詳于大國而略于小國。詳于近代而略于遠年。”此外,還規定在他科目如有缺席不授者。其講習鐘點加入史地科中。由此,看出清末政府對世界史課程的重視。
1909年。學部奏準變通中學堂課程。將全部課程分為文科和實科兩大類。歷史成為文科的五大主干課程之一:一、二年級開設中國歷史。三年級開設中國史及亞洲各國史。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史。而實科類學生也要通習中外歷史。《奏定中學堂章程》規定的世界歷史課程,作為普通中學堂的課程標準一直實施到清末。雖然后來中學堂分科有所變通,但課程基本內容未變。盡管“癸卯學制”還不夠完善,但其中關于世界歷史課程的規定卻確立了后來中學世界史教育的基本框架。民國成立后,1912-1913年南京國民政府對中等學校教育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后頒布了《中學校令》、《中學校令施行規則》、《中學校課程標準》,又稱“壬子癸丑學制”。其中,歷史課規定第一學年學本國史。第二學年學本國史,第三學年學東亞各國史、西洋史,第四學年學西洋史。此課程標準成為民初中學學校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以及教學內容的綱領性文件。
由此看來,清末民初世界史課程已經進入中學課堂,學校教育成為世界史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世界史課程的開設為世界史知識融入中國近代知識體系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
課程與教科書是教育的主要內容。有了世界史知識的教育內容,世界史的學校傳播才不致空疏。在世界史成為中學正式課程的情況下,作為世界史知識載體的教科書的選定便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中國傳統的世界觀決定了中學可供參考的世界歷史知識是極為稀少的。洋務運動時期,所譯西書以科技類為主,世界史學方面的譯書極少。直至甲午前,世界歷史的編譯仍尚未成風氣,非常缺乏適宜的世界史教科書。當時世界史書籍,主要是西方傳教士編撰世界史志、京師同文館和江南制造局所譯的世界史地書籍。例如:《四裔編年表》([美]林樂知、吳良勛譯,1874年)、《列國歲計政要》([美]林樂知、鄭昌校譯。1878年)、《埏紘外乘》([美]林樂知、吳良勛譯,1901年)《萬國通鑒》([美]謝衛樓,1882年)、《萬國史記》([日]下浣岡本監輔,1878年)、《法國新志》([美]傅蘭雅、潘松譯,1898年)《俄國新志》([美]傅蘭雅、潘松譯。1894年)、《泰西新史攬要》([英]李提摩太,1895年)等。據梁啟超《西學書目表》統計,至1896年出版的西書中“史志”僅有25種。咀多是由傳教士編寫或與中國人合譯的中文世界史作,“大都以闡揚彼教為宗旨”,編譯西洋史教科書成為解決國內世界史教科書的必然選擇。由于世界史書籍流布非常有限。“吾國自有翻譯西籍以來,西史寥寥。而可充中學堂用。已輯為教科書名者,益不可得”,清政府不得不規定“選外國教科書實無流弊者暫應急用”。學改之后,世界史教科書編譯有所改觀,當時多家出版社競相出版世界史教科書。
20世紀初,中學世界史教科書絕大多數譯自日本人著的世界史。當然也有不少取自歐美,國人自編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也已開始出版。這些譯自日本的世界史教科書,幾乎全由日文翻譯而來或根據日文原著編譯而成,有的甚至直接在日本印刷,返銷國內。如1909年東京導文社出版的《高等西洋史教科書》,即是一本日裝本的中學世界史教科書。此時的世界史教科書數量繁多,不能逐一羅列分析,在此僅介紹當時比較有影響的幾本世界史教科書。其中譯自日本的西洋史、萬國史主要有:《西洋歷史教科書》([日]本多淺治郎著,出洋學生編譯所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02年)、《萬國歷史》(著者不詳,上海作新社,1902年)、《中學堂教科書萬國史綱》([日]元良勇次、[美]家永豐吉著,邵希雍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03年)、《中等東洋史教科書》([日]桑原騭藏著,周同愈譯,上海文明書局。