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闡明當代視覺文化與大眾審美意識的概念、特征的基礎上。探討分析了視覺文化時代的藝術的教育功用與“娛樂功用”兩者之間的關系,認為藝術的娛樂功用是以教育功用為前提的。娛樂的觀看快感滿足了人們低層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們的價值需要是會沿著一定的層級需要上升的。人們已經逐漸地在追求審美對象的審美價值,以求獲得極大的審美愉悅,由初始的耳目愉悅逐漸走向精神愉悅。反映了受眾對優秀的藝術作品的審美需要,同時優秀的藝術作品也反映了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解讀能力與審視能力。本文還對圖像藝術的審美價值、審美關系與審美創造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視覺文化;審美心理;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J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121-04
當代視覺文化是以圖像或者形象、影像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圖像藝術是當代視覺文化的主體表現形態。因而圖像藝術為主要組成部分的視覺文化便成了當代人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間,同時圖像藝術中的審美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審美活動。那么圖像藝術具有哪些審美特征與審美價值?受眾的審美意識如何?娛樂快感與審美愉悅的區別與關系怎樣?審美創造對審美活動有什么影響?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一
“視覺文化時代”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其論文《世界圖像時代》中,作出了世界將作為圖像被把握和理解的預言。隨后本雅明在他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論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復制”理論。他認為。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工業化的大規模的“復制”才成為可能。復制宣告了“原作”已不復存在。藝術成了“仿象”。眾多的摹本代替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因此,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工業化“復制”影像正在強有力地介入、包圍和控制人們的生活,或者說,它們已經是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如同本雅明所說的那樣。這些影像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復制”。20世紀60年代。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則宣布“景象社會”的到來。他認為:“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中。生活本身展示為許多景象的高度聚積,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十幾年后。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其論著《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重申了西方當代文化的這一巨大轉變。他明確強調:“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他還說:“我相信。當代文化正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里論及的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而在現代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就像美國學者詹明信指出的那樣:“一切都是文化。是商品文化。這就是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這說明我們成為美學(或高雅文化)的傳統理論、有效證明與理性化都從這一特征中消失了。”于是許多學者認為: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也標志著文化藝術審美早已從接受教化、道德認同、追求理想主義等精神層面。到轉向視覺刺激、感性滿足和對物質享受的快樂想象。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于是“后現代主義”一詞,似乎成了一個新的時尚口號,從學術領域直走進世俗生活。而深層次地介入了文化形態。
