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社會的內涵與憲政制度的實質具有內在契合性。我國應從制度變遷的規律著眼,找準憲政制度建設與完善的方式和路徑,早日催生成熟的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憲政體制。
關鍵詞:和諧社會 憲政制度 制度變遷 政府主導 自然演進
中圖分類號:D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028-02
和諧社會不是不存在社會矛盾的社會,而是能最大程度化解矛盾、融合沖突的社會。如何使各種復雜的利益沖突、社會矛盾在不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在體制內消解,是任何社會都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和諧社會建設的宏偉目標對此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憲政制度建設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嘗試以制度變遷規律為視角對此做出初步探討。
一、和諧社會與憲政精神具有內在契合性
和諧原本是指事物之間搭配合理與勻稱的關系。社會和諧則是指一定時期各種社會因素之間的協調狀態。法律定義上的和諧是指構成社會的所有主體在法律框架下為了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所構建的一種平等、互惠、共生的穩定關系以及在關系變動時的相安無事。就是說法律上的和諧是在承認主體之間差異的基礎上,借助理性和制度,通過權利的實現而構建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是主體之間在權利面前的不同而和。
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是一個由各種利益關系組成的復合群象,并始終呈現出一種多元利益沖突并不斷整合的復雜情境。社會利益結構的穩定與否是決定社會和諧程度的重要因素;評價一個社會和諧程度的基本指標不在于該社會中發生利益沖突的頻度和強度,而在于其對現實沖突的排解能力及其效果。與前憲政時代的利益沖突和糾紛解決機制不同,作為近現代政治法律文明最高創造物的憲政,不是靠回避“矛盾”或壓制“沖突”來謀求多元利益通向一致,而是通過建立公平的利益衡量機制以增加社會的包容性,進而為實現社會的實質性和諧提供可靠的體制性資源與保障。
和諧社會的思想內蘊和憲政建設的精神旨趣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作為一種利益談判與妥協機制,憲政使得任何利益主體或權力主體都不可能壟斷利益資源、操縱決策過程,從而為實現社會的實質性和諧提供了根本的制度性支撐。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為我國的憲政建設提供了準確的歷史根據并將對我國憲政制度的發展及其定位產生重大影響,而憲政制度的變革與創新則為和諧社會提供著最根本的制度平臺。
作為一種制度,憲政通過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努力促成一種抑制利益獨占的、具有一定均衡性的社會利益結構。同時,憲政促成公益、私益的平衡,既防止了私益的過度張揚,也遏制了因公益過度擴張而排斥或擠壓私益。而憲政的實現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多元化公共選擇過程的體現和保障。憲政的這種縱橫交織的權力配置格局及其運作實踐,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多個權力中心和多層次、多方位的利益表達與選擇機制,從而使各利益主體之間、公益和私益之間、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能夠就各種利益的內容及其實現進行不斷磋商與談判,也使得任何利益主體或權利主體都不可能壟斷利益資源、操縱決策過程,從而為社會的和諧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憲政制度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
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或者更正式地,是定義人類交往的人為的約束。”①約束是組織存在的基礎,無論是自覺性約束還是強制性約束都是組織正常運行的保證。約束是一種控制,也是一種關系。對于組織來說,約束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使組織具有了現代性。國家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性約束,國家也是一種制度。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對此有精辟的論述。憲政體制作為現代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度的范疇之一。當然,體現為內在約束的道德、風俗等社會規范是制度的另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憲政制度之所以是現代民主社會的核心構成因素,是因為它是人類社會經長期發展自我選擇的一套實踐性、體制性產物,是人類社會維持其長期穩定、持續發展的保證。建設適合中國文化和土壤的憲政機制不能簡單地靠模仿,制度是仿效不來的,但憲政的精神要義是中國民主制度創新題中應有之意,也是保持目前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的必然要求。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為我國憲政制度建設提供了一個難得機遇和宏大平臺,也使憲政制度建設與完善更顯重要與迫切。
三、我國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憲政建設