1904年),《中等西洋史教科書》([日]小川銀次郎著,沙曾詒譯,上海文明書局,1904年),《中學西洋歷史教科書》([日]坪井九馬三著,吳淵明譯,上海廣智書局,1908年)等。譯自歐美的世界史教科書比較流行的有:《萬國史略》([美]彼德巴利撰,陳壽彭譯。江楚編譯官書局,1907年)、《邁爾通史》([美]邁爾著,黃佐廷等譯,山西大學堂譯書院,1905年)等。國人自編的世界史教科書主要有:《西洋歷史教科書》(傅岳菜編纂,上海商務印書館,1909年)、《共和國教科書東亞各國史》(傅運森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13年)、《共和國教科書西洋史》(傅運森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13年)、《新制西洋史教本》(張相編,上海中華書局,1914年)、《新制東亞各國史教本》(李秉均編,上海中華書局,1914年)、《東西洋歷史教科書》(吳葆誠編譯。上海文明書局,1905年)、《最新中國教科書西洋歷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上海商務印書館,1905年)等。
上述所列,能大致反映當時世界史教材的編寫情況。其中,流行較廣、翻印較多的有:(日)本多淺治郎的《西洋歷史教科書》,后被中國百城書舍、廣智書局、東京導文社、上海群益書社等多家出版社翻印。名稱有《高等西洋史教科書》、《西洋歷史教科書》、《泰西史教科書》、《西洋史》等。傅運森編纂的《共和國教科書西洋史》,從1913-1923年10年間,多次重印出版,其中上卷出版過20版。下卷出版達18版,是教育部審定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之一。(日)桑原騭藏的《中等東洋史教科書》(亦名《東洋史要》)譯成中文之后,國人競相翻刻。“盛行殆遍于東南諸省”。有寶慶勸學書舍、成都官報書局、上海文明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等版本,一種教科書有如此多不同版本在近代也是不多見的,足以說明《東洋史要》譯本的社會影響之大。
三
清末民初世界歷史教科書作為世界史知識傳播的一重要載體。反映傳統與近代交替作用下國人的世界史認知,從中可以考察20世紀初傳人中國的世界史知識、國人的世界觀念和“世界史”觀念。
1、“世界史”并不是一個籠統的所謂“世界”的歷史,首先必須內化為一個個不同的具體民族或國家。國別史作被翻譯進來,同時更多的世界通史教科書也傳人中國。關于“世界史”本質,王國維認為:“歷史有二,有國史,有世界史。國史者。述關系于一國之事實;世界史者,述世界諸國歷史上互相關系之事實。二者其界然,然其不可無系統則一也。……故欲為完全之歷史。今日尚不能,于大別世界史為東洋史、西洋史之二者,皆主研究歷史上諸國相互關系之事實。而與國史異其旨也。又囊之所謂西洋史者,亦大抵不過西洋各國國史之集合者,不得稱西洋史,其稱洋史、西洋史者,必自國史雜沓之事實中,取其影響及他國之事變,以說明現時之歷史團者也。”也就是說,世界史必須體現相互關系而成系統這一本質。才能稱為“世界史”。但當時很多世界史教科書并未能將世界歷史的聯系性體現出來,存在一定程度的拼湊性。如傅岳棻的《西洋歷史教科書》只是分別羅列敘述了上古、中古、近古時代歐洲主要國家的歷史,沒有一個整體性的綜述。很少反映到世界各地區各國家歷史發展的聯系性及不同時期的世界發展大勢。
2、20世紀初所謂的“世界史知識”。實際上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史”。中學世界史課程的設置和教科書或將中外歷史對舉,或將中國史別于世界史之外,明顯體現出受“華夏中心論”或“歐洲中心論”影響。清末設立的世界史課程,是以“末”、“用”出現的,世界史的講授以中國為中心展開,基本上遵循了清末學堂章程中“詳近略遠,詳大國略小國”的原則,明顯受制于傳統的華夷世界觀。張之洞的《勸學篇》就曾明確提出,西史、中史各為新舊之學,雖“新舊兼學”。但應以中史為歷史教學之“體”,西史則為歷史教學之“用”。“不可偏廢”。