美國文化學者杰姆遜曾經指出:“后現代主義宣布:我們不需要天才,也不想成為天才,我們不需要現代主義者所具有的個人風格。我們不承認什么烏托邦性質,我們追求的是大眾化,而不是高雅。我們的目標是給人以愉悅。因而我們不反對裝飾,恰恰相反,我們喜歡雕飾”。于是有的學者還認為文化是共享的,藝術應屬于大眾。商品觀念進入文化后,不僅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邊界正在消失,而且,藝術作品正在成為商品,審美也從形而上的純思辨的形式,到轉向人人皆可享受的感性的愉悅和滿足。比如美國學者羅伯特·N·威爾遜在他《商業社會中的雅俗文化》的論文中指出,通俗文化亦即大眾文化,顯然與商業社會中壓倒一切的價值和共同趣味密切相關,它之所以是通俗流行的。正因為它是輕松愉快的。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根據后現代主義的特征,人類的審美世界正發生巨大的變革,產生其全新轉向:其一,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轉變。消解一切的后現代視覺文化隨著商品觀念的滲透,打破了藝術家和公眾之間的界限,同時也模糊了雅俗文化之間、純藝術與大眾藝術之間的界限,使具有視覺感知能力的公眾不須受到藝術修養與文化水平等限制,都可以參與到審美活動中去。審美主體由過去貴族式、精英過渡到為數繁多的公眾,同時審美對象作為視覺藝術符號,融入到公眾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大量“圖像化”的審美對象比比皆是。比如“電視過多地生產了威脅我們真實地感知現實世界的影像與信息”,這就導致了一個“仿真世界”的出現,而記號與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現實與想象世界”之間的差別。其二。審美方式的轉變。在后現代主義學者那里。審美的過程“突出地強調了超負荷感官、審美投入、消解主體中心的夢幻知覺。……人們總是熱情投身于這一系列泛化的感官體驗與情感體驗”,由于極其廣泛的大眾的加入。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參與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本雅明在他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論文中就提出在藝術作品的審美過程中確實存在凝神專注和消遣兩種方式的對立。個人欣賞膜拜藝術只能以凝神專注的方式。而消遣方式往往是觸覺上先形成習慣,再引導視覺,它適合大眾對非膜拜藝術的接受。本雅明舉證大眾對電影的參與方式是消遣的方式,在本雅明看來,“電影抑制了膜拜價值”,電影是種集體共時接受的藝術。光靠凝神專注是不行的。電影的驚顫效果(驚顫概念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是指人在陷入外界事物或能量的刺激時毫無思想準備的狀態。)打破了凝神關注的可能性,迎合了這種消遣的接受方式。因而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方式由“凝神專注”轉向“消遣性接受”。
從全球化的廣闊視野中來審視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方向,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而后現代審美的重形象、重感性、重視覺愉悅的特征,也成為中國當下文化藝術及其審美的重要參照。但是我們要發揚民族文化的優勢。在文化藝術中也應進一步強調民族的審美情趣,創造一種審美價值。這就要求文化藝術以一種真善美的境界去陶冶和凈化人的靈魂,“以一種開放的品格吸收世界藝術的精華和優秀遺產,解放、更新觀眾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感受,促使人的感性全面發展。”
二
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還認為:群眾娛樂一直是視覺的。當代生活中有兩個突出的方面必須強調視覺成分。其一,現代世界為人們看見和想看見事物提供了大量優越的機會。其二,就是當代傾向的性質,它包括渴望行動、追求新奇、貪圖轟動,而最能滿足這些迫切欲望的莫過于藝術中的視覺成分了。這就指明當下視覺文化的主要傾向是視覺成分中的娛樂現象。涉及到娛樂與藝術的審美問題,英國學者H.A.梅內爾在他那部《審美價值的本性》中提出:“一個拒絕娛樂性享受,勤奮于他的嚴肅藝術文化的人,將使生活不和諧。沒有任何事實證明娛樂的享受對藝術的享受是有害的。只是不同種類的享受罷了,區分他們是美學的重要任務。”梅內爾注意到:審美的善,或有價值的藝術品的特征,是一種在適當的條件下能夠提供愉悅的事物。“娛樂使我們的舒適和愉快的直接感覺興奮起來時,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好藝術則不會喚醒這種直接的感覺”,而是通過“喚起行為的能力”來擴展我們興奮和舒適的感覺。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兩點:其一娛樂性享受、娛樂快感是無害的,而娛樂快感與審美愉悅是有區別的;其二具有審美價值的審美客體是會給人帶來審美愉悅的,而獲得審美愉悅是需要具備審美能力的。
文化藝術中的娛樂現象具有受眾用媒介來滿足某種心理需求的功能,比如有“活動圖像”之稱的電影電視就有娛樂消遣休閑的特點,這給廣大的受眾注入了“舒適和愉快的直接感覺”。在一定的程度上提供給人們所需要的感性快樂、感官快感、情緒刺激,“這種看來非常單純的感官愉快”,“也已是包含著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種功能的動力綜合,只是沒有自覺意識到罷了。”但是悅耳悅目的感官快感滿足了人們低層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們的價值需要是會沿著一定的層級需要上升的。由初始的耳目愉悅逐漸走向精神愉悅。
據報道。為滿足受眾收看需要。近年春晚除了中央電視臺五個頻道通過衛星向全國與全世界直播外,全國還有463個頻道分播或轉播。十多億人爭看一臺綜藝晚會節目,這在全世界堪稱奇跡了。更有甚者每次春晚后無數的受眾不斷給以評價,要求辦得更好。在這里不僅僅是娛樂的觀看快感了,人們已經逐漸地在追求審美對象的審美價值,以求獲得極大的審美愉悅。審美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其內涵是領悟審美對象的美。它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一種特殊體驗。其實人人都能欣賞美,但所獲審美享受不盡相同。這不僅取決于人的審美觀,還與審美能力有密切關系。審美能力通常包含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審美理解力和審美鑒賞力等等。比如電視、電視劇所要表現的核心。就是在屏幕上塑造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環境、特定人物關系中的藝術人物形象。電影、電視劇的情節是人物性格、人物命運與具體環境互動顯現的社會生活再現:劇中人物的情感糾葛又往往是特定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人性張揚與交流的感性呈現。而劇中的矛盾沖突則往往是由這種張揚的人性同社會歷史發展的局限造成的反人性的社會現象構成。并在電影或電視劇中藝術的反映。在這里具有較強審美能力的人就有一種敏銳性,能迅速發現美。評價美。能夠以自己獨特的感受發掘出蘊藏在審美對象深處本質性的東西。審美能力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是審美實踐及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
