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比較發現我國學者在編制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并分析其變動趨勢時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海關統計上的數據缺陷,無法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從而影響了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的編制。
關鍵詞:貿易條件 價格貿易條件指數 編制 困境 數據缺陷
中圖分類號:F740.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049-02
一、 問題的提出
貿易條件是衡量一國一定時期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國獲得貿易利益的重要指標。貿易條件的優劣直接涉及到各國切身的貿易利益,如何獲得有利的貿易條件,更多地分享對外貿易帶來的利益,是各國政府和學術界都非常重視的問題。
實際中常用的貿易條件有四種不同形式: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單要素貿易條件、雙要素貿易條件,分別從不同角度表示一國貿易利益的變化情況。價格貿易條件是其他三種貿易條件的基礎,因此價格貿易條件的編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價格貿易條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簡稱NBTT),又稱純貿易條件,是一國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反映的是單位出口商品的進口能力。
公式表示為:
式(1)中,Px和Pm分別為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NBTT的值上升,表示出口價格指數上升或進口價格指數下降,即出口單位價值商品可換回的單位價值進口商品數量增加,價格貿易條件改善,貿易利益增加。反之,則相反。
其中,Pxt和Pmt分別表示第t年的出口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指數;pi0和pj0分別表示基期第i種商品的平均出口價格和第j種商品的平均進口價格,pit和pjt分別表示第t年第i種商品的平均出口價格和第j種商品的平均進口價格,平均價格=金額/數量;qit和qjt分別表示第t年第i種商品的出口數量和第j種商品的進口數量。
通過中國統計年鑒或海關統計中的進出口商品數量和金額可以計算出我國進出口商品的平均價格,再根據帕氏公式可計算出我國的進出口價格指數,進而可計算出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
當前,在我國學者對我國貿易條件的研究成果中,通過比較,發現每個學者編制出的我國各個年份的貿易條件指數各不相同,有的甚至連變化趨勢也相距甚遠。本文將對這種情況進行分析。
二、 文獻回顧及指數比較
我國海關總署于2003年正式啟用新方案編制對外貿易指數,2005年起才正式編制出版《中國對外貿易指數》。我國在2005年之前的貿易條件指數,國內有不少學者進行研究。
商務部國際市場研究室2001年接受聯合國的研究課題,比較系統地研究并編制了1993~2000年中國的貿易條件,認為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
武海峰和牛勇平(2004)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海關統計》的相關數據,選取30種代表性商品計算得到我國1985—2002年間的貿易條件結果,發現出口價格指數的趨勢是下降的,進口價格指數經歷了先升后降的過程,而貿易條件指數是不斷下降的。以1991年為基年,貿易條件從1985年的238.90下降到了2002年的62.57。
林麗、張素芳(2005)測算了我國1994—2002年的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發現價格貿易條件明顯惡化。
劉崇獻、張自如(2006)通過整理得出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從1980年到2004年有較大幅度的波動,從1982年到1986年出現大幅度惡化;從1986年到1994年又出現大幅度的改善;但從1997年到現在,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又出現了持續惡化的局面。
黃滿盈(2006)認為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變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81-1985年,價格貿易條件指數明顯上升,由1981年的157.3上升至1985年的173.4,上升了10.2%;第二階段:1986-2004年,這一階段的價格貿易條件線明顯向右下方傾斜,雖然在1987、1991和1993年間有所反彈,但自1994年以來,明顯下滑,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由1994年的119.5下降至2004年的98.3,下降了17.7%。
楊海余、吳金鐸(2006)認為從1980年到2005年,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在波動中變化,從1982年到1986年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大幅度惡化,從1986年到1997年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又出現大幅度的改善;從1998年到現在,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又出現了持續惡化的局面。
三、 原因分析
各學者同樣是根據海關統計中的進出口商品數量和金額來編制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得到的指數差距如此之大,筆者通過研究發現這主要是由我國海關統計的數據缺陷所造成的。我國海關統計上1980-2005年的數據存在以下缺陷。
1.分類標準不同。1992年以前我國對進出口商品貿易的統計是按照聯合國SITC分類標準進行的,而在1992年之后則是按海關協調編碼制度(Harmonized System,HS)進行的。
因此,我國1980-2005年間的進出口統計數據中經常出現分類不一致的情況。如進口商品分類中,原來的“糧食”包含有“小麥、大麥、玉米、大豆”,后來變為“谷物及谷物粉”包含“小麥、稻谷和大米”,在進出口商品種類的轉換中易使人無所適從,這無疑增加了價格指數統計中的難度和誤差。
2.數量單位不同。如出口商品中的“鉻礦砂”,1990年以前是以“噸”為單位,但1991年后以“萬噸”為單位,“貂皮”原來是以“萬張”為單位,而1995年后就以“噸”或“萬噸”為單位,這種情形在我國的統計年鑒中屢見不鮮。這很容易導致在數據的整理和統計中稍有不慎就引起偏差,而且是很大的偏差。
3.大量商品只有進出口金額,沒有進出口數量,從而無法衡量進出口商品的平均價格。如出口商品中的“醫藥品”、“玻璃制品”、“紡織機械”、“醫療儀器及器械”等商品,舉不勝舉。
4.進出口商品種類發生變化。如出口商品中,超過30種商品在1996年以前有出口統計數據,而1997年后就沒有數據;而另外有超過20種在1997年后才開始增加的出口商品,這都導致了統計數據的結構性斷層,從而無法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
正是因為以上我國進出口數據方面原因,導致各學者在編制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指數時所選擇的商品樣本大相徑庭,有的選取30中左右的商品,而有的選取了高達147種商品。這種背景下出現不同的指數甚至時大相徑庭的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就不足為怪了。
四、 結論
我國海關統計中進出口數據上長期遺留下來的種種缺陷,無法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從而在統計進出口價格指數時商品樣本的選擇發生很大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的編制。
2005年起,海關總署正式編制出版《中國對外貿易指數》月刊,進出口商品按協調編碼制度(HS)、國際貿易標準(SITC)和廣義經濟(BEC)進行分類并編制了每月、每季度和每年的對外貿易指數,這將能解決以后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的編制中各自為政、各說各理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商務部報告.構成貿易條件變化的價格趨勢[J].經濟研究參考,2002
2.武海峰,牛勇平. 改善我國貿易條件必須依靠技術進步[J].經濟學動態, 2004(12)
3.林麗,張素芳.1994-2002年中國貿易條件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 2005(11)
(作者單位:惠州學院經濟管理系 廣東惠州 516007)(責編:賈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