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就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誤區及其形成根源進行了探析,指出當前高校大學生在消費問題上存在著炫耀性消費、超前性消費、攀比性消費、情感性消費、低谷性消費、名牌消費風六大誤區,認為導致當前高校大學生消費誤區形成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家庭之因——成長過程中家庭的嬌生慣養、社會之因——社會宣傳導向的超前消費、主觀之因——未達“不惑之年”的懵懂無知、環境之因——環境影響上的消極帶動、思想之因——諸多錯誤思潮的腐蝕誘導等五大根源。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消費誤區 根源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02-02
消費簡單講就是人為了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質財富。消費是人生活最重要的構成內容和方面,是維持人類生命、實現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消費貫穿于人生命活動的全過程,人不可能不進行消費。但是,消費卻具有科學與不科學之別,人類應堅持科學消費,摒棄不科學消費。所謂科學消費是指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道德規范相一致,既能滿足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要求、又能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健康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個人消費行為。科學消費的主要原則與核心是以人為本,倡導和踐行理性消費、公平消費、循環消費、持續消費,以理性的態度用道德規范和科學原則來認識、評價和進行消費,是與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和快樂主義所倡導和奉行的單純片面地追求享樂的宗旨完全不同的。崇尚和踐行科學消費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行為表現,對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四個現代化等,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我國目前在校大學生已達2000余萬人,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大學生消費群體,作為代表民族希望和祖國未來的高學歷高知識的特殊消費群體,以其規模的龐大性、社會角色的特殊性,消費的時代前列性及其對整個社會消費所具有的示范效應等而受到國人的普遍關切。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問題的研究,認識大學生在消費問題上的錯誤,找到錯誤形成的根源,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實現科學消費,已成為時代向我們提出的一項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消費誤區面面觀
縱觀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消費現實可以發現,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消費,其主流是正確的、科學的,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嚴重的錯誤,其中最突出、具有普遍性的錯誤有下列六種:
1.炫耀性消費。炫耀性消費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制度經濟學家凡勃倫在其名著《有閑階級論》中提出的,其基本特征和行為表現是對名牌、時尚的狂熱追求和對稀奇古怪的物品的熱衷迷戀。商品在炫耀性消費中成了地位、財富、成功和生活品位的象征,其符號價值被凸顯為最重要的東西,而其物理屬性即功用價值卻被忽視。而且,炫耀性消費還具有時代性及其基于此而產生的發展性的特征,即某一種商品所具有的炫耀功能隨著別人的模仿而消失殆盡后,炫耀者勢必會尋找能夠滿足自己炫耀欲望的新的炫耀品。這樣,炫耀者的消費過程便形成了購買炫耀性物品——大眾化(模仿)——購買新的炫耀物品——再度被大眾化的惡性循環圈,與之伴隨的是金錢的大量支出和物質財富的巨大浪費。商品的使用價值根本得不到發揮便被棄之不用。炫耀性消費在大學生中具有典型普遍性,一些大學生熱衷時尚、迷戀名牌、喜愛稀奇古怪的物品,以顯示自己,得到一種心理的慰籍、舒坦和自豪,便是炫耀性消費的典型表現。用于炫耀的炫耀品,既可能是一些讓社會大眾趨之若鶩的馳名品牌,也可能是一些蘊含時代魅力的時尚物品;既可能是一些價格昂貴的貴重物品,也可能是一些造型別致、雅趣、奇特的裝飾品,大到筆記本電腦、名牌服飾,小到一件生活日用品,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炫耀性消費是大學生滿足其“自我表現”欲望的重要特征和行為表現。
