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被一個社會所信仰的關鍵前提之一,在于它必須是一個民族傳統的某種形式的延續。從這個角度看,自漢代初年的“引禮入律”就是將中國古代社會久遠的傳統注入到法家建構的法律體系之中。并統攝在儒家思想的靈魂之下。由此使法家的法律體系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宗教及世俗的雙重特征,官方意識形態的權威地位。自上而下的實踐表達,使這種信仰極易為民眾所接受,并持續近二千年之久。近代以來,對中國傳統的人為割裂。是今日中國社會法律信仰難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建設法治社會必須面對與反思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法律的靈魂;傳統;宗教;傳播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118-03
一、傳統中國的法、禮與儒家學說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禮法和儒家學說的關系。是研究中華法系的學者們最為關注的問題,法律史學界的絕大多數學者在這個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即認為禮法結合是中國傳統法律最大的特點,儒家的思想學說是中國傳統法律的靈魂。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法”是指國家制定的實在法,而“禮”的內涵則極其豐富。中國國家制定法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傳說中的皋陶作士,到《尚書》中所言的《呂刑》,自《法經》直至《唐律》,中國封建法律完成了其全面“儒家化”的過程。不過,我們從現已出土的比較全面的反映秦代法律狀況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可以明顯看出,在以法家思想為根本法律指導原則的秦代。類似于后世的維護等級特權、尊卑貴賤的法律條文已經大量出現??梢哉f這是當時的社會生活經驗在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的共同反映。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法律的融合具有某種先天的聯系。這種聯系我們甚至可以從秦律推至《法經》,從《法經》推至先秦各個的法律,直至周公甚或夏商。只是這種法律傳統的延續因秦的“亂法”而略有曲折而已。秦的驟然而亡,從法律傳統的角度而言,正是由于它沒能很好地堅守自周公所創的基于人的自然外在特征并被儒家較好地總結的法律傳統。
“禮”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非為孔子所創,而是來自于孔子之前的社會傳統。所以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矣;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矣。其或繼周者。雖百世??芍病?。它起源于氏族社會末期的宗教儀式,由于其帶有濃厚的緣自血緣倫理的世俗色彩,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擴展為普遍性的社會規范。“禮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不僅起源早,而且貫穿于整個古代社會,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調整著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國家之間的行為關系”因此。可以看出“禮”本身就具有廣義的“法”的特征。并且是社會傳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儒家學說從社會傳統出發構建其理論系統,從人類學的角度說,它具備了為社會廣泛接受的先天有利要素。我們甚至可以斷言,漢代初期的儒家思想的獨尊及其自此以后長達二千余年的社會主導地位乃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在轉變的時期,一個有效的主張必須符合兩項條件:第一,它必須是過去的延續。因為只有跟人們已經知道和習慣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才會被廣泛地接受”,“第二。所提出的新答案必須是對舊答案不可行的當前發展”很顯然。在漢初法家學說在以秦王朝的滅亡被證偽的情況下。儒家學說也基本具備了上述的兩個條件。在那時。也似乎沒有其他的社會解決方案擁有儒學的優勢,并對其形成有力的挑戰。