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并逐步開展國際化戰略的背景下,了解FDI及跨國公司理論,并且能夠區分影響FDI流動及跨國公司活動的各種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FDI及跨國公司行為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理論發展的先后順序為基礎,依次回顧該領域重要的理論文獻。首先,文章概述20世紀80年代以前FDI及跨國公司理論的早期發展,接著討論引入新貿易理論后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最后介紹目前理論發展的兩條重要方向:考察跨國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與引入公司差異性,在此基礎上對理論作簡單評價。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 跨國公司貿易理論 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034-02
一、引言
傳統上,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將研究重點放在產品貿易上。二次世界大戰之后,FDI及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使其成為經濟學家們關注的焦點。特別地,由于跨國公司日益成為全球貿易的操作者,因此,對FDI流動及跨國公司行為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經濟學家對FDI及跨國公司的研究,按照分析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個大的分支:資本國際流動的宏觀視角和公司生產決策的微觀視角。前者屬于國際金融的研究領域,后者屬于國際貿易的研究領域。在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并逐步開展國際化戰略的背景下,了解FDI及跨國公司理論,并且能夠區分影響FDI流動及跨國公司活動的各種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早期發展與OLI框架
在FDI及跨國公司的研究領域中,Hymer(1976)提出的“壟斷優勢理論”可以看作是力圖解釋FDI及跨國公司行為的最早嘗試。該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由于一個公司在海外市場操作將要付出比當地公司更多的額外成本,如通訊及運輸成本、在海外配置人員的成本和語言和文化障礙等。因此,跨國公司相對于當地企業應該在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否則進入當地市場就是無利可圖的,而跨國公司的這種優勢主要表現在市場力量或者說是壟斷力量上,利用這種力量它可以在當地市場上獲得較高的壟斷租金以彌補其成本。Buckley和Casson(1976)從市場不完全性出發解釋FDI及跨國公司,提出“內部化理論”。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市場不完全性使市場交易會產生交易成本,成立企業將這類交易置于企業之內可以避免交易成本的發生,但又會增加相應的監管成本,交易成本與監管成本之間的權衡將決定企業的邊界。內部化理論強調當這種權衡使企業的邊界跨越國界的時候,跨國公司就伴隨著FDI產生了。
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Dunning(1977)提出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來解釋FDI及跨國公司。根據該理論,公司是否進行FDI并成為跨國公司取決于三個條件: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這就構成了“OLI框架”。公司的所有權優勢可以是其他公司所沒有或者無法獲得的產品或生產過程,如專利、藍圖和商業秘密。也可以是一些無形資產,如商標和關于產品質量的聲譽。不管形式如何,所有權優勢使跨國公司能夠獲得一定的市場力量或者成本優勢以克服海外經營所產生的額外成本。這實際上壟斷優勢理論的觀點是一致的。公司的內部化優勢指企業本身所擁有的將其所有權優勢內部化的能力。由于外部市場的不完全,代表所有權優勢的公司資產如果在跨國公司內部進行轉移可以減少風險,提高利潤。這一點包含了內部化理論的成果。除了跨國公司自身的特點外,東道國市場也必須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從而使跨國公司在當地生產比在母國生產更有利。這些優勢包括勞動力、原材料、貿易壁壘、市場規模、運輸成本以及政府相關政策和法規等。這些因素與貿易理論的研究相類似。
這個時期的理論主要從產業組織理論的角度來解釋FDI和跨國公司,但這些理論大都以描述性為主而缺乏嚴密的證明。OLI框架雖然對FDI及跨國公司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釋,但充其量不過是對FDI和跨國公司的特征進行了歸納總結,并沒有進一步分析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公司的跨國經營決策,也沒有考慮企業進行國際化其他途徑對FDI和跨國公司活動的影響。
三、基于新貿易理論的一般均衡方法
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經濟學家將產業組織方法引進國際貿易研究,形成了新貿易理論。該理論在一般均衡的貿易模型中加入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這兩個重要的假設,在同一個模型中很好地解釋了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的發生。但在該理論中一個企業通常只在一個國家生產一種產品,因此,不存在跨國公司和FDI。針對這一狀況一些貿易理論家力圖將跨國公司加入到新貿易理論的一般均衡框架中去,從而產生了一系列文獻。按研究中企業成為跨國公司的動機可以將文獻分為兩大類:垂直型跨國公司模型——進行全球化生產以獲得更低的生產成本;水平型跨國公司模型——進入全球市場獲得更多的利潤。
