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主義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同為資本主義國家,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著國際壟斷資本,對落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落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任重道遠,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排除這種干擾,獲得發展。
關鍵詞:國際壟斷資本;落后國家;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K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3-0154-03
資本主義從興起到成熟,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推動下,不斷發生著變化。同時,資本主義從產生之日起,其發展又是不平衡的,分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大部分是稱之為發展中國家的落后資本主義國家。探討落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就必須弄清當今資本主義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是什么樣的社會特點,這種發展階段、社會特點,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為代表性。只有弄清這種發展階段、社會特點對落后國家發展的影響如何,才能找到落后國家的發展之路。
一、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备鶕Y本主義社會的變化情況,這一過程又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資本主義自產生以來,經歷了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今天它已經發展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是指國際壟斷資本已經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基礎,占據支配或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是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國際壟斷現象從私人壟斷占據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統治地位時就產生了。大量資本輸出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形成了以殖民體系為基礎的國際壟斷。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跨國壟斷組織獲得了廣泛的發展。資本主義國際壟斷組織和現象雖然早已出現并不斷獲得發展,但真正作為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則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這一時期以來,新科技革命推動了壟斷資本的全球大擴張,形成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規??涨暗慕y一的大市場,使資本、生產、金融、貿易和技術日益全球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要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無法像過去那樣駕馭猛烈增長的社會生產力。這就迫使壟斷企業實行全球化的經營方針,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求技術、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各種形式的跨國公司、多國公司和國家壟斷同盟,才得以迅速發展,并在全球經濟中形成主導和支配地位。資本主義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更新、更高的發展階段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運動法則就是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從而也就是資本不斷實現自身的增殖和擴張。當國內市場被完全占領后,它必然向外擴展,尋求國外市場,把資本主義市場變為世界市場;當國內資源不能滿足資本的需求時,它必然去占領和掠奪經濟不發達國家的資源。各種形式的資本輸出、建立世界市場、掠奪資源和剝削不發達國家的人民,是當代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的基礎。這種特性是由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的,也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最深刻的原因。從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經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就是由資本驅動的一種必然歷史趨勢。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主要標志是:壟斷資本高度國際化和全球化,國際壟斷資本在整個資本主義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和支配地位;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寡頭壟斷統治和寡頭帝國的形成;壟斷資本全球性擴展和競爭格局的形成。國際壟斷資本的形式,是跨國公司或多國公司,以及各種形式的公司之間的國際聯盟。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是資本國際化,資本在國際化運動中實現不斷增殖。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作為二戰后生產力高度發達、高度社會化和資本高度國際化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發展。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實現增殖和擴張的一種新的形式和最高的階段。它同先前發展階段的不同之點就在于,國際壟斷資本在形式上和某種程度上是超越國家主權的;它是在以生產資本為主體的各種形態資本的國際化運動中,即在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主要形式的生產資本的國際化、以國際貿易為主要形式的商品資本國際化、以國際信貸為主要形式的貨幣資本國際化運動中,實現其價值增值和壟斷利潤的。這種變化的核心和趨向,就是資本的社會化和利潤的最大化。簡而言之,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是以強大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后盾,以跨國公司為主力軍,以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為主要調節機構,以追求全球超額壟斷利潤為目標,向全球滲透和擴張的資本主義。它同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相比,其社會化已經不只是局限于一個國家的社會,而是已經發展到國際社會,也就是資本國際社會化。