當然,還應指出的是,在儒家學說那里,“禮”不僅僅是一種可期待的良好的社會行為規范,一種美好的社會秩序,還是人們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有效手段。更是一個人具有崇高價值的社會表征之一,是通向人生終極目標的第一步。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在外部表現來講,就是將“禮”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從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來說。“禮”是以一貫之的一種社會存在,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夏、商、周,直至明清。我們從儒家經典中對夏、商、周三個“黃金時代”的描述,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禮為治的時代,禮就是廣義的法的規范。至于有沒有國家制定的實在法,它們與禮的關系如何等問題由于文獻不足征等原因我們還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禮作為一種社會規范、一種行為準則、一種延續存在的社會傳統的判斷。儒家以禮為核心要素之一構建了其理論體系,而禮所具有的社會傳統特征就使儒家思想獲得了一種為社會認同的先天優勢。雖然禮的內容非常復雜,但它基本上都體現著基于人的外在的自然血緣身份等特征,因而儒家從中抽象出的規則極易為人們所接受。而且在實質作用上高于其他行為規范,張千帆先生甚至認為禮“實際上能被合適地定性為一部統治社會的‘憲法’(Constitution);它們體現了被當時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和原則,構成了統治傳統中國社會基本運行的道德基礎?!Y’的憲法性定性是合適與可取的?!Y’并不是自然法,但它是高于一般法律與社會習俗的規則,并且具備了一個控制體系中大量次要規則的基本價值核心”。從漢至唐完成儒家化的中國封建法律。因儒家學說的上述社會特征而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而“引禮入法”更是延續傳統的一種新的方式。
二、“儒教”的特征及其對傳統法律信仰的影響
儒家(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修??梢哉f這個問題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而長久的爭論本身就說明儒家具有了一些宗教的特征,但它也缺乏世界上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佛教、猶太教等典型宗教的一些共有特點,那就是儒家的思想主要是指向現實世界的,它是世俗的,它關注的中心是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同時,它還是開放的,容通的,它甚至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和道教、佛教共坐一室,并吸收了它們的一些元素。而世界上其他的宗教卻是排它的,是絕不允許“一山而有二虎”的。持肯定論的學者認為在中國古代的佛、道二教之外,還存在一個為封建國家作為正統信仰的宗教,那就是儒教,而且它的地位和意義遠比佛、道二教要高。當然。儒教成為封建國家的“國教”是自漢代開始的?!皾h武帝的天人三策。其中心問題是如何作為才能得到天的庇佑?董仲舒的回答是:只有行三綱五常之道。才能受天的庇佑。漢武帝于是決定獨尊儒術,這時的上帝,成了一位充滿儒家精神的上帝。并且從此以后,儒者們不僅以天人關系,也就是神人關系為核心,發展起一系列哲學和倫理政治的學說,而且一步步地依據儒經,去厘定對天地、宗廟地祭祀制度,使這個傳統宗教從“硬件”到“軟件”都奠基于儒家的學說之上,并且又反過來,把這個宗教的精神滲透于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各個方面”。
在此。筆者無意也無力就“儒教是不是宗教”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認為持肯定論者們所說的“儒教”的“這個宗教的精神滲透于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各個方面”的論斷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在中國古代社會。儒家所倡導的價值觀念、精神追求是中國社會的絕對主流意識,這是“儒教非宗教”論者和肯定論者的共同認識,也是所有稍習中國傳統社會的學者的一致看法。如前所述,由于中國封建社會自漢代以后,開始了“禮法的融合”,而禮和法都以儒家的思想價值觀念為統攝靈魂??