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民辦高校教師的心理產生“蠟燭效應”的內、外部原因,以及針對這種現象可采取的預防和治療策略。
關鍵詞:探索 蠟燭效應 心理健康 高校教師 民辦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00-02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對教師一生的最佳寫照。的確,教師總是如同蠟燭犧牲自己,照亮別人。過度的勞累令教師體質虛弱,掛上了“文弱書生”的招牌。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明白教師一生耗盡青春、費盡心血、受盡心靈的困擾,連自己的心理健康也犧牲了呢?
在許多校園里,我們都能看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標語。正如這條標語的涵義:處于教育事業最前線的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高尚的職業道德、健康的體魄、充沛的精力、樂觀積極的心態……還要有高標準、嚴要求的素質。但令人奇怪的是:一些青春年少、朝氣蓬勃的新教師從“雄赳赳、氣昂昂”跨入教育之門后,就逐漸變得:不茍言笑、冷漠、消沉、煩悶、抑郁、焦慮、暴躁,甚至出現失眠、偏頭痛、胃痛、關節痛、惡性腫瘤等現象,心理和生理受到了損害,產生心理、生理健康耗盡的“蠟燭效應”。原因何在?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與教師的工作壓力、思想壓力、社會期望壓力、工作性質壓力、特殊性的環境,造成教師的特殊心理和心理素質較差等方面有密切關系。教師生理上的不少疾病也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
為什么會產生“蠟燭效應”?這主要是由內、外兩大原因所致。
一、導致民辦高校教師“蠟燭效應”的外部原因
1.工作壓力令教師身心疲憊。教師的工作辛苦、工作量大。一般的民辦高校教師每周任課至少14節,多則18~20節。每學期每人至少擔任兩門課程的教學。表面看來,教師每天上四節課是挺輕松的,但沒看到課后的備課設計、作業批改、考試的出卷及評卷工作。還有日常事務:每周的科組研討、階段性的教學檢查、教案的抽查、督導的聽課、學生對教師意見的投訴、坐班制度等數不勝數。在繁忙冗雜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腦力和體力,令教師疲憊不堪。教師在課余時間,得不到休息。特別是輔導員老師,要時刻關注各班學生的學習、生活:經常曠課的要查明原因,及時跟家長聯系;宿舍有矛盾的要及時解決;打架斗毆的要按校紀校規及時給予處分,并告知家長。不管是任課教師還是輔導員,只要有失誤,就會被領導批評,不僅不鼓舞教師的斗志,反而挫傷了教師的銳氣。如此的強求,必然使教師身心疲憊。
2.思想壓力令教師心理沖突激烈、焦慮。一方面,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不完善。在民辦高校,學生通過給教師打分,來評價教師。一學期少則兩次,多則四次。學校將學生所打的分數作為評價教師的“標準”。得高分的教師會在全院教職工大會上得到表揚,得低分的教師會受到批評,部分教師甚至還會受到學生的蔑視和同事的冷眼。另外,一些學校評優、評先進的黑箱操作令廣大勤勤懇懇、 兢兢業業的教師怨氣沖天而又無可奈何。另一方面,競爭的壓力。諸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教師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有的教師為了職稱的晉升在工余時間費盡心血趕寫論文,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令教師難以招架,甚至令一些教師用不光彩的手段來達到目的:找“槍手”寫論文、花錢發表論文等。另外,現在最流行的就是競爭上崗,以什么為標準?理所當然就是成績、領導和學生的評價。俗話說:“百年樹人”,教學并不是立竿見影的,憑什么單靠成績、領導和學生的評價來決定一個教師的前途?如此一來,令教師更加精神緊張。再加上現在社會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更加重了民辦高校教師的思想負擔,使他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業,反而時常擔心是否會失去工作,存在嚴重的危機感。
3.期望壓力過高令教師產生不滿。首先,來自社會的壓力。長期以來,教師被賦予很多的社會意義:“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處處要做人們的表率和楷模。一句“為人師表”就不容許教師行為有差錯,長此以往,心理就會產生毛病。然而,社會對教師回報不公。特別是民辦高校,教師工資還不如一些公辦小學的教師工資,難怪不少教師對商海遨游充滿希望,對機關公務員 、外企的白領羨慕不已。種種矛盾令一些民辦高校教師心理失衡。
其次,來自家長期望的壓力。家長也把教師的能力神化了,他們以為教師是萬能的。有些家長認為子女上了大學就萬事大吉,不用再理會,就算以前學習成績很差、厭學的學生,教師都能“扭轉乾坤”,讓他們順利畢業。豈不知,有些學生不喜歡受任何的紀律約束,如強制性的要求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他們就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有些學生因多次違紀而被開除;有些學生因沒有修滿學分而拿不到畢業證等。然而,當子女進步時,家長就稱贊自己的子女如何聰明;當子女退步時,家長就責怪教師多么無能。甚至,有的學生犯錯,當教師要求家長配合教育時,家長卻庇護子女,教師怎能不郁悶呢?