“史學革命”中。梁啟超論述“中國史”與“世界史”關系時提出,“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國為中心點,雖日本、俄羅斯之史家(凡著世界史者,日本、俄羅斯皆摒而不錄)亦無異焉”,而此時西方文明左右世界史的發展,“故今日中國史范圍不得不在世界史以外”。如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一樣,中國的世界史起步之時,也未將本國史列入世界史之內,反,映了“歐洲中心論”時代的普遍現象。在此影響下,中學世界史教育不可避免地有所偏重。大部分只以歐洲史為中心,偏重學習近代與中國關系密切的西方主要國家的歷史,而其他國家地區的歷史極少甚至不提。此時的世界史教科書并不稱“世界史”,而是冠以“西洋史”、“萬國史”等名稱,以西洋史的內容涵蓋世界歷史。如(美)家水豐吉、(日)元良勇次郎合著的《萬國史綱》,以“萬國史”命名,但“所紀僅域西洋,題為萬國亦嫌未合”。這主要是因為此時期的世界史教科書主要譯自日本、歐美。而日本的世界史書籍也是來自歐美。可見,清末民初從日本、歐美傳人的世界史教科書,具有明顯的“偏重觀”,“歐洲中心論”對國人的“世界史觀念”產生了很大影響。
3、“文明史觀”、“人種論”與“進化論史觀”,是此時期世界史教科書的指導思想和一直著力提倡的新觀念。“新史學”革命中,“進化論史觀”、“文明史觀”等西方史學思想直接影響到歷史教育和史書編著。其中當然包括世界史教科書。1912年的《中學校令施行規則》明確提出,歷史教育的要旨在于“使知歷史上重要事跡。明于民族之進化、社會之變遷、邦國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體之沿革,與民國建立之本”,還明確了世界史的教學目標:“外國歷史授以世界大勢之變遷,著名各國之興亡。人文之發達,及與本國有關系之事跡”。這就提出了,世界史教育要以“進化論”觀點來觀察民族、國家、社會的發展史。以“人種”、“文明史”的發展為線索敘述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本多淺治郎編著《西洋歷史教科書》,就明確以“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為標準劃分歷史時代,分編分章講述世界文明史。傅岳棻在其作《西洋歷史教科書》序中,也強調“歷史者,所以敘述人群國家世界漸化致治之陳跡也”,“故西史通例,敘述人物事實必以關系社會人類進化為標準”。“進化史觀”揭示了優勝劣汰的生存競爭法則及國家之間的弱肉強食,其競爭的殘酷性為國人敲響了警鐘。激發了國民的危機意識。
4、20世紀初的中學世界史教育負有“愛國救亡”職責,對于喚醒國民的救國意識意義重大。在《奏定中學堂章程》就明確規定中學歷史教學要透過強弱興亡的歷史事實說明。使得學生“省悟強弱興亡之故,以振發國民之志氣”。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世界史教學目標中,也明確學習“著名各國之興亡”,注重亡國史的教育,意在激發學生“愛國救亡”的責任心。“愛國救亡”意識的增強,使國人認識到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以無世界知識之國民,形成無世界知識之國家,而欲與世界列強同于20世紀競爭之舞臺,宜其日受侮辱而未有艾也。然則欲祛今日之侮辱,可不自養成一般國民世界知識始乎?……欲生存于今日,必不可無世界知識,而欲有世界知識,要非讀西史不為功。”
世界史教科書的編譯者,也反復強調世界史的學習,強調學習世界史的“愛國救亡”功能,將世界史的學習與國家政治、國民素質結合起來。“處國際頻繁之今日。非具有世界眼觀不足興閹國政。抑非具有世界歷史知識不足以稱國民。蓋歷史學科本所以陶鑄國民自尊自重之國民性,世界歷史乃更足警醒國民以興存廢亡之愛國心。”中學世界歷史教科書所承載的“愛國救亡”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注重學習西方的強盛之道,“考彼漸化致治之陳跡,以瀹我漸化致治之機”,使中國變弱為強;同時也注重亡國史的學習,反思那些“民族之盛衰、邦國之興亡”的史事。激發學人的憂患意識。沒有人能夠否定中學世界歷史教育在喚醒近代國民救亡意識中的作用。
責任編輯: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