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對落后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戰后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摧毀了舊殖民體系,宣告了一般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結束。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里,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已轉化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發達國家再也不可能繼續使用赤裸裸的殖民統治方式來控制落后國家,但它們仍然依仗著自己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上的優勢,竭力維持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嚴重阻礙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1、以國際經濟舊制度制約落后國家的發展?,F存的國際經濟舊制度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建立起來的一套有利于自身的“游戲規則”。世界三大經濟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及其運行規則是根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成熟起來的經濟規則設計的,往往傾斜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控制權也掌握在國際壟斷資本手中,推行有利于自身的政策;盡管有一些規則可能考慮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但這是微不足道的。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遵守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制定的國際經濟規則時,必然要犧牲某些利益,付出一定的代價,接受一些不平等、不公正的條件。國際壟斷資本利用自己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各國在國際壟斷資本誘導下建立的中央銀行制度,推行新自由主義金融改革,成功地確立起全球金融霸權和推行金融自由化。這種全球金融改革的目標是削弱落后國家的金融主權、取消政府對金融的管理和監督職能,實行金融殖民。大量外資的涌入,使國際壟斷資本以極為低廉的價格甚至無償地占有落后國家的資源和財富,制約后者的發展能力。同時,國際壟斷資本又不斷進行“剪羊毛”行動,制造落后國家的金融危機。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危機連綿不斷,先是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接著是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巴西、土耳其的金融危機。這些金融危機使落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成果被大量掠奪,大量民族資產被國際資本獵獲。國際金融機構還趁落后國家資金短缺和對落后國家提供援助之際,逼迫其接受苛刻的附加條件。在現行金融體系下,落后國家難以獲得期限較長、利率較低的官方援助,只能得到期限短、利率高的私人資金,因此,導致落后國家債臺高筑。同時,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當美元取得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時,國際壟斷資本就可以通過美元貶值政策,向全世界傾銷貨幣,通過美元貶值,使發展中國家有限的外匯儲備縮水,實現全世界財富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移。世界貿易組織雖然高揚“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的原則,但其制定的國際慣例和規則中包含有許多歧視、損害落后國家利益的條款。如不合理的知識產權協定,使落后國家每年要付出大量的專利費。美國、德國、法國,通過藥品專利、集成電路設計等技術許可費每年收益就高達200億美元。發達國家一方面要求落后國家降低或取消關稅,實行貿易自由化,而另一方面他們卻不斷加強貿易保護主義,阻礙落后國家的出口。
2、不利于落后國家合理產業結構的建立。國際壟斷資本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在世界各地尋找有利的投資場所和銷售市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具有資本、技術、管理等優勢,又是落后國家的發展所必需的,落后國家也抗拒不了資本在全球的擴張。規模巨大的跨國公司利用其在世界的分支機構,在國際范圍內配置資源,把各種生產要素都納入到了國際資本運行的軌道。但是,跨國公司的投資是根據自身的需要去組織生產和經營,不僅其投資領域往往與投資接受國的發展目標相左,而且其經營活動也超出了落后國家的控制。因而,形成了產業“飛地”,不利于落后國家自身完整工業體系的建立,使其本已單一的產業結構更加單一,或使其原本脆弱的產業結構崩潰。同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雁行戰略”,以強化落后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上的依附關系,使落后國家的發展成了一種被動式的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產業與技術的下行性梯次轉移,把一些處于生命周期中后期的產品和技術。通過直接投資等方式,轉移到落后國家,抑制甚至摧毀其自主性的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系統。結果使落后國家在全球化的雁陣中永居末端,被緊緊地束縛于國際垂直分工體系的底部。
3、造成資金人才外流。資本輸出為國際壟斷資本帶來了巨額的剩余價值。國際壟斷資本在落后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憑借其資本和技術的優勢,利用當地豐富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從當地勞動力身上獲得比在國內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投資獲得高得多的剩余價值。這是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付給落后國家工人的工資大大低于本國工資水平。通過資本輸出,資本家使剩余價值生產跨國界進行,擴大了剩余價值榨取的范圍,從而導致了剩余價值量的增加。發達國家還利用工資優勢及向高技術人才傾斜的移民政策等吸引落后國家本來就十分短缺的科技人才到發達國家服務。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估算,僅在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通過人才轉移,就獲得了相當于510億美元的收入。一方面落后國家的發展急需資金與各類人才,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資金與人才流失,極大地影響了落后國家的發展。
三、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影響下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對策