Helpman(1984)在標準的H-O框架下(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兩種生產要素)展開分析,提出了垂直型跨國公司模型。其假設:(1)產品生產不僅需要生產要素,同時也需要“總部服務”。這些服務能夠被在不同國家的工廠使用,被采用總部服務就變為該公司的公司特定資產,這些資產包括營銷、管理和對特定產品的RD等。(2) 生產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而且產品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點。為了獲得更低的生產成本,企業就存在成為跨國公司的動機,即將總部服務設在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而將產品生產設在勞動相對充裕的國家。這一結果稱為對跨國公司的“要素比例假說”。該模型與OLI相比更進了一步,但其結論現實相悖——大量的FDI和跨國公司活動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該理論在分析中假設不存在貿易和運輸成本,而水平型跨國公司模型就是從這一點出發進行分析的。
水平型跨國公司的標準模型最早由Markusen(1984)提出,跨國公司在他的模型中被定義為水平型的,即企業在不同的市場上通過當地生產供應當地市場。Markusen強調公司水平規模經濟是FDI和跨國公司出現的決定因素。因為總部服務可以同時被多個工廠利用,所以擁有兩個工廠的一個公司的固定成本要低于分別擁有單個工廠的兩個公司的固定成本總和,由此產生了公司水平規模經濟。模型認為公司水平規模經濟有利于一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同時高昂的貿易和運輸成本也將促進FDI與跨國公司活動,因為當地生產可以節約運輸成本。Brainard(1997)進一步發展完善了水平型跨國公司模型,研究公司如何權衡出口與FDI這兩種進入國際市場的途徑。她在Markusen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工廠水平規模經濟,即由于工廠產量的增加所帶來的生產成本的下降,而這正是新貿易理論中所強調的。根據其結論,跨國公司將在下面的情況出現:公司水平規模經濟與貿易和運輸成本相對于工廠水平規模經濟較重要;國家間的經濟規模相近,且要素稟賦相似。工廠水平規模經濟的存在不利于跨國公司,這是因為為了獲得工廠水平規模經濟公司必須使其生產活動集中于一地。同樣地,當國家間的經濟規模和要素稟賦差異較大時,將生產放在擁有較大的市場或密集使用的要素較充裕的國家對企業來說更有利。由于上述理論強調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對FDI及跨國公司的影響,其結論被稱為“接近集中假說”。
水平型跨國公司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發達國家之間的FDI及跨國公司活動,但卻將垂直型跨國公司排除在模型之外。由于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垂直型FDI又重新活躍起來,出于將兩種類型的跨國公司放入一個統一的框架內進行分析的目的,Markusen(2002)提出了“知識資產模型”。模型包含三類公司:國內公司——總部和工廠都設在同一國家;水平型跨國公司——總部設在母國,并且在母國和東道國都設有工廠;垂直型跨國公司——將總部和工廠分別設在不同的國家。知識資產是對早期模型中總部服務的進一步解釋,其具有分割性、熟練勞動密集性和聯合性三個特點。其中,分割性是指知識資產的生產可以和產品生產在空間上分離;熟練勞動密集性是指知識資產相對于產品生產來說是熟練勞動密集型的;聯合性是指知識資產對于一個公司旗下的多個工廠來說具有“非排他性”,就知識資產的使用來說增加一個工廠的使用不會帶來太多的成本,這是產生公司水平規模經濟的根源。顯然,分割性和熟練勞動密集性與垂直型跨國公司相聯系,使公司根據要素價格與市場規模來選擇其總部和工廠的地點。而聯合性則會導致水平型跨國公司的產生。模型進一步分析國別、地區特征如何影響FDI與跨國公司,這些特征包括經濟規模、相對經濟規模、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貿易及投資成本等。其結論與之前研究的結果相似:水平型跨國公司發生在相似的國家之間,而垂直型跨國公司則發生在差異較大的國家之間。為了使結果更好地與實際數據相比較,模型進一步分析這些特征對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產量的影響,發現該指標有兩種情況較高:國家間市場規模相似;熟練勞動充裕的小國。前者是由于水平型跨國公司,而后者是由于垂直型跨國公司。
四、當前的發展:公司差異性與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
跨國公司理論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發展主要基于OLI框架中的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而作為當前FDI及跨國公司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則是由內部化優勢展開的。由于近年來國際外包十分活躍,使經濟學家從內部化的角度研究公司在一體化或外包上的選擇。McLaren(2000)、Grossman和Helpman(2002)從最終產品生產商與中間產品生產商的匹配(Matching)問題出發,研究公司對一體化策略和外包策略的選擇。最終產品生產商與中間產品生產商在交易時是否匹配對雙方來說都存在風險,而當市場規模較大存在較多的潛在買方和賣方時,買賣雙方匹配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一個“大市場”中的公司更有可能選擇外包策略,這就是“厚市場效應”。上述理論實際上都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進行論述的,模型間的差別在于對交易成本產生原因的不同論述。
與使用交易成本方法的模型相對,Antras(2003)使用利用產權方法研究跨國公司的組織結構。他假定產品生產需要總部服務和中間投入品,總部服務相對于中間投入品是資本密集的,中間投入品可以由專業供應商提供(外包),也可以在企業內部生產(一體化)。由于合同是不完全的,雙方實際是在產品銷售后通過談判來分配“事后利潤”,權利或控制的配置將會影響企業的效率。當產品生產需要的總部服務比重較高時,一體化策略使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反之,則外包更有利。Antras(2005)將模型動態化,假定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生產中總部服務的重要性不斷下降,結果發現公司的組織結構將發生類似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產品生產初期在國內的公司內部生產,接著在國內使用外包生產,然后在國外的子公司內部生產,最后在國外進行外包生產。
