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耗費大量的人、財、物資源。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是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迫切之需。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的關鍵在于加強國民經濟主體責任、實施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國民經濟綠色評價體系。通過制度和技術創新,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各領域實現“降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建設 節約型 國民經濟 新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009-02
國民經濟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物質生產部門與非物質生產部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組成的一個不斷運動的統一有機整體,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計民生的總和。如何建立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發展資源節約、技術效益型國民經濟,促進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領域的“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近30年來,我國人均主要工農產品產量明顯增加,國民收入顯著提高,居民擁有的耐用消費品數量日益增多,人民生活狀況大為改善。與此同時,我國的資源消耗也隨之顯著增長。一是能源消耗增多。據統計,1990-2005年十五年間,我國平均每天能源消費量由270.4萬噸標準煤上升到611.8萬噸標準煤,年能源消費總量由98703萬噸標準煤上升到223319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8.4%;能源缺口年均約1700萬噸標準煤。二是耕地面積減少。我國耕地面積由2001年21.5億畝下降到了2006年的18.27億畝,五年間人均耕地面積由1.68畝下降到1.39畝,人地矛盾加劇。三是資金消耗加大。國家用于社會經濟建設的投入增多,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8773.6億元人民幣,比2004年增長了26.0%;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2005年達2388.0億元人民幣,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30%,比2000年提高0.17個百分點。四是勞動力投入增加。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由1990年的2140元/人上升2005年的18364元/人,十五年間增長了758.1%。五是浪費現象普遍存在。由于經營的粗放,體制的不完善,管理的疏忽等,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諸多方面存在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造成高成本、低效率的現象。這就決定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可能長期以資源依附為模式,必須走資源節約、技術密集型發展道路,依靠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降低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生產成本、交易成本、消費成本和協調成本,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全要素貢獻率,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的核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大戰略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這一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國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中,必須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重大關系,轉變現行資源掠奪型發展模式。一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使國民經濟的發展與我國各種資源條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市場需求相適應,避免貪大求快、拔苗助長、不計成本代價、違反客觀規律的行為,減少各種浪費和損失。二要滿足市場顧客之需,在開發和提供產品或服務之前應先確定市場需求,并使所開發和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與市場需求一致,使產品或服務適銷對路,避免產品滯銷導致人、物、財、時、空等資源的錯用和浪費。三要實現經濟效益目標,在社會生產生活各方面實行精打細算,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投資收益率、勞動生產率及生產全要素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力爭以較少的代價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四要顧及社會之需,既要滿足當代人之需,又要顧及其子孫后代之需,確保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公平,避免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耗竭。五要有系統的辦法,從戰略、組織、結構等多角度,從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各領域,規劃國家或地區資源的綜合利用,力求合理、適度和科學,充分體現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建設的全面性、長期性和協調性。
三、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實行社會再生產全程節約
第一,實行社會產品生產過程的節約。社會產品生產過程節約,要求生產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實行各要素節約,不僅要減少本產品生產的中間消耗(直接消耗),而且還要減少中間消耗產品的中間消耗(間接消耗),以較少的成本取得較多的產出。