1、維護經濟主權。首先要妥善處理好國有資本、私人資本與國際壟斷資本的關系。落后國家的市場經濟不發達,缺少資金、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引進國際壟斷資本是不可避免的,但國際壟斷資本進入落后國家主要是為了控制落后國家的經濟,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同時,落后國家的私人資本又薄弱,民族工業不發達,無力與國際壟斷資本抗衡;私人資本往往又具有軟弱性,易不顧民族利益屈服于國際壟斷資本。這就需要落后國家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由國家對一些重要戰略性產業以及私人資本無力投資或不愿投資的一些部門進行投資經營;根據本國的發展目標,確定國際壟斷資本投資的領域,以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正當利益。許多落后國家把國內工業劃分為幾類。一類為國家壟斷經營部門,一般包括戰略性和敏感性的部門,如軍事工業、基礎工業等,不允許私人資本包括外國資本插手。一類為投資少、當地資本已擁有相當的投資和技術、產品且又以國內市場為主的部門,主要由民族資本來經營和投資。當然,在這些部門,國家允許和鼓勵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進行技術和經營上的合作。對于那些允許外資進人的部門,許多國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戰略目標,規定外資的優惠領域和部門,引導外資的流向。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其次要通過發展先進技術來提升本國的產業,降低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依存度。先進技術是決定競爭成敗的制高點,積極爭奪這一制高點是各國立于不敗之地的途徑。在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的現實中,由于注重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促進自身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雖然能夠在短期內以較少的投入獲取較好的效果,但一般引進的則是較低層次、較低等級的技術,往往還附帶了許多不合理的轉讓條件,經濟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因此,由以模仿創新為主轉向以自主開發為主,是降低發展中國家在科學技術上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存度的重要路徑,是提高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保證經濟安全的重要方面。再次要注意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機的沖擊。在尚未建立起較強的經濟基礎和足夠有效的監控手段之前,落后國家不宜過早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國際壟斷資本對落后國家金融市場的沖擊雖然難于防止,但落后國家只要建立起健全的金融體系,強化金融監管,就可以防范和有效地控制在開放金融市場過程中發生的金融風險。
2、加強合作,維護自身利益。20世紀60、70年代,落后國家聯合斗爭,提出要打破或結束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新秩序。亞非會議、不結盟運動、石油輸出國組織等,開展得如火如荼,為維護自身權益起到了較大的作用。進入20世紀80、90年代以來,落后國家或因邊界沖突、宗教糾紛,或因局部利益,或因被拉攏腐蝕等原因,削弱了團結和聯合,使國際壟斷資本有機可乘。落后國家應重新意識到聯合斗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協商行動機制,比如各種類型的區域經濟組織等,以協調立場和政策,統一行動,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和修訂,增強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的地位。要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使這些機構更有代表性,更好地兼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如要求發達國家增加對落后國家的援助,減輕債務:消除對落后國家的貿易壁壘,增加技術轉讓等。
3、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落后國家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采用了不同的發展戰略。主要有:初級產品出口戰略、進口替代戰略、出口導向戰略、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傊?,落后國家無論實行哪種發展戰略,或者是綜合實行幾種戰略,都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在經濟戰略中,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內資與外資之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各產業部門之間、各個地區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收入分配之間的協調關系。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表明,保持宏觀經濟的適當平衡,是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保證,是保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前提。
4、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保證經濟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政治獨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但僅僅有了民族政權,也并不能完全保證經濟發展,還必須進行不斷的政治建設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這方面,主要是:要有一個維護民族利益的有力政權;要有一個廉潔、公正、有效率的政府機構;要建立健全一套法律制度。發展中國家因為政治問題而影響經濟建設的教訓很多。國際壟斷資本竭力在落后國家推銷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并不符合落后國家的國情。建立起的多黨制等一套政治制度,也易于國際壟斷資本扶植買辦資本勢力上臺,出賣國家利益,實行錯誤的經濟發展戰略。從落后國家自身來講,由于政治制度不合理健全,導致政變、動亂,以及貪污腐化、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因此,落后國家若要真正地獲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政治改革,建立健全政黨制度,公務員制度,完備的法律制度,廣泛的群眾參與制度和對政府權力機構的有效監督制度等。在政治改革進程中,涉及到權力的再分配,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阻力和抵制,但這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
責任編輯: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