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國是世界上首次以成文法且以憲法的形式明確確立無罪推定原則的國家。成為歐洲大陸刑事司法民主化一面旗幟。二戰后,特別是本世紀初,法國又通過數次改革,不斷擴大無罪推定原則在刑事訴訟法中地位和作用,推動其價值取向轉向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平衡。無罪推定原則在法國的歷史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我們了解無罪推定原則產生的歷史背景、思想基礎和其在當代發展趨勢的一面鏡子,對于我國無罪推定原則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法國;無罪推定;人權;平衡
中圖分類號:D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147-03
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普遍承認的一項刑事司法原則或憲法原則,也是在國際人權法上不可或缺的一項國際刑事司法準則。它起源于古羅馬“一切主張在未證實前推定其不成立”和“有疑,為被告人利益”的證據規則。在資產階級反抗中世紀“內含有罪推定”的糾問式訴訟的過程中,以貝卡利亞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賦予了其保障人權的現代含義。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尤其是二戰以后,無罪推定原則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同,對保障人的名譽、尊嚴、權利和自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后的法國首次以憲法的形式明確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成為歐洲大陸刑事司法朝著民主、人權方向發展的一面旗幟。二戰后,特別是本世紀初,法國又通過數次改革,強化了無罪推定原則在刑事訴訟法中地位和作用,推動“其價值觀轉向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的均衡”。無罪推定原則在法國的歷史在無罪推定原則整個歷史演進過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助于我們了解無罪推定原則產生的歷史背景、思想基礎和其在當代發展趨勢、價值取向,從而對于完善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無罪推定原則在法國的確立
(一)啟蒙運動中無罪推定思想的產生
1、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論基礎。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之后在歐洲又一場氣勢恢弘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思想家們提出了許多閃爍著理性和人性光輝的卓越思想,其中一些成為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論來源:第一,自然權利學說和社會契約論。自然權利學說認為,平等自由等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然權利的基礎。自然權利由具有終極權威的自然法規定和支持,因而是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同時,他們提出了“社會契約論”的理論假設,說明人們相互締結契約建立國家和政府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其自然權利,因此國家和法律的職能在于保護個人自然權利的實現,從而奠定了西方國家在對待國家與個人關系上的基本價值取向。第二,人的主體性學說。啟蒙運動使人能夠作為自身命運主宰的地位第一次被人們如此地看重。康德對人之主體性進行了全面闡釋,認為人性中有天生的尊嚴,每個人都應當被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黑格爾認為,理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須尊重他人的權利和人格,法律是設計來加強這種尊重的主要手段之一。他要求“不是把罪犯看成是單純的客體,即司法的奴隸,而是把罪犯提高到一個自由的、自我決定的地位”。第三,人權理論。人權理論是自然權利學說和社會契約論、人的主體性學說的理論推演,其獨立的政治法律思想價值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處境使其權利維護成為一國人權狀況的晴雨表。
2、無罪推定思想的正式提出。啟蒙思想家、刑事古典學派的奠基人貝卡利亞以社會契約論等啟蒙思想為立論基礎,在其法學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第一次系統、全面闡述了無罪推定的思想:“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成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他用社會契約論這一價值理由彌補了無罪推定在邏輯論證上的缺陷。即在邏輯上所犯的訴諸無知的謬誤。實現了無罪推定原則從訴訟證明技術規范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再到全體公民的人權的飛躍,指明了無罪推定原則在正確處理國家和公民個人之間的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極大拓展了無罪推定的意義,使無罪推定成為“……比刑事訴訟更高層次的體系的組成部分,它說明的不是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它是公民一般法律地位的因素。”貝卡利亞以無罪推定原則為根據,為改革當時蒙昧主義的司法制度提供了方向和途徑。他反對司法專橫,提倡文明、人道的訴訟行為;反對以口供為中心的法定證據制度,提倡合法、正當的證明行為;反對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視為罪犯對待,提倡保障他們的公民權利;反對直線型的以追究犯罪為目的的糾問式訴訟,主張建立法官中立、控辨平等的“調查式訴訟”模式。貝卡利亞關于無罪推定原則的思想是改革封建司法制度弊病的良方,為資產階級建立新型司法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無罪推定原則在法國的確立
