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潛力的利用范圍日益擴展。各國學者提出的潛力之一就是世界海洋,并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海洋新秩序。其中構建和諧世界理念,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對推動國際海洋秩序向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背景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原有的關于海洋秩序的研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國際形勢。本文即針對如何構建全球化時代國際海洋新秩序提出一些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國際海洋秩序;海洋戰略;中國海洋安全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150-04
21世紀被稱為海洋的世紀,海洋正成為不可阻擋的全球一體化的必然過程和聯系。“冷戰”結束后,世界由兩極對抗進入多極化狀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這樣大背景下,國際海洋新秩序正在逐漸形成,各國紛紛制定目標宏大的海洋戰略。作為重要的海洋國家,中國正在把海洋安全提升到戰略高度,積極推動建設國際海洋新秩序。
一、全球化時代國際海洋秩序的新特點
(一)國際海洋秩序及其演變的一般進程
國際秩序則指是國際社會中既相互聯系又不一致的國家之間圍繞某種目標和依據一定規則相互作用運行的機制,它表現各國在國際格局中主次先后的排列順序,具有相對穩定性。綜觀世界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繁榮,國際海洋秩序的形成主要依靠海洋強國的海上力量。國際海洋秩序發展的歷史是圍繞著沿海利益與公海利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海洋權益斗爭、力量消長演變而來的。在國際海洋秩序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權益斗爭是主旋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傳統的海洋機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特別是1982年簽署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里程碑性質的改變,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生存空間不可避免地成為新時期國際斗爭的焦點。冷戰結束后,世界由兩極對抗向多極化方向變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際海洋新秩序逐漸形成。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后,伴隨著海洋領域中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增加,全球范圍內在政策層面對海洋安全的認知出現了內容更加豐富、范圍日益擴大、領域不斷拓寬、地位逐漸提高的發展趨勢。沿海國家紛紛提高了海洋問題在國家內外政策中的地位,甚至把海洋問題作為國家戰略籌劃的重要內容。在世界海洋有秩序地被“瓜分”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沿海國家之間的爭端和糾紛。加上很多國家尚未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使得有關問題復雜化。世界海洋秩序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混亂局面,世界各國在海洋權益方面的爭執將有增無減。21世紀,海洋的戰略地位將更加突出,有關海洋秩序的斗爭也必將更加激烈。現存國際海洋秩序是舊與新、消極與積極交織的產物,也處于轉型時期。
(二)全球化影響下國際海洋秩序的新變化
進人新世紀,全球化成為首要的世界性問題,并帶來世界經濟、政治等諸多領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引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大變革。伴隨全球化進程,國際海洋秩序的演變也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管理組織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影響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第一,對海洋的爭奪和控制由過去的用于軍事目的為主轉變為以經濟利益為主,特別是一些沿海中小國家,開始參與爭奪海洋經濟權益和控制海洋經濟利益。第二,由爭奪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區和戰略通道變成爭奪島嶼,海域和海洋自由團,爭奪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和開發海域的海洋資源。第三,由過去主要海洋大國對海洋的爭奪變為廣大沿海國家紛紛參與爭奪;第四,為了加強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競爭能力,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重視海洋科學技術的投入,認識到海洋科學技術能力就是獲取最大海洋利益的根本,把加強海洋可技術研究與開發作為提高本國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籌碼。第五,為了適應新的海洋斗爭形勢,各國在裁軍控制軍事力量規模的同時,都在調整軍事戰略,重點加強海軍力量建設。上述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關系到世界海洋新秩序的構建,更會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造成負面影響。第六,隨著海洋權益斗爭的深入,海洋作為國土的一部分得到確認,并逐步納入沿海國家的版圖。海洋國土的產生與形成,特別是現代高新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大范圍、大規模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成為可能。世界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向海洋要資源,向海洋要財富,向海洋尋求生存空間。于是,相對于陸地經濟而言的海洋經濟迅速崛起,并很快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在國際經濟舞臺上以旺盛的生命力嶄露頭角,并將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三)國際海洋秩序變化對國際關系的深刻影響