視覺藝術中的審美活動,都是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在一定關系中的雙向建構活動,其審美客體是指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以圖片、圖像的方式表現。審美價值是人類活動的產物,藝術作品是否存在審美價值。取決于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與審美創造。在梅內爾那里,不論是想欣賞還是創作“一個好的嚴肅的作品”。那么“一個人必須施展概括和想象的能力。而純娛樂就不要求動腦也不會予以任何報償”。這便是“好的嚴肅的作品”與“純娛樂”的區別;他還認為藝術品的善在于它能提供審美愉悅,而“愉悅其實是意識的延伸和凈化”。作品的價值由幾點構成:對人類生活的核心問題的證明和概括。獨創性,對人、事、環境的表現、作品與效果的整體統一。在斯托洛維奇看來。作品的審美價值由這樣的,“參數”所制約,如作品的“認識意義、創作技巧、表現在其中的藝術家精神世界的豐富性、社會問題的深度和社會理想的重要意義。”他還強調:“作品的藝術價值取決于對所反映的現象的審美實質進行審美評價的準確性”;并以它的教育可能和能力為前提,“通過產生審美享受的精神創造力的自由游戲來實現”,形成藝術的“享樂功用”與“娛樂功用”。顯而易見。他們有著共同的評定: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審美創造和審美經驗的結晶。是現實與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它也反映了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與審美能力。他們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其教育功用與“娛樂功用”并不矛盾,但是藝術的娛樂功用是以教育功用為前提的。
三
在視覺藝術的審美活動中,“藝術品賦予它所反映的現象以某種審美意義,力圖按照一定的‘軌道’引導人的價值定向。偉大藝術的力量是這樣的,它有時能以這種能力激起人們去直接行動。”而藝術的力量來自于審美對象的審美價值。來自于藝術家的審美創造力。審美對象給人的審美感受越豐富,越持久,其審美價值也就越大,感染力越強。審美價值是人對審美對象的肯定。“審美價值本身以它們的精神教育人”,這種藝術的力量體現了藝術“對現實的創造性反映”。它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是社會屬性,即對于人和社會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是在社會歷史實踐的過程中客觀形成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也是審美價值的客觀社會性所在。雖然“每一個藝術家都具有自己個人的心理,但是這種心理具有特定的社會意義,因為藝術作品以某種方式反映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需要,并體現出社會理想。”比如近年在我國熱播的《空鏡子》、《空房子》、《海棠依舊》、《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等連續電視劇是反映現實婚姻問題的情感劇。它以審美意識的高度切入新世紀中國女性的日常情感生活。深度反映了覺醒的女性意識對婚姻、愛情、困惑、迷失、情感、危機、責任、奉獻等的社會現實的回應。對新的社會實踐可能作出的探詢,折射出多元文化沖突下中國女性的文化焦慮與提升。的確,這些引起許多受眾關注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他在周圍現實的影響下所體驗過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給予他們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現。……目的是在于把它反復想起和反復感到的東西傳達給別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這里反映了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解讀能力與審視能力。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美是調節矛盾以超人和諧,所以美對于人類的情感沖動有‘凈化’的作用。”軍旅題材的影視作品革命言情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它們是軍人這個特定群體生活的再現,是一段革命歷史的回放。是共和國軍人面對戰爭與和平、生命與死亡、婚姻和家庭、經濟開放和軍隊傳統等永恒主題的真實表述,從每個劇情畫面。到每一次人物矛盾沖突,總會讓人感受到有一種力量和熾熱的激情在沖擊著心靈,或沉重或激揚,直至讓人熱血沸騰,感慨不已。據統計前者在北京電視臺已經應觀眾要求重播了五次,首播收視率達到12%。重播收視率平均也達到了4.7%;后者根據央視索福瑞的調查數據,《亮劍》播出第二周的全國平均收視率達到了11.42%,這在中國電視劇播映史上創造了奇跡。這說明只有那些熱愛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滿腔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去追求美并創造美。更顯示了藝術家的創造力與其作品的審美價值!