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亦禮,有恥且格”,認為喚起人們共鳴的,受到人們尊崇的是德和禮,也只有德和禮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甘愿踐行的“規則信仰”。但我們也應該對此做進一步的分析,“刑”作為法律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和另一種作為法律表現形式的“禮”對立存在的,他們是法律的兩面。就如陳顧遠所育“他們是法律的兩種面相,需和藹時就顯出和藹的面相,需嚴肅時就擺出嚴肅的面相”。同時,如前所述,“禮”和“刑”本來就是一體兩位的,對“德”和“禮”的尊崇和信仰如何不是對“刑”和“法”(指狹隘意義上的國家實在法)的尊崇和信仰呢?只不過對二者的感受有所不同罷了,對前者的“篤而行之”,必然帶來對后者的“敬而遠之”。這正是對廣義的法律的信仰,也是對作為“禮”、“刑”統攝靈魂的儒家思想信條的信仰。當然這種信仰不同于宗教信徒對某種宗教教義的信仰,但這也正是“儒教”不同于典型的宗教的特征所在。它是日?;拇嬖冢峭耆浪椎臇|西。沒有一般宗教的神秘性。
從這個角度上說,儒家“宗教精神”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全面滲透就是在整個立體的社會層面上確立了一種以儒家精神為核心價值的“法律背后的信仰”。應該指出的是,此處的法律并不限于國家所制定的文本的法律,而是符合儒家價值追求的所有的社會規范。那么這種信仰是如何從封建國家的層面推向整個社會層面的?是如何實現由封建國家倡導的信仰變為全社會的主流的自覺的社會信仰的?在當下中國的情景之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顯得更有深意。我們不能否認建構在儒家學說基礎之上的一套天地、宗廟祭祀制度及其實踐對中國傳統法律信仰的推衍和強化所產生的作用。但是,僅強調這一點。顯然是不夠的,也是缺乏足夠的說服力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缺乏濃厚的宗教氛圍,而極度關注現實的社會,這一方面緣于中國古時十分有利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簡單而有規律,有序的生活更多的有賴于人類自身;另一方面。儒家學說的顯著的世俗性也塑造強化了這一特征。當然。這兩個方面相互之間也有著某種復雜的因果關系。因此,考察中國傳統社會法律信仰的“社會化”問題,還要從法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多方位的思考。
三、中國傳統法律信仰的傳播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學說就成為封建國家的正統的至尊的意識形態。中國傳統的法律信仰也由此獲得了正統性和有力的世俗權力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歷代封建帝王所進行的各種尊孔祭孔活動,乃至一年四季舉行的各種其他名目的祭祀活動儀式。都具有樹立和強化封建法律信仰的作用。因為它們都是以儒家的價值觀念為核心而構建的。如前所述,這種離一般民眾距離遙遠,近似宗教儀式的活動對封建法律信仰的社會化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對封建法律信仰社會化起著關鍵作用的,是無時不在的、日常的國家管理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龐大的、自上而下的封建國家官僚體系中的每一分子在其日常行為中將這種信仰推向了社會。而儒家的承襲自古老傳統的要素,儒家價值觀念的宗教性特征。使它極易為全體社會所認同。如果說“法律并不只是一套規則,它還是一種程序。一種活生生的社會過程。宗教也不僅是一套信條與儀式,它首先是對各種超驗價值的共同直覺與信奉”的話。那么以儒家倫理價值為靈魂的封建法律就在日常的社會過程中完成了其由“規則”而為“信仰”的蛻變。
這一過程的實現,首先有賴于封建國家得以有序運行的官僚群體。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封建國家的行政與司法的合一(尤其是直接面向基層社會的州縣官僚機構),因而官吏不僅在行政過程中以管理者的角色將其信仰理念向基層社會滲透。而且在其司法過程中充當著地道的“行道者”和“布道者”的角色。這在歷朝歷代的正史記載中多有所見,漢之張釋之、隋之趙綽、明之海瑞等是其中的名氣大者。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對中國傳統法律信仰的形成起著更關鍵的作用的是那些眾多不太出名的直接面向社會基層的下層官吏。我們從傳世的各朝各類案例判決中,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他們作為“布道者”的良苦用心。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此處聊舉一例,稍作簡要分析。