2.超前性消費。超前性消費通俗的講就是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盡管社會公眾對超前消費褒貶不一,但在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年輕人中卻具有一定的市場。當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所出現的新生群體——“負翁”一族,遵循“先享受、后勞動”的原則,貸款消費,借錢購物,就是超前消費的突出表現。盡管大學生尚未開始工作,沒有基本收入來源,但超前消費卻在悄然興起。一些大學生到銀行借款不是因為生活難以為繼,而是為購買時尚的物品;向親戚、朋友或同學借錢不是用來維持普通意義上的日常生活花費,而是為了購買自己心儀喜愛的物品。他們對名牌、高檔產品的消費已超其經濟所能,甚至舉債度日,透支未來。超前性消費是建立在對人生未來的判斷過于樂觀的基礎之上的,其心理基礎是希望通過消費上的新潮、前衛、時尚來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個性的張揚奔放。
3.攀比性消費。攀比性消費就是在消費上與他人相互攀比,根據別人的消費決定自己的消費,追趕別人的消費水平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成為一些大學生消費的座右銘,比學習更比消費成為極少數大學生的生活特征。比吃、比穿、比闊氣、比排場,都是為了一個所謂的“面子”,其實都是虛榮心在作怪。在大學生中,電腦的普及率節節攀升,臺式電腦已不足為奇,筆記本電腦也在向高檔次邁進;手機的擁有率逐年上升,在大一時尚是風毛麟角的手機到大三、大四時已基本普遍,且檔次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昂貴;購買使用時間不長的MP3因落伍于時尚便讓其提前“下崗”,換成了更加新潮的MP4甚至MP5;一些服裝六、七成新因不再時尚便不再穿著,追趕購買更加時尚新潮的服裝。當前,燙發護發、美容美體也已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所推崇,成為其生活的常態,消費一次百八十元甚至數百元 ,竟慷慨大方,不覺心疼。
4.情感性消費。情感性消費實際上就是禮尚往來,感情投資。一些大學生基于增進感情的考慮,熱衷于交際應酬,忙于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網”,在社交上是出手大方,投入不菲。大學生的情感消費項目是名目繁多,主要的如生日Party、同學造訪、戀愛投資、結交“名流”等。其情感消費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是互贈禮品或相互請客,此外還有一同旅游、共赴舞會、看電影等,令人目不暇接。
5.低谷性消費。低俗性消費的主要表現是一些大學生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重娛樂型消費,輕發展型消費;重生理性消費,輕心理性消費。他們視勤儉為寒酸,視消費為慷慨;視樸素為土氣,視奢侈為高雅,甚至淪落為喪失精神家園、迷失美好人生信念和人生目的的“物化人”。一些大學生購買書籍或學習用具舍不得花錢,甚至缺少教材或學習參考書,沒有課堂筆記本,但在吃穿等物質消費上卻出手大方。一些大學生用于維持生命活動的生活費用的支出遠大于實現人生目的、促進知識增長的發展性費用的支出。一些大學生甚至癡迷“網吧”,通宵達旦上網聊天,或打電子游戲等,因不能自拔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業荒廢。“君子謀道不謀食,小人謀食不謀道”的中國傳統古訓已被一些大學生置之腦后。
6.名牌消費風。名牌消費風主要表現為一些大學生在購買商品時,往往跟著“名牌”走,在消費上唯名牌馬首是瞻。他們關注名牌,癡迷名牌,喜歡穿名牌服裝,挎名牌背包,用名牌產品,買衣服奔專賣店,理發到名店,護膚講級別,消費講檔次,對自己喜愛的“名牌”產品,往往是傾其所有,一擲千金。
二、當前高校大學生消費誤區的形成根源
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與結果總是辯證統一的,有果必有因,無因之果不存在。當前高校大學生消費誤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諸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下列五個方面:
1.家庭之因——成長過程中家庭的嬌生慣養。當前高校的大學生,基本上是“80后”一代。這一代大學生,具有較為優越的成長環境,是在家庭的嬌生慣養、精心呵護下成長壯大的。“頂在頭頂怕嚇著,捧在手上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這首為社會公眾耳熟能祥的民謠,就生動地表達了“80后”一代在家中所受到的優厚待遇。“80后”的這一代大學生,小時候曾經被捧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寶寶”、“貝貝”等,被家人千寵百愛,在生活上不曾遭受過半點委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學校”的時代觀念已深入千家萬戶。所以,有人形容當代大學生是“抱大的一代”,“寵大的一代”。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忽視對孩子進行自立自強教育,過分寵愛孩子,生怕孩子吃苦受罪,對孩子的物質生活和物質要求總是千方百計地給予滿足。家庭教育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最主要的是由于在城市一對夫妻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在農村一對夫妻只準生育兩個孩子。整個社會中孩子的稀缺、數量的大幅度減少,導致其身價暴增,成為家中的“寶貝”。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對于孩子,家人自然是悉心呵護,關愛有加,在孩子的衣、食、住、行、娛及文化教育等方面,花錢壓根兒不眨眼。種下的是行為,收獲的是習慣;種下的是習慣,收獲的是性格。家庭的全方位的呵護,無疑使孩子從小就滋生了一定的優越感,養成了花錢不心疼,大手大腳的生活習慣和性格?