海洋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人類的競爭、沖突與戰爭一再爆發于海陸文明的交接處。這些地方是陸權和海權兩大地緣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邊緣地帶,構成海洋勢力與大陸勢力沖突的屏障。海洋政治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國際海洋秩序的變化更是給國際關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國際海洋秩序深刻影響了國際政治格局。冷戰結束后,全球化的趨勢明顯,海洋資源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再分配。一個國家對全球性海洋的調控與占有能力則取決于該國家實力的大小。無疑,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立足于本國長遠發展,都將制定最有利于本國國情的海洋政策。21世紀,人類文明面臨著向前演進的事實,遠離新殖民主義和新霸權主義的軍事侵略和擴張道路是世界主流文明發展的方向。根據對國際海洋秩序的全新把握,我們深刻認識到國際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掌握國際社會對海洋運行機制的規則和規律,順應歷史潮流,才能符合21世紀國際政治格局發展新趨勢。
2、國際海洋秩序深刻影響了國際經濟秩序。在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的時代,人們對于利益的追逐已經不再局限于陸地。特別是在國際海洋秩序得到建立和發展以來,其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產生非同小可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海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海洋產業如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油氣業等都取得了較大成績,一些新興海洋產業如潛水技術產業、海洋電子產業、海水淡化產業等已初具規模,深海采礦和海洋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趨于形成。通過海洋運輸進行的國際貿易電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3、國際海洋秩序對人類文明的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塞謬爾,亨廷頓認為,在新世紀中,沖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或者經濟因素,文化之間的分歧將主導著未來的沖突。在構建新的海洋秩序方面,有關海洋意識的沖突也成為當今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海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在全球化文明浪潮的沖擊下,地區主義,民族主義,全球主義使文明間的沖突遠遠大于文明內部的沖突。人們對海洋的認識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海洋文化、海洋意識,在當今不應該成為構建國際海洋新秩序的束縛,而應該成為一種契機,一種觀念上的認同,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共同的海洋意識。
二、國際海洋戰略競爭的新態勢
隨著新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海洋霸權已經被崛起的新興強國作為與自己國家安全生死攸關的重要戰略,世界各國爭奪和控制海洋權益的斗爭更趨激烈,海洋戰略及安全都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和不斷枯竭,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和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人類對海洋的認識日臻深刻。世界經濟的重心向海洋轉移,伴隨著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升溫,圍繞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的爭奪將在一些地區,尤其將在一些海洋大國和強國之間更加激烈地展開。
(一)國際社會維護海洋權益的斗爭
海洋權益包括海洋政治權益,海洋經濟權益,海上安全利益和海洋科學利益。國際社會維護海洋權益的斗爭則主要在海島主權、海洋資源、大洋底土及極地等領域。
1、海島主權之爭。與海洋誘人資源相伴隨的自然少不了激烈的海洋權益之爭。海洋之爭古已有之,從未間斷。二戰結束后,各國爭奪海洋權益的斗爭仍未停止。從二戰結束至今,世界上共發生了200多起戰爭和沖突。這些戰爭有海上力量參與的占一半以上。相關國家間“島礁主權”爭議迭起。目前世界上有130多個沿海國家和地區間存在著海洋權益爭端,有370多處海域劃界存在著糾紛,1000多個島礁有爭議。
2、海洋資源之爭。《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以爭奪海洋資源和保衛海洋安全為核心的國際海洋權益斗爭日益加劇。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能為海洋開發活動提供和平穩定的周邊及外部環境,保障海洋開發有序地順利進行。通過諸多方面的工作,有效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為海洋開發和其他相關活動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
3、大洋及其底土之爭。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提高,大國對海洋爭奪的觸角已經深入到地球表面的各個角落。早在上世紀就有過公約,世界大洋及其底土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而且在上面也不準布設任何武器。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大洋底土,特別是近海大陸架部分,如果是這個國家地貌的直接延伸,那這塊地方就是專屬經濟區,另外還有一定的寬度。近來國際社會維護海洋安全的斗爭幾乎達到了白熱化階段。這其中不僅僅有海洋國家對領海主權的維護,內陸國家對海洋的向往與延伸還包括對島嶼、暗礁、大陸架、極地主權與資源的爭奪。