第二,實行社會產品交換過程的節約。社會產品交換過程的節約,一方面要求國家開放市場,完善多元市場體系,培育多樣營銷組織,健全市場機制,打破經營壟斷,降低交易成本,搞活產品流通,使貨暢其流、物盡其用。另一方面要求流通部門在貨源組織、產品運銷、貯存加工上節約資源,盡可能降低流通成本,多增進流通效益。
第三,實行國民收入分配過程的節約。國民收入分配過程的節約,一是在財政收支中體現節約,把土地、水、礦產等資源稅收納入財政預算收入,把改善自然環境、保護資源的投入納入財政支出。二是在信貸中體現節約,通過低息、貼息貸款支持各部門資源保護與環境改善行為。三是在財產收支上體現節約,對企業或個人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和節約資源所獲得或所付出的財產,包括實物資產與金融資產,應給予激勵或補償。四是轉移收支中體現節約,接受人們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捐款、獻款和饋贈,承擔節約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社會義務支出。
第四,實行國民收入消費過程的節約。國民收入消費過程的節約,就是在滿足勞動生產力提高而引起的對生產資料追加的需要、滿足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引起的對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源的需要、保證社會經濟健康持續增長之下,合理確定國民收入這一總額中積累與消費的最低限,節約生產使用、消費使用、積累使用和凈出口使用。
四、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的關鍵是強化主體責任
第一,強化企業節約責任。其責任在于加強企業經營微觀管理,培養員工的節約和效率意識,依靠制度和技術創新,改進生產工藝,控制經營成本,提高生產專業化程度和規模效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合理安排生產要素,發展“綠色”、“清潔”、“安全”、“環保”、“節能”、“節地”、“節水”、“可循環”等生產,將環保技術、清潔生產、節能工藝等轉化為生產力,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節能減耗,充分利用生產要素,實現企業的“降本增效”。
第二,強化公民節約責任。公民是資源的提供者,也是資源的消費者。力求做到:一是節約資源,避免出現鋪張浪費的現象。二是垃圾減量,使用綠色產品,盡量減少垃圾的排放。三是主動回收,將日常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和集中安全處置。四是反復利用,延長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年限,盡量做到反復使用和多次使用。
第三,強化政府節約責任。對內,要簡政精員,嚴格自律,依法治官、治政,嚴打貪污腐敗、以權尋租,確保行政有序、公正、清廉、低本、高效。對外,要加強公共服務和國民經濟宏觀調控,運用財政、金融、價格、外經等經濟杠桿,有效地調節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系,調節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流量和流向等。
五、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的重點是實施節約發展戰略
第一,制定和實施節約型農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節水、節地型農業,因地制宜搞好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發展以水田為基礎的水旱作物輪作和立體間作、套種農業,發展丘陵山地“農—林”或“農—林—牧—漁”等復合生態農業,發展“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以沼氣為主的農村能源建設,發展物質多次循環利用循環農業,發展農村合作經濟,通過工程、農藝、管理等綜合措施,充分合理利用農業各種資源,使農業有限資源總體利用率最高、效益最大。
第二,制定和實施節約型工業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加強對造紙及紙制品、食品制造、農副產品加工、日用化工、家用電器、塑料制品、家具制造、機械、化學、冶金、有色金屬、電力、石油、建材、印刷等傳統工業改造,促進節能減排,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大力發展清潔生產、綠色產品生產,發展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環、零排放的生態工業,促進消耗型傳統工業向生態型現代工業轉變。
第三,制定和實施節約型服務業發展戰略。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廢水和廢棄物處理、大氣污染控制、環境分析監測、環境研究開發、環境培訓教育、會計核算審計事務、市場調研與預測、市場營銷咨詢、產業產品發展規劃、產品維護維修、工商企業管理等服務事業。
六、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的保障是制定落實節約機制
第一,推行資源計劃法。即從本國或本地區“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出發制訂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計劃,這就要求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要探明本國或本地區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與分布,正確處理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對可再生資源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不可再生資源做到物盡其用。
第二,試行綠色GDP。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通過從現行GDP中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后的國內生產總值,衡量我國經濟產出總量中的自然和社會成本,增長代價和增長方式,效益、效率、質量和實際國民財富,分配和社會保障,以促進資源的節約利用。
第三,實行環境補償機制。為了維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給社會帶來的公共利益,要求環境資源利用者從其所得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對所利用環境和資源進行維護、重建和改善,以恢復與保持環境資源的良好生態。通過“誰利用、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治理、誰補償”的辦法,促使企業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對資源加以科學利用。