當前FDI及跨國公司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考慮具有不同生產率的公司是如何選擇國際化戰略的。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在Brainard(1997)的水平型跨國公司模型基礎上加入公司生產率差異的假設,模型中公司的生產率差異表現為生產的邊際成本差異。由于FDI與出口和國內經營相比需要承擔更高的固定投入,因此,只要生產率相對較高的公司才會參與。而FDI的固定投入比出口更高,所以只有生產率更高的企業才會進行。Antras和Helpman(2004)將公司生產率差異的假設運用于Antras(2003)的不完全合同模型,研究公司的國際生產組織結構。研究發現公司生產率差異決定是否從事海外操作,而企業的生產組織結構,仍然由最終產品生產商與中間投入品供應商在產品生產中的相對重要性決定。他們進一步發現:總部服務的重要性上升將減少公司的國際化操作;企業生產率分布較廣的行業,企業國際化程度較高;南方國家競爭能力的提高將提升北方國家所有行業的國際化程度。
五、評述
FDI及跨國公司理論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它使我們對現實中在全球市場上的FDI流動及跨國公司活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這些理論大都是由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所提出的,他們的理論分析主要以發達國家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因此,往往是在企業具有潛在的國際化能力的基礎上探討企業跨國行為背后的經濟原因。而對企業是如何由一個國內企業逐步轉變為跨國企業這一動態過程卻鮮有涉及,而這一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些國家的企業大多處于這一轉變過程中,理解影響這一動態過程的因素,對于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
目前我國對FDI及跨國公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資流入上。對中國企業國際化問題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大一部分文獻集中在對現象的描述上。就目前的研究現狀而言我們應該加強理論研究,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經濟學假設,建立嚴密的模型來分析中國的現實問題,力求分析和預測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趨勢,并為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Antras,P (2003),“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118,November:pp 1375-1418
2.Antras,P (2005),“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roduct Cycl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95,NO.4:pp 1054-1073
3.Antras,P.,and E. Helpman (2004),“Global Sourc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112,NO.3:pp 552-580
4.Brainard,S.L(1997),“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Between Multinational Sales and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7,NO.4:pp 520-544
5.Buckley,P.J.,and M. Casson(1976),“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Macmillan
6.Dunning,J. H(1977),“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 Ohlin,B., P. O. Hesselborn,and P. M. Wijkman,eds,“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London:Macmillan
7.Grossman,G. M.,and E. Helpman (2002),“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117,February:pp 85-120
8.Helpman,E(1984),“A Simple Theory of Trad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92,NO.3:pp 451-471
9.Helpman,E.,M. J. Melitz,and S. R.Yeaple (2004),“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94,NO.1:pp 300-316
10.Hymer,S.H(1976),“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IT Press
11.Markusen,J.E(1984),“Multinationals, Multi-Plant Economics,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 16,May:pp 205-226
12.Markusen,J.E(2002),“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 MIT Press
13.McLaren,J(2000),“‘Globalization’and Vertical Struc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90,NO.5:pp 1239-1254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上海 200434)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