4、極地權益之爭。當前國際間爭奪海洋權益風起云涌。北極領土紛爭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近階段俄羅斯等幾個北極圈附近的國家對北極地區的主權的爭執更加明顯,可以說,爭奪北極豐富礦產儲量資源的“新冷戰”已開始了。“爭奪北極的斗爭”在近期內就會導致嚴重的國際性后果、甚至會加快軍備競賽和引發軍事沖突。素有“白色沙漠”之稱的南極根據已有的地質數據,在南極大陸及周邊海床,煤、鐵和石油的儲量均為世界第一。南極還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淡水庫,占整個地球表面淡水儲量的72%。南極區域的水道航運前景也是搶灘南極的國家的另一個目標所在,如果未來的航線能縱貫南美和歐洲,那么有航運權的國家無疑將獲得豐厚收益。以極地為對象的地緣政治爭斗在今后幾年里很可能成為國際關系的又一個組成部分。
(二)國際海洋競爭對中國海洋安全的影響
1、國際海洋競爭對中國海洋主權安全產生了深刻影響。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陸地資源不足,海洋在接替和補充陸地空間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與戰略意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中國的海洋主權正在遭受海上鄰國的蠶食,是目前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重要課題。其中海島問題、海上劃界問題、海洋資源開發問題成為當今我國海洋主權安全的三大問題。在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周邊國家也積極向海洋進發搶占島嶼礁石。當前,我國與周邊8個國家存在著海域劃界問題,與5個國家之間有島礁歸屬爭議。其中三大海域劃界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同時,臺灣海峽的沖突也在時時困擾著中國的海洋安全。
2、國際海洋競爭對中國海洋經濟利益產生了深刻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運輸總量約90%要通過海上航線來完成,戰略資源如石油總量的30%、鐵礦石總量的50%,需要從海上運輸。持續不斷的海外貿易量和商品經濟容量是促進中國海洋經濟不斷發展的源源不斷的財力,又是保衛和促進商業利益的重要手段。在資源爭奪方面,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島嶼或劃界爭端持續未解,其根本原因在于爭議海域的主權和資源問題。僅以南海為例,其經濟價值不言而喻。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油氣資源,據有關專家推測,在南海中國傳統海疆線內的油氣總儲量約為420億噸。盡管南海周邊鄰國雖一再表示“不采取使問題復雜化”的行動,但從未停止對中國南海諸島領土主權和南沙海洋權益的侵犯。
3、國際海洋競爭對中國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國家利益必將進一步融入世界,這自然就要求中國需要更大的戰略空間,太平洋又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其中的海洋資源自不必多說。從地緣政治的戰略層面上來看,太平洋擁有廣闊的空間資源。中國目前已然成為世界大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不斷強大,因此太平洋的重要性對中國而言也就不言而喻了。全球化背景下的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海洋競爭,中國必須走向太平洋,尋找屬于自己的海上坐標,制訂符合國家利益的海洋政策,這是中國獲取新的海外利益戰略步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努力推動構建國際海洋安全新秩序
(一)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爭奪是應對國際海洋競爭的必要條件
建立合理的新的國際海洋秩序是實現和平與發展的有效途徑。面對海洋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應該積極應對挑戰主動參與國際海洋競爭。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海運大國,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發展遠洋漁業,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開始扮演重要角色。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北亞地區屢屢成為海洋勢力與陸地勢力激烈碰撞的緩沖地帶,該地區也成為海權與陸權爭鋒的屏障。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一個海洋地理不利國,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因素決定了我國在今后約20年內仍有極大可能處于守勢。特別是我國面臨著復雜而艱巨的幾大海域的海洋劃界形勢,在第一島鏈就面臨著美日臺軍事同盟及其它國家的戰略堵截,海洋權益面臨著嚴峻威脅和挑戰。我國還是國際海底區域先投資者。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電是實現中華民族新復興的世紀。我們只有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不斷增強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以建設海洋大國的戰略思維經略海洋,捍衛海權,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之崛起”。
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與此不相適應的是由于受傳統的陸疆觀念和近代閉關禁海政策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國民的海洋觀念相對淡薄,人們往往重視陸地而忽視海洋。因此,面對國家經濟發展利益需求和復雜的海洋斗爭形勢,我們必須牢固樹立“藍色國土”意識。人民軍隊作為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更必須站在國家總體戰略的高度上認識海洋戰略問題,樹立新的海洋國土觀、海洋利益觀、海洋防衛觀,忠實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不斷提高捍衛祖國海洋國土和海洋權益的能力,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戰略支撐,以便更好地迎接挑戰,參與國際競爭。