第四,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能夠反映資源持續利用、環境保護、能源安全社會性目標、便于操作的生產經營評價制度、項目審批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實現資源有序、高效利用和環境污染的有效控制,杜絕高消耗、高污染、破壞環境、危害公眾健康的產業產品進入市場,提升國民經濟運行質量。
第五,落實資源市場機制。完善資源價格體系,使資源價格充分體現資源的供求關系和價值,確保資源所有者的資源收益。打破資源壟斷和特權經營,提高資源市場的開放度、透明度和自由度,保障公平競爭,形成有利于產業結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有利于節約型技術開發應用的市場環境,促進資源合理流動,使各類資源能夠按照供求規律和公開價格競爭實現優化配置。
第六,加強以法治理。制定《物質回收法》、《循環經濟促進法》,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開發利用意見》等法律制度,使國民經濟運行節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促進資源、能源的合理利用。
七、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的手段是依靠科技進步
第一,加大工業部門的技術研發和推廣。加強緊缺戰略礦產資源高效分離提取與清潔綜合利用及材料開發研究,促進數控、網絡等先進技術在制造業中的逐步應用,提高節約技術、干法生產技術在建材業的普及率,擴大生物發酵技術、酶法轉化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制藥行業的推廣,在鋼鐵行業廣泛采用高爐長壽技術、焦爐煤氣脫硫氰技術,以及應用燒結余熱回收、高爐熱風爐余熱回收利用、轉爐煤氣干式回收等節能技術,通過技術改革創新,提升傳統工業技術水平,實現工業企業節能降耗。
第二,加大農業部門的技術研發與推廣。發揚我國農業精耕細作優良傳統,實施良種良法,推廣水旱作物輪作和立體間種、套種,“農-林-牧-漁”復合生態農業,秸稈氨化再利用等物質多次循環利用生態農業,以及以沼氣為紐帶的“養殖 -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加強農業氣象預警預報、農業信息情報網絡建設,加快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加大服務業技術的革新改造。加強寬帶無線通信、可控可管的IP網、復雜系統軟件工程等信息技術研究;建立商品市場信息網絡和監測體系,推進計算機管理、管理信息系統、條形碼技術、電子數據交換系統、互聯網技術在商業服務業中的應用;加強鐵路擴能改造和信號自動閉塞改造和牽引供電系統建設,開展清潔生產和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促進營運系統現代化;加強水運航道治理和助導航、通信、航運樞紐等工程建設,發展大型多式聯運、網絡化運輸、大型城市配送服務;加強電信業務的互聯互通業務,推進服務領域規范化、程序化;開發多媒體技術,開展現代遠程教育,促進教育文化資源的優化利用。
八、建設節約型國民經濟新體系的方式是創新資源利用
第一,規模利用。即以大規模專業化生替代小規模零散性生產。小規模分散性零星生產雖然靈活易變,但由于對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資源占用分散,不易發揮資源綜合效益。而個體農民、中小企業通過走合作、合伙、聯合的道路,整合各種資源,可以實現土地、資金、勞力、技術等資源集約利用,使經營從小變大、從弱變強,規模效益更好。
第二,集約利用。即以集約經營替代粗放經營。“粗放經營”是把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分散地投入到較多的生產經營項目上,實行廣種薄收,其顯著特點是科技、管理水平低,單位成本效益低,資源浪費比較嚴重。而“集約經營”是把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集中投入到某一或幾個生產項目上,以提高單位成本效益的經營方式。在人多地少、地價地租上漲、資金有限、能源危機等情況下,集約經營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
第三,循環利用。即以多次循環利用替代一次性消耗利用。通過采用資源化的方式處理經濟流動中產生的“廢物”,比如,開發太陽輻射能、風力、水力,發展“立體農業”,進行生活或工業垃圾的回收處理等,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第四,有序利用。即以有序規范化管理替代無序混亂管理。管理的無序會帶來時間、金錢、勞動力以及其他資源的錯用和浪費,導致企業低效益。企業通過實施現代科學管理,從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多層面入手,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的有序性和規范性,實現人、財、物資源組合的最優化。
第五,技術利用。即以技術密集型增長替代資源消耗增長。資源消耗型增長有它的極限,能源危機、地力衰退、資源枯竭會減緩經濟的增長。通過發明創造、技術革新、工藝改良等,延伸人類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
第六,節儉利用。即以勤儉節約消費替代鋪張浪費消費,使廣大民眾正確認識資源的價值,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倡導合理消費、適度消費,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使各種消費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第七,信息利用。即以信息資源替代物質資源。通過建設發達的信息網絡系統,使公眾能夠借助或根據各路及時、準確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正確的行為,避免因信息不對稱、不及時、不準確所導致的土地、勞力、資金、技術等資源的錯用和浪費。通過搞好征信工作、市場預測,建立信用制度、自然預警制度,避免或減少因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市場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產易風險和交易成本,減少資源損失。
[本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軟科學技術項目《廣西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思路與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 合同編號:桂科軟06138010]
參考文獻:
1.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編著.循環經濟——國際趨勢與中國實踐.人民出版社,2005
2.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科技促進中心、科技日報社聯合編著.21世紀經濟與環境發展大趨勢——綠色新概念.中國科技出版社,2004
3.錢伯海.國民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4)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