2.社會之因——社會宣傳導向的超前消費。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社會在輿論宣傳上曾一度大刮“超前消費”風,大力倡導和鼓吹“超前消費”,致使“先花后掙”、“花了再掙”、“能掙會花”的思想觀念在年輕一代那里廣為流傳,并被年輕一代所推崇。特別典型的是一些企業,基于刺激需求、促進營銷的利益考慮,借助和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與途徑,將“超前消費”的思想觀念兜售給社會大眾。在“超前消費”的宣傳上,一些企業是不遺余力,想出了許多奇招妙法、奇謀異策,編造了許多令人情亂意迷、神魂顛倒的神話般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房地產開發商所津津樂道的中國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在天堂關于房子的對話的故事最是典型,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雖然在臨終前都擁有了一套住房,美國老太太因“超前消費”而享受了住房從而死而無憾,中國老太太因攢錢買房所以不曾享受住房,結果是“給他人作嫁衣裳”。這種宣傳導向上的“超前消費”,雖然使企業達到了刺激需求、培育市場的經濟目的,擴大了產品的銷售額和企業利潤,但在整個社會卻種下了“超前消費”的思想種子。特別是在“80后”一代身上產生了很壞的結果,導致他們消費欲望的惡性膨脹,脫離家庭和國家的實際而盲目追求高消費。當然,在我國曾一度強勁的“超前消費”風的流行,從歷史的角度看有其必然性,它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難以克服的經濟社會現象。
3.主觀之因——未達“不惑之年”的懵懂無知。當前高校中的大學生,從年齡看基本上都是20歲左右,雖然生理上已經成熟,但在心理上還遠遠沒有成熟。他們還缺乏清晰正確的是非觀,對真善美與假惡丑有時很難做出科學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他們偏重感性認識而輕視理性認識,容易感情用事,在消費上往往是“跟著感覺走”,以至于與眾殊異。他們分不清時髦與時尚,誤把時髦當時尚,把庸俗當新潮,甚至把假惡丑當成真善美。他們追求奇裝異服,穿“乞丐服”、“露臍裝”等;他們追求標新立異,留奇異發式,理怪誕發型,頭發染得五顏六色,甚至把自己打扮得如同“嬉皮士”一般滑稽可笑;他們追求個性的張揚,好面子,愛虛榮,喜歡充大頭,花錢手細怕遭人譏笑,生活儉樸怕被人蔑視,甚至抽煙、酗酒,泡網吧等。從人生發展歷程看,未達不惑之年的懵懂無知是不可超越的必經階段,人總要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的發展過程。
4.環境之因——環境影響上的消極帶動。西方哲學家曾指出:“人是環境的產物。”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無法抗拒、不可低估的。當今的大學生并不像改革開放前的大學生那樣生活在四堵墻圍成的封閉保守的“象牙”塔中。相反,他們已生活在高度透明的“玻璃層”中。他們置身其中的生活環境對他們的消費行為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的大學大多座落于大中城市,城市是一國中消費水平較高的區域。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琳瑯滿目、絢麗多姿的精美物品,觥斛交錯、激情澎湃的歌舞晚會等,大學生們長期耳濡目染,豈能不受感染?城市生活中“負翁”一族的“超前消費”,“月光族”們的“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無酒喝涼水”的生活方式,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同學的時尚、時髦,通過“互聯網”撲面而來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西方世界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情調等,這些環境因素會對一些大學生產生重大的消極影響,使一些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發生迷亂與錯誤,表現出令人詫異的行為舉止來。
5.思想之因——諸多錯誤思潮的腐蝕誘導。從實際情況看,當前影響大學生消費行為的主要錯誤思潮包括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個人主義等。當今信息社會時代,廣闊的傳播途徑、多樣的傳播媒介、高效的傳播方式等,使得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在大學生中廣為傳播,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享樂主義是一種歷史悠久而腐朽頹廢的人生價值觀,認為人生的本質是享樂,人生的目的和任務是追求享樂。消費主義是20世紀初產生于美國并迅速傳播到整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規定人們消費行為、消費方式等的一系列思想、觀念和情緒的總和,其基本特征是渴望和感受有吸引力的消費,希望得到最大的快樂、舒適和安逸。當代的快樂主義就是消費主義在演化進程中所形成的一個變體。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在大學生中很有市場,當前為一些大學生所推崇的“吃要高檔、穿要高檔、玩要高檔”的“三高主義”,追求“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奉行“瀟灑地走一回”,便是其結出的惡果。個人主義的根本特征是一切以個人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的滿足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把實現個人價值、個人自由、個人幸福視為至高無上的唯一目標。當前一些大學生在消費問題上片面強調自己“個性”的張揚,把個人志趣、欲望擺在第一位,片面強調“自我存在”,喜歡進行“自我表現”,便是個人主義在大學生身上的行為表現。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諸多錯誤思潮之所以能夠影響大學生,與一個時期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放松和高校“兩課”教育功能的降低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我們必須對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認識,走出消費誤區,實現科學消費。
參考文獻:
1.房愛卿.提倡和樹立科學消費觀[J].人民日報,2004.7.23
2.武小莉.加強大學生正確消費觀的培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2)
3.崔新廣.加強大學生科學消費觀教育引導的思考.商場現代化,2007(6)
(作者為西安財經學院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 陜西西安 71006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