1.政府主導與自然演進兩條路徑協調并重是我國憲政建設的必由之路。一個向前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制度不斷供給的社會,也是一個制度不斷篩選的社會。但從具體路徑看,可分為不同的模式。根據制度經濟學對制度變遷的理論探索,大抵有兩種認識:以諾斯為代表的工具理性主義和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演進理性主義模式。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是以其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為基礎。在諾斯看來,制度的發明與創新,是來自統治者或政治家們的理性計算和心智建構。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認為制度變遷就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制度創新。哈耶克則對制度變遷的規律有與此截然不同的論述:“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確目的的制度的形成,是極其復雜但又條理井然的。然而,這既不是什么設計的結果,也不是發明的結果,而是產生于諸多未明確意識到其所作所為會有此結果的人的各自行動。”②在哈耶克看來,這種在人們的社會交往過程中經由“試錯過程”和“贏者生存”的實踐以及“積累性發展”的方式而逐漸形成的社會制度就是“自發秩序”。他認為人們可以憑借理性成功構建出比經由社會逐漸演化出來的規則更具效力的制度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哈耶克看來,人類的最高理性也就是人們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理性的有限性。③
雖然“諾斯們”和“哈耶克們”對制度變遷的規律有不同認識,但它提醒人們從不同角度認識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的理論研究源于制度經濟學領域,但它對憲政制度的建構具有“事不同理同”的指導意義,更況且基本經濟制度也是憲政研究必須予以關注的領域。在諾斯看來,制度的發明與創新,不是像斯密和哈耶克所理解的那樣來自市場過程中的自發秩序的生成,而是來自統治者或政治家們的理性計算和心智建構。因此,這種模式又稱為政府主導型模式。在多數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先天的內在因素,憲政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國家或政府在有明確目標的指引下推動的,國家或政府在其中起著一種特別突出的、關鍵的和能動的主導作用,扮演著憲政建設“領導者”的角色。演進理性主義又稱為進化論的理性主義或者自然演進型模式,④在這種模式下,憲政建設的基本特點,一是對所謂憲政建設無預定的目標,對憲政制度具體構成也沒有經過事先設計;二是在動力上國家或政府處于消極地位,憲政的發展是由經濟的進步和社會力量推動的。即“制度的源起并不在于構設或設計,而在于成功且存續下來的實踐”。⑤近年來我國學者多傾向于自然演進型模式。
筆者認為,作為制度的生成模式,自然演進型和政府主導型不可分隔。所謂“模式”本身就是學者在書齋中創造出來的名詞,即便是同一國家或地區,現實中也不存在絕對的單一模式。由于社會發展進程的復雜性,在某個時期,特別是社會變革或急劇動蕩時期,政府推進的力度和效果可能較為明顯,而另一段時期,特別是社會穩定時期,自然演進對制度的形成作用更為顯見。事實上,特定時期的特定的人和事,有時可能是一個偶然因素卻導致一個意想不到的制度的出現。如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就與美國憲政史上的馬伯利訴麥迪遜一案有某種必然聯系。就中國而言,在制度生成上,“政府推進”和“自然演進”的論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了,法家提出的“事斷于法”、“緣法而治”、“以法為本”等思想與道家提出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無為”等思想的對立從某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人的理性在重構社會中的作用大小之爭。
在我國,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從某種程度上講恰恰是自發社會經濟秩序的型構機制及其邏輯力量的一個實證。例如,中國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度并不是刻意設計出來的“經濟秩序”,亦不是“制度創新”的結果,而是一種自生自發的型構與擴展的社會經濟制度。近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功與政府對經濟、社會等事務不斷“放權”必不可分。⑥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黨國英認為,如果不重視社會基礎結構的緩慢、扎實的變化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意義,而看重“臨門一腳”的戲劇性效果很不好。社會變遷中若集中上演緊張的戲劇性節目,并不意味著和諧社會的建成,充其量有利于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速度。若把集中上演的戲劇性節目分解到更長的歷史時期,可能有利于減少改革摩擦,更穩健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⑦因此,新的歷史時期,在憲政制度改革與完善過程中,政府推進與自然演進協調并重應是我國憲政建設的必由之路。