清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已故陳智的長子阿明和次子阿定為父親的七畝地遺產鬧到了縣衙。阿明說“這些田是父親給我的”,并遞上父親手書的將遺產給長予的遺囑。阿定爭辯說是給他的,也遞上了父親的臨終遺囑。知縣藍鼎元說“你們說得都對,責任在你父親。應當把他的棺材劈開”。二人無話可說。知縣又說:“我不能定這個案子。你們倆各伸一只腳,和在一起上夾板,誰能忍受痛苦,田產就歸他。你們看自己的左腳就象父親看阿明,看自己的右腳就象父親看阿定,難得你們的父親愿舍棄一個嗎。”于是,他命令差役用一根鐵索將兩人拴在一起。同吃、同坐、同睡、同時大小便。起初二人相互怨恨,互不理睬。幾天以后。相互說話,并有悔改之意。經過說服教育,兄弟二人互相推讓田產。這時,知縣放回二人,叫他們回去與妻商量。第二天。兄弟二人各攜妻并邀請族長陳德俊、陳朝義來到公堂上。二人痛哭,表示悔意,妯娌互相挾攜。并相互推讓田產??吹酱饲榇司埃h判決:這些田產作為你們父親的典祭資財。兄弟二人輪流收租祭祀,子子孫孫永無爭端。族長、兄弟、妯娌叩頭稱好,再三拜謝而去。此事傳開以后。民間遂有言禮行讓之風。藍鼎元非常自得地總結這個案子時。認為若依一般的審判方法,就應該將兄弟二人各打三十大板。田地劈半兒平分,三兩句話了斷即可,現在雖費了不少周折。但效果大不相同。這樣才就做到了“兄弟妯娌友恭親愛,豈三代以下風俗哉。必如此,吏治乃稱良”。
以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層官吏辦案的典型場景。此案中的藍鼎元在他出任今廣東的普寧、潮陽二縣的縣令時,記下了這個他甚感得意的案例。通過本案。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作為基層司法官吏的藍鼎元并沒有把案子的中心問題“確定七畝田產的歸屬”作為主要目的。甚至根本不是目的,而是把“兄弟妯娌友恭親愛”。言禮行讓之風的促成作為判案的最終追求。整個判案的過程。不是采納證據。尋找過錯的過程。而是通過種種途徑,向涉案的所有人(直接當事人及其親屬。甚至其鄉鄰)傳“禮”布“道”的過程。這個“道”便是禮法結合的法律信仰之道。的確,這種判案方式沒有遵從文本法律的規定,似乎有背法律之嫌,因為按照國家成文法律的規定應該是“田地劈半兒平分”。但這卻是追求儒家倫理價值觀念的最佳途徑。它也是符合封建國家成文法的最高價值追求的。封建國家的成文法的制定是以“禮”為基礎的,而在司法的實踐過程中。也是以“禮”為基本考量標準的?!岸Y和法都是行為規范,同為社會約束,其分別不在形式上,也不在強制力之大小。從形式上看。成文與否并非決定條件,法律不一定成文。禮亦可為成文?!Y未嘗不可以法律制裁來維持、來推行。而無損其為禮”。但總體而論,禮還是法律執行的目標,一切法律執行的過程都以指向這一目標為轉移。如果說“沒有宗教(廣義的宗教。指是社會關于終極意義和生活目的的直覺知識和獻身——筆者據伯爾曼前揭書注)的法律,會退化成一種機械的法條主義”的話,那么中國傳統社會司法過程中,普遍的藍鼎元們的“靈活主義”正是一種近似宗教的法律信仰使然的結果。沒有機械的法條主義。只有服從信仰的“靈活主義”,是中國基層司法官吏的判案的首要法則,這一法則的執行便將他們所面對的民眾也納入到對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追求之中。藍鼎元任縣令的普寧、潮陽二縣,處在中國東南的邊陲之地,且素來民風彪悍,在這種環境之下,主管官吏沒有以嚴刑峻罰加以整肅,而仍然以“靈活主義”的手段引導民眾,將民眾引到國家的主流法律信仰上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鶎庸倮粼谒痉▽嵺`中對中國傳統法律信仰傳播的普遍性和典型意義可窺一斑。這也是中國傳統法律信仰得以形成的根本機理。
總之,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殊文化傳統和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由這個特殊傳統、特殊生活方式所孕育出來的特有的民族心態——這一特殊民族心態。就是所謂的“本土性”。這一心態的具體體現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得的、來自于傳統文化中的對規則、習慣等的一種自覺的甚至是無意識的尊崇和執行。在今日力圖將“現代法治”觀念變成人們的一種普遍自覺的時候,我們必須對那些無法完全割斷的傳統及其所孕育出來的民族心態給予應有的關切_。重新檢討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在“現代化”的強烈渴求之下所進行的有意的抑或是無意的“拋棄傳統”的努力的歷史。
責任編輯: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