1、《人權宣言》第一次明確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18世紀末的法國,由天主教教士和貴族組成的特權階級和以資產階級為主的第三等級之間矛盾加劇,教會法庭和世俗法院的血腥、專斷的司法是矛盾的突出方面。1789年5月,路易十六召集三級會議以解救政府的財政危機,第三等級則在會議上提出實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改革,包括司法改革。他們主張程序公開、被告人有權獲得律師幫助、廢除強迫被告人宣誓的制度、徹底廢除刑訊逼供、取消特別法庭等,表明無罪推定所蘊含的保護人權和限制國家權利濫用的思想在當時已經深得人心。
1789年7月法國大革命爆發。群眾攻陷了象征封建專制和司法專橫的巴士底獄。革命勝利后的法國人民以啟蒙思想為指導,制定了《人權宣言》,其第九條規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為犯罪以前應被推定為無罪”。這是無罪推定原則歷史上的第一次,第一次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確確立無罪推定原則,第一次把無罪推定原則提高到了憲法原則的高度,這大大凸顯了無罪推定原則的政治法律意義即對于國家與公民法律關系定位的重要意義;表明無罪推定原則所保護的公民權利是基礎性的,是“自然的、神圣的和不可剝奪的人權”;賦予無罪推定原則最高法律效力,從而使其具有了廣泛的約束力和適用性。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罪推定原則作為憲法原則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還不可能完全實現,其宣示和教導意味大于規范作用。
2、職權式訴訟模式的形成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影響。出于對英國陪審一對抗制訴訟程序的青睞,法國1791年刑事訴訟法典,仿照英國設立了大、小陪審團制度,其中小陪審團只適用于重罪法院;在訴訟程序上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采言詞辯論、公開審判和自由心證制度;廢除刑訊;實行一事不再理。但陪審制的移植很快歸于失敗,在大革命之后的政局動蕩、犯罪盛行和派系、等級之間的血腥屠殺中,陪審團沒有成為自由、平等和正義的保護神,它在實現社會控制方面的軟弱無力以及在政治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殘酷無情使人們對它失去了信心。
為了加強社會控制,1808年拿破侖《刑事訴訟法典》即《重罪審理法典》設立了一種兼具糾問式和對抗制特點的混合式訴訟模式一職權式訴訟模式:第一,取消了負責起訴的大陪審團,只保留了小陪審團制。第二,審前階段實行有糾問式傾向的訴訟程序:對犯罪進行查證、確認以及對疑難案件的預審,采取書面形式、程序秘密進行,不實行對審;被追訴人在審前階段的權利相對很少:不能獲得律師的幫助;嚴格限制保釋;不被事先告知對他的指控以及采取的偵查措施;不享有沉默權;預審法官詢問證人時,犯罪嫌疑人不能在場;可以申請預審法官聽取有利于自己的證人的證詞,但是否聽取,由預審法官裁量;無權質疑預審法官選定的鑒定人,更無權要求另行指定鑒定人。第三,審判階段,訴訟仍采取公開和公平的對抗式,被告人有權獲得律師的幫助:小陪審制繼續保留,但新聞和政治案件除外,同時政府保留在緊急情況下延緩使用陪審團審判的權力。應當指出的是,該法典在審前階段實行的糾問式也與中世紀的糾問式有了一定的區別:首先,實行職權分離原則,追訴職權由檢察機關行使,預審職權由預審法官行使,分權是為了防止權力濫用損害公民權利。其次,禁止刑訊。
從整體上評價,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的核心目的是控制犯罪,實現國家安全,而非通過正當程序保護公民權利,因此無罪推定原則的貫徹非常不徹底、不充分,審前階段被追訴人幾乎沒有享有無罪推定原則要求的任何權利,無罪推定原則主要體現在審判階段,且主要反映在控方負舉證責任和疑罪從無等證明規則的范疇內,使其人權保障的意義大打折扣。這種狀況要等到19世紀末以后,尤其是二戰以后才逐步有所改變。
二、無罪推定原則在法國的發展
(一)背景
二戰后,對戰爭的反思和對民主、人權的渴望使各國普遍認識到通過法律保障人權和自由的重要性。同時,受英美國家程序正義觀念的影響,大陸國家逐漸轉變刑事訴訟偏重實體真實的理念,加大了以被追訴人為主的訴訟人權的保障。再次,《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明確規定了無罪推定原則,根據該公約成立的歐洲人權法院運用其處理成員國人權糾紛的司法管轄權有力推動了歐洲國家刑事訴訟的人權保障功能,使無罪推定原則獲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大發展。
(二)無罪推定原則在法國的發展
19世紀末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人權保障意識的逐漸增強,法國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多次修訂,逐步減少審前階段的糾問式因素,加強無罪推定原則的適用。1897年12月8日的法律對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的審前程序進行了重大改革,使犯罪嫌疑人在審前階段獲得了較為充分的律師幫助權。二戰后,1958年《刑事訴訟法典》的改革非常不徹底,仍然保留了預審階段不對席,秘密的和糾問式等特征。此后,在人權的呼聲中,法國多次對審前程序進行修改,消除預審的封閉性和非對抗性,加強律師在審前階段對嫌疑人的幫助權。