2.公民社會建設是憲政建設的前提和起點。之所以提出以公民社會的建構為憲政建設的起點,主要是基于:(1)公民社會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憲政的許多觀念、習慣乃至制度等因素都可以在其中沉淀、積累、定型。以公民社會為基礎形成的多元文化環境是憲政實現的一般條件之一。⑧美國學者阿蘭·S·羅森鮑姆認為,“西方民主社會的近代憲政主義通常都包含一種關于市民社會的思想”,⑨公民社會為憲政提供觀念培育、公民技能訓練的場所。同時,那些由設計而建構出的(政府推進所產生的)各項制度可經由公民社會進行檢驗、調適,那些有效的制度將被保留,而被證明無效的制度逐漸被淘汰。憲政最終就在這種不斷的檢驗,調適中實現。(2)公民社會是憲政的基礎,沒有公民社會就沒有憲政。⑩憲政本身是公民社會與國家分化的結果,憲政主義產生于國家與社會的界分的歷史過程中。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概念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產生,公民概念的形成過程就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過程”。“公民”意味著自由、平等和獨立,“公民身份意味著公民權利”,B11公民社會蘊涵了公民與國家(或公民權利與公共權力)關系的普遍意義,即以國家與公民的兩極對立為基礎,構建了公共權力來源于公民權利并歸屬于公民的理論前提。對于公民個人而言,公民社會是公民權利、自由的保護屏障。對于國家而言,公民社會構成對國家權力的重要制衡力量。因此,公民社會成為聯結公民與政治國家兩極之間的中介,同時也是公民與政治國家之間的平衡器。
3.公平參與機制的建設是新形勢下憲政建設的落腳點。民主本身就是一種參與機制。和諧社會決不是不存在利益差異和矛盾的社會,相反,它是一個有能力化解利益沖突,并由此實現利益關系趨于均衡的社會。在矛盾中求協調、在對立中求統一、在差異中求共存,是現代和諧社會的基本利益價值法則,也是憲政的重要功能和目標。因此,從制度上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談判與妥協機制,實現全體公民在利益尋求、利益取舍過程中的平等、有效的參與,是構建持久、有序和諧的必然選擇。
公平參與無論是作為一種政治運作過程,還是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安排都是憲政的必然要求和基礎,反過來,憲政聚合利益需求、整合利益沖突的功能只有通過民主參與方能得以實現。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都會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來關注和評價每一項制度創新與變革,并會積極尋求各種途徑與機會參與到這一進程中來以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制度的形成應當是各個利益主體反復交涉、相互博弈的公共選擇過程,以激進方式強制推進的制度變革,極易造成體制的搖擺不定和社會的劇烈動蕩,從而損害社會的和諧與新制度的功效。民主和公正的參與制度為沖突的社會利益主體提供了一個平等、自由、安全的對話平臺和空間,為各種利益的自由表達、相互協商、討價還價等博弈奠定了制度基礎和保障。這種博弈和制衡不但在客觀上形成了利益均衡的重要機制,而且為社會和諧與體制維持提供了重要條件。
作為一種利益談判與妥協機制,憲政使得任何利益主體或權力主體都不可能壟斷利益資源,操縱決策過程,從而為實現社會的實質性和諧提供根本的制度性支撐。公平參與無論是作為一種政治運作過程,還是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廣泛存在于當代憲政生活中。代議制民主是近代國家最普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實踐,但是在社會現實復雜多變,利益關系日趨多元的情況下,要想達到和諧社會的目標,還需設置更多的、更為直接的公民參與制度來反映各種利益主體的意愿和要求。
我國公平參與機制的建設與完善任重道遠,在參與的途徑與形式、參與的范圍與深度、參與者的權力與地位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完善人大制度及選舉制度,實行競選;改革政府決策機制等等改革都是拓展參與機制的必然要求。目前廣泛存在的“通報情況”式的參與形式基本上處于參與制度的低級形式,還屬于走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之范疇。同時,如何在健全現有公平參與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參與渠道、規范參與方式,并逐步實現參與的法治化、規范化,使參與者真正對最終結果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將是致力于中國憲政制度研究的學者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四、結語
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沒有辦法“坐等”憲政制度的自然演進,這就注定了憲政在我國不可能純粹是一種自生自發的秩序,其成熟既需要社會自身孕育適宜的水土條件,也需要理性建構和有效推進。我國未來憲政建設既是建構的,政府推進的力量不可或缺;又是進化的,公民社會和公民文化的培育、公平參與制度的形成無可替代,只有形成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催生成熟的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憲政體制。
注釋:
①②⑥轉引自 王覃剛.中國政府主導型制度變遷的邏輯及障礙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3)
③⑤[英]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④周葉中主編.憲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⑦黨國英.一省一市豈能獨自建成和諧社會.南方周末,2007.12.13
⑧楊海坤.中國走向憲政之路:兼論“三個代表”理論和我國憲法發展.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1)
⑨[美]阿蘭·S·羅森鮑姆.鄭弋,劉茂林譯.憲政的哲學之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⑩B11范亞峰.百年中國憲政經驗論.中國公法網,2002.7.16
(作者單位:河南司法警官學院 河南鄭州 450011 )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