4.社會角色沖突。社會角色沖突是引發高校教師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中國高校教師傳統以來在人們心中一直是社會精英、“靈魂工程師”,具有極高的社會聲譽,但是在高等教育實行改革后,高校教師正面臨著“打工者\"的角色。而學生作為服務的對象,心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對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顛覆。這種顛覆給高校教師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二是科研和教學的沖突。作為高校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要“取悅于\"學生;而另一方面,更面臨著沉重的科研負擔,因為科研成果直接關系到個人的成就,和職稱晉升、經濟利益息息相關。最后一個沖突來自于“傳統的知識分子良心\"和“面對市場經濟的物質誘惑\",是面對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的難解之結。
5.工作性質特殊令教師產生挫折感。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教育的對象是身體、心理正在迅猛成長的大學生,他們思想動蕩,正處于“叛逆期”、“危險期”,并且容易受社會上不良現象的影響,令管理的難度大增。另外,教育效果的時效性差,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這需要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積極性來教導他們。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都要由教師來監督執行,但是并非每一個學生都那么順從,少不了教師的疏導、教育 。如果還不收效,領導就頗有微言。再加上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更新非常迅速,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地充電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跟上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否則會產生落后、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挫折感。
綜上所述,特殊的環境造成了教師的特殊心理。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健康的心理逐漸耗竭,靈魂逐漸扭曲,造成大量的心理問題,例如:神經癥、焦慮、抑郁、敏感、多疑、容易煩惱、憤怒、易激動和一系列的心身疾病。
造成的心身疾病可以用“生物—心理 —社會醫學模式 ”來解釋:(1)抑郁消沉的人通過復雜的神經體液調節機制會使機體的免疫力顯著下降,易受細菌、病毒的侵襲,引發多種疾病。(2)長期處于不良情緒的激動狀態下,易造成肝病和胃病。(3)敏感多疑、容易煩惱等性格特征的人,習慣把憤怒、敵意或怨恨壓抑在心里造成偏頭痛。(4)過度壓抑強烈的不良情緒,不能得到合理的疏泄,容易患癌癥。
二、導致民辦高校教師“蠟燭效應”的內部原因
除了外部原因外,內因則起主要作用。
主要是部分教師的心理素質比較差,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憂郁化以及偏執傾向強烈。有調查結果表明: 教師的強迫癥狀、人際敏感、與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憂郁化以及偏執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一是攻擊性反應。有些教師遭受挫折后,內心忿懣不滿,往往通過非理性方式發泄,如直接對使其受挫的目標發動攻擊、遷怒學生,甚至侮辱學生。二是固執反應。以其固有的思維模式對待挫折,固執己見,一切以自己的行為準則行事,他人不能輕易改變。三是冷漠反應。受挫后表面上無動于衷,反應漠然,不是發泄內心的憤怒與不滿,而是將其壓抑于心中。四是畏縮反應。受挫后不是積極調整心態,愈挫愈勇,而是患得患失,畏縮不前,乃至放棄原有的追求目標。教師不當的教育行為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困擾,如厭學情緒、學業不良、注意力障礙、學習焦慮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影響。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教師的極端行為只可能給他們雪上加霜。
正是由于教師心理素質較差,沒有正確對待和妥善解決各種沖突和矛盾,導致了不良情緒積壓,沒有適當的宣泄和及時疏導,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造成了心能耗竭的“蠟燭效應”。
三、如何防范與治療民辦高校教師的“蠟燭效應”
由于教師心能耗竭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所造成的,因此,克服教師的心理困惑,一定要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即外減壓力,內強素質。
所謂“外減壓力\",就是指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中,民辦高校層出不窮,要采取各種措施來減輕、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特別是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育主管部門、民辦高校的領導、學生家長都應樹立新的人才觀,面對現實,協調矛盾,努力達成對教師工作的一致性期望,把對教師工作的支持落到實處。第二,學校領導則要建立對教師工作的正確評價體系。對民辦高校教師工作的評價一定要堅持有利于教師改進工作為目的,不要只以成績來評價,而要堅持全面評價,及時恰當地肯定教師工作的成績,多鼓勵,發現不足要及時指出,并做具體的指導。特別是對于那些在角色轉換方面較為遲緩的教師應持寬容的態度。否則,會造成高校的師資不穩,形成一系列惡性循環。第三,學校領導不僅要協調教師關系,營造團結、和諧的工作氛圍,而且還要創造輕松的客觀條件,使教師消除失業恐懼。
所謂“內強素質\",是指要加強對教師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幫助教師開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首先要調整認知偏差。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當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轉性,是大勢所趨,因而應以主動、積極的態勢迎接改革,以比較理智和寬容的心態看待改革進程中暫時出現的矛盾和困難。其次,要正確對待自身素質的欠缺,坦然地面對并接受它,同時創造條件爭取再學習、再提高。二是要樹立教師心理教育觀,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師面臨的壓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門應樹立教師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觀念,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要建立教師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測查制度,讓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為調整自己的心態提供依據。三是為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教師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使他們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通過改變某些容易產生壓力感的個別因素,緩解壓力,進而自覺地調控、支配自己的心態,培養積極情感,抑制消極情緒,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變不驚,逢驚不亂,從容自若,處之泰然。
治療方法:如果自己有心理困擾或障礙時,應及時積極求助,如:宣泄、傾訴、轉移注意力,或去做心理咨詢、治療等,以免產生無可挽救的后果。
總之,民辦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是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師,一方面對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種意義上遠遠超過其教學能力低下對學生學業所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他們只會源源不斷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學生,如:高校學生中出現的墜樓事件等。如果我們再從更高、更深、更遠的角度來看,教師的心理健康,將會直接、間接地影響整個社會和民族心理的健康。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廣東廣州 51137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