2000年6月5日法國通過了第2000-516號關于《加強無罪推定及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法律,對1958年《刑事訴訟法典》進行了最大一次改革。該法極大地強化了無罪推定原則在法國刑事訴訟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在刑事訴訟法典序言性條款中明確規定了無罪推定原則。這是對憲法和歐洲人權公約等國際公約的回應,最主要的原因是立法者希望能遵守歐洲人權公約及判例。其次,該法實現了無罪推定在法國刑事訴訟中的作用范圍從側重事實證明向整個訴訟過程的擴展。該法第一篇即關于加強保障無罪推定的規定將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規定都歸于其中。該法對無罪推定原則的推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改革拘留制度,細化拘留措施,全方位防控警察濫用權力侵犯公民權利。該法把律師介入的時間從拘留后的第20小時提前到拘留一開始。縮小拘留的范圍,將拘留對象僅限于“有足夠的形跡使人推定他犯罪或企圖犯罪的”嫌疑人。把偵查機關必須在拘留一開始就將拘留措施通知檢察官,以加強監督。偵查機關必須在拘留一開始即告知被拘留人犯罪的性質和沉默權,告知被拘留人有要求通知其親屬的權利和要求醫生對其進行身體檢查的權利,告知他有接受律師探望的權利,告知他有在拘留結束后6個月向檢察官了解結果的權利等。拘留筆錄中須記載被拘留人用于進食的時間。對未成年人在拘留期間的問訊應錄音錄像等。第二,設立自由和羈押法官,分權制衡,防止不必要的羈押。傳統的預審法官既握有重罪和部分輕罪的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力,又掌握審前羈押決定權,其過分集中的權力一直遭到反對。該法基于無罪推定原則,另設“自由與羈押法官”負責裁決適用審前羈押,對審前羈押加以更為嚴格的限制。他們負責決定對被告人進行審前羈押及其延期,并在預審法官駁回被告人要求被釋放的申請時作出裁定。即羈押必須有兩個法官(預審法官和自由與羈押法官)同意,而釋放只需要他們中的一人作出裁定。第三,增強審前程序中辯論的公開性和對抗性,賦予當事人更充分的權利。在偵查或預審階段,如果嫌疑人提出要求,除非出于偵查的需要或有可能對第三人不利外,偵查或預審階段的辯論應公開進行。預審階段當事人包括被告和民事當事人可以要求預審法官進行所有可能有助于發現事實真相的調查。第四,保障被追訴人在合理期限內接受審判的權利。被追訴人對于拘留之后并未立即進行起訴的情形可以詢問檢察官,檢察官如果一個月之內不予回應,則超過該期限所進行的法律行為一律無效;預審法官應當告知民事當事人及被追訴人有關預審程序可預見之期限。屆時。當事人可以申請預審法官結束預審;為了避免預審程序耽誤審判,該法規定,一般情況下,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必須在兩個月內出庭,法院必須在此期限內開始案件的實質性審查。如若到期且未延長,則犯罪嫌疑人將被釋放。在重罪案件中。被羈押的被告應當在起訴決定明確之日起一年內出庭。第五,該法還打破了法國一貫實行的重罪案件一審終審制度,賦予了被告人尋求司法救濟的第二次機會—即有罪判決的被告人以上訴權,但無罪判決不可上訴。
可以看出,在審前階段進一步強化無罪推定原則的貫徹構成該法的最大特點,使審前程序向公開化、民主化、對抗化邁出了一大步,以至于有評論認為以往對法國刑事訴訟中審前程序糾問式和審判程序對抗式的區分已經失去意義,因為法國法律要求任何階段被告人有權充分表達意見,實現平等武裝。該法使無罪推定原則滲透到了法國刑事訴訟的每一階段和每一環節,其作為憲法原則的意義和作用在該法中較為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三、2000年以后法國對待無罪推定原則的平衡取向
2000-516號法律對警察和法官(尤其是預審法官)的諸多程序制約影響到了偵查和司法機關打擊犯罪的效率,社會治安狀況有所惡化。此后,法國的刑事訴訟法改革中無罪推定原則適用范圍不斷擴大的趨勢有所回落,向著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平衡的價值取向發展。
2002年3月4日通過的法律對2000-516號法律規定的犯罪嫌疑人權利的保護措施電即對偵控機關的權力制約措施要求有所降低。首先,改檢察官每季度視察一次轄區內拘留所的監督制度為一年一次。其次,將嫌疑人的定義由“有足夠的形跡使人推定他犯罪或企圖犯罪的人”放寬為“有一個或數個理由可能懷疑他犯罪或企圖犯罪”。第三,沉默權告知內容由被追訴人有不回答偵查機關提出的問題的權利改為被追訴人可以在作出聲明、回答偵查人員提出的問題或保持沉默之間進行選擇的權利。第四,對偵查機關告知義務按照告知內容規定了不同的告知時間限制,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偵查機關的壓力。
2004年3月的法律適應有效打擊有組織犯罪的需要,對恐怖主義犯罪、毒品犯罪等16種犯罪規定了特殊的偵查措施:偵查機關可以采取監視、臥底、保全、監聽和夜間搜查等措施;對犯罪嫌疑人拘留期限可以延長至4天。該法律賦予警察更加廣泛的偵查權,由于涉及犯罪類型眾多,且對偵查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因而遭致非議頗多。
整體看來。這種回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法國刑事訴訟法重視人權保障的根本目標,而更多地反映出一種在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不斷尋求平衡的價值取向。這種平衡精神是西方國家刑事訴訟制度發展的共同趨勢,它使無罪推定原則的適用趨向理性與科學。這種對待無罪推定原則的平衡價值取向和理性、科學的態度正是我國在完善無罪推定原則、修改刑事訴訟制度時是應當吸取和借鑒的。
責任編輯: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