(二)中國維護海洋權益的戰略需求
面對如此激烈競爭的國際海洋形勢,中國要積極應對挑戰并制定相應合理的海洋安全戰略:
1、重視海洋,面向海洋,經略海洋,建立起對中國300萬平方海里海洋國土的有效控制和管轄,確立完善的海島管理法制體系。從相關的島嶼爭奪戰可以看出,鄰國往往利用在海洋劃界上或在戰略上具有關鍵地位的無人海島作為可乘之機,在無人島上建燈塔或觀測站,甚至千方百計要將“礁石”說成“島嶼”,其用意不言自明。所以,中國應加強立法工作,健全有關海島管理、保護、開發等方面的機制,保證海洋事業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可持續地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制定相應的法律,確立我國海島管理的法制體系已是勢在必行。
2、強化海權意識,維護中國海域的主權和海權,以“寸土不失、寸海不讓”的決心和意志對待島嶼與海域爭議。我們生活在海洋世紀,具有什么樣的海洋觀念和海洋意識,是關乎我們圍家興盛的大問題,理應得到每個炎黃子孫的密切關注。近年來,我國沿海經濟飛速發展,但我國公眾的海洋意識還較為薄弱。提高我國國民的海洋意識,了解和認識海洋對我們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從而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環境和資源、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使海洋為子孫后代造福,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
3、捍衛國家統一,加強海軍建設,保持對臺獨勢力的軍事威懾,確保對臺獨分裂國家的行為給予毀滅性打擊,奪取臺灣海峽制空制海權和發起登陸的兩棲作戰的能力。能否有效地經略海洋,關鍵是看海上武裝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肩負起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任。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在多大程度上捍衛本國海洋國土不被侵犯。海軍是經略海洋的堅強后盾和開發海洋的有力支柱。當前,中國應加強以海軍為主體的海洋綜合力量建設,形成一支包括海軍、商船隊、海洋科研船隊的強大海洋力量。貫徹大海防戰略,形成岸上、島上和海上作戰能力強、支持保障機制健全的海防體系。
4、推進海洋防御控制線至中國專屬經濟區外沿,并逐步加大西太平洋方向海洋防御縱深,建立海洋防御能力,在西太平洋的和平與安全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成為西太平洋海上強國。在維護海洋權利方面,軍事手段和外交手段應該相輔相成。即采取積極的周邊海洋外交政策,開拓解決島嶼歸屬、海上劃界問題的新思路。積極探索與有關國家建立信任機制的途徑,在確保爭議各方信守業已達成的共識的基礎上,繼續通過外交途徑,堅決遏制有關國家單方面采取使事態擴大化的各種行動。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外交策略,必要時應堅決采取措施,以維護我海洋權益和國家安全。
(三)推動建設公正合理的國際海洋新秩序
建立國際海洋新秩序必須以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和主權國家平等為前提。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是建立國際海洋新秩序的基礎。建立國際海洋新秩序的斗爭是長期的、復雜的,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積極而不失穩健,以建設性、合作的姿態推動建立國際海洋秩序,從雙邊到多邊、從地區到全球逐步推進。
1、強調海軍實力提高與海洋利益拓展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秩序建設的基礎。一個國家在新舊秩序轉換和新秩序的角色有賴于其自身的綜合國力。中國只有崛起為更加強盛的大國,才能成為國際新秩序的積極推動力量。國際秩序是利益分配的產物,只有進一步拓展中國的國家戰略利益,才能有效地完善國際秩序,促進國際秩序向我們所期望的方向變革。
2、強調觀念因素對國際秩序建設的重要作用。國際秩序是觀念分配的結果,中國已經并應繼續在國際秩序的主流觀念方面做出貢獻。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型安全觀體現了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立體安全的思想,為國際秩序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認識基礎。
3、強調國際海洋機制對國際海洋秩序建設的作用。轉型時期,主要國際矛盾往往圍繞對國際秩序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國際規范展開,通過國際海洋機制、國際組織建立國際海洋秩序應視為一種可行的途徑。中國應以完善全球性國際制度的基本規則為著眼點,積極主動地倡議或主導國際機制的修改、完善和新機制的制定,成為全球海洋規則的參與者和主要制定者,并有效維護和促進中國國家戰略利益。
4、強調聯合國的作用。我們強調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同時通過改革使之成為未來國際秩序的調節和保障運行機制。
5、在國際秩序建設的步驟上,我們強調以區域秩序的建設為基點。中國長期以來不是從區域角度出發處理與亞洲國家的關系,而是在雙邊層次上處理與各相關國家的關系。中國在區域合作中的積極進取,既促進了區域內國家對中國發展經驗和成果的分享,也提高了中國的議程創設能力。中國在區域秩序建設中的努力為國際秩序變革提供了一種可堪借鑒的范式。
6、承擔大國責任,樹立積極的、負責任的、建設性的、可預期的國際海洋秩序塑造者形象。中國應樹立維護國際道義的世界大國形象。在國際社會大轉折的時代,基本道義原則的價值不是在泯滅,而是在提高。加強國家間合作與協調,維護國際道義,維護國際海洋法的基本原則,是樹立道義大國形象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國家海洋利益擴展到全球的前提條件。中國正在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性大國走向世界大國,并在全球和平、安全、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中國應該進一步塑造國際社會中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和地區性公共物品,成為國際秩序負責任的建設者。
責任編輯: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