藝術貴在獨創。“藝術家要善于發現、選擇新的角度、途徑、方法、形式,去創造新的藝術風格。”這就能喚起受眾的新鮮的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
前蘇聯美學家列·斯托洛維奇在他的代表作《審美價值的本質》中說過:“審美價值是客觀的,這既因為它含有現實現象的、不取決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質,也因為它客觀地、不取決于人的意識和意志而存在著這些現象同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存在著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這就是說審美價值是審美對象內所包含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并且給人以審美享受的某種社會性的客觀屬性。審美價值并不存在于人的感知中。也不存在于與主體無關的客體中,而是存在于主客體的關系中。
只有能夠給人以審美享受的圖像,才具有審美價值。審美享受是審美感受、審美欣賞與審美愉悅的結果。審美價值實質上是一種精神價值,它是客體對象與審美主體的關系中所體現出來的令人精神愉悅的特性。藝術的審美活動是建立在主體與客體的審美關系的基礎上,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客體要應對兩個階段的審美主體,即創作階段的藝術家和與藝術接觸的受眾。“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對生活的反映的產物。只有通過傳達而獲得了物質存在的形態,才能為廣大群眾所感知;在社會上得到流傳,并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它所特有的作用。”這就要求更多的優秀的藝術作品出現在受眾的審美視野中。而滿足受眾的審美需要。中國的藝術家任重而道遠!
四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曾經指出:“假設藝術品存在(亦即作為一個具有意義和價值的象征對象),確切地說,只有當它被具有所要求的意向和審美能力的欣賞者所把握時。才可以說正是一個審美者的眼光使得某個藝術品得以成為藝術品。”審美感受是構成審美意識的基礎。審美感受的發生前提在于審美關系的形成。在視覺藝術的審美活動中,形成具體的審美關系,審美對象的客觀的存在與審美主體的主觀的審美條件構成不可或缺的兩方面。如果沒有可感的美的事物作為審美對象,那么就不可能產生主體的審美感受了;同樣如此,如果受眾沒有審美能力、審美趣味、審美觀念,缺乏審美發現、審美判斷等條件因素,那么這個受眾個體就不可能參與審美活動。其前者很好理解,因為只有審美對象的客觀存在,人們才有獲得美感的可能,后者卻關系到受眾主觀的審美條件如何,“又反轉過來決定客觀對象能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進入主體的審美視野、成為他的欣賞對象,決定著主體所獲得的審美愉悅的高低強弱及特點。”那么受眾主觀的審美因素在審美活動中有何意義呢?
欣賞者的審美發現意味著審美主體與客體的審美關系的建立,即審美活動將拉開序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只是由于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馬克思在這里強調的“有音樂感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也就是指受眾的審美發現與審美能力。就如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所說:“我自己雖不是畫家,沒有親手產生出美的力量,我卻有審美的感覺、審美的、理智,所以我才能感覺到我外面的美。”顯然受眾的審美發現來自于審美的感知。而受眾的審美感知源于能夠“有音樂感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即社會性的審美器官。通過美的形式,受眾便會對此進行感知,再通過社會性的、理性的“有音樂感的耳朵”。受眾就會領悟、想象、理解其藝術作品體現的社會生活美的內涵。于是受眾發現了美。
真、善、美是同一客觀對象的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的三個方面。真蘊含著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掌握客觀規律的體驗,善體現著有益于人類、有利社會發展的功利價值。而美正是在真與善相統一的審美基礎上形象地感性顯現出來。受眾在接觸審美對象時,總是先被形象所吸引,然后通過形象再去感知、領悟、聯想、想象、思索。在這個心理過程中產生美感。
受眾的審美發現與審美趣味等主體審美因素是分不開的。審美趣味或表示審美主體對于對象外表或內蘊的審美特性的一種情感趨向和選擇的指向性。受眾個體有了審美興趣或審美情趣。就會從一定審美需要出發對各種審美對象所產生的主觀情趣、態度和追求。如果一個人沒有追求美的興趣或情趣,也就無所謂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和評價美了。審美趣味是人的審美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觀點、審美理想、審美態度、審美能力的一種表現。同時審美趣味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乃至經歷、特定心境都有密切聯系。是通過個人主觀愛好形式表現出來的。比如被評為2007年全國優秀電視文化(文藝)欄目。其中有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電視詩歌散文》,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湖北電視臺的《文藝沙龍》、吉林電視臺的《回家》、山東電視臺的《天下父母》、河北電視臺的《讀書》等欄目都是很受受眾歡迎的。它們都擁有各自的受眾群。從這里看來,受眾的審美趣味有著個人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這就使其所欣賞的審美對象有著不同的指向性,則受眾的審美態度、評價也有著不同的傾向性,而產生不同的審美興趣或情趣,獲得不同的審美享受。
責任編輯: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