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視角,考察了廣東大學生就業的現狀,深入剖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并從社會保障、高校建設和學生自身素質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基本對策。
關鍵詞:和諧社會 大學生 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04-02
大學生就業是就業問題中的重中之重,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關系到和諧校園的建設,更對和諧社會的建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就業問題已成為當前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之一。
廣東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區,一直是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點吸納區域,省內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在珠三角地區愈演愈烈。廣東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統計數據表明,廣東經濟增長方式正逐步由過去的投資拉動為主,轉向以產業優化升級和科技進步為新驅動力的集約型發展軌道。在這樣的經濟發展背景下,廣東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從2006年廣東省就業情況來看,就業矛盾越來越尖銳,影響著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業矛盾包括:新增大學畢業人數與就業崗位供給不足的矛盾、大學生就業預期與現實落差之間的矛盾、地區和行業就業狀況不均衡的矛盾。本文擬從廣東省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以期能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提出對策及建議,逐步達到大學生和諧就業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目的。
一、廣東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分析
廣東省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對較完善的地區,就業崗位較多,大學生就業平臺相對比較齊全。但即使如此,廣東省內大學生的就業仍存在愈來愈緊張的趨勢。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就業基數增多與崗位供給不足的矛盾凸顯。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相關數據顯示,2007年廣東省內的高校畢業生已超過27萬人,比2006年增加6萬人,增幅達28%。再加上外省院校來廣東就業的畢業生,以及前兩年未落實就業崗位的省內外高校畢業生,2007年在廣東省求職擇業的畢業生超過了40萬人。①許多畢業生未能在學?;蛉瞬攀袌稣业焦ぷ?,只能進入勞動力市場尋找機會。廣東2007年前3個月登記失業人員增加,說明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這種局面如果沒有根本扭轉,大學生就業形勢就不容樂觀。
2.大學生的預期與企業的需求不匹配。
當前的主要情況是: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一方面,大學生即將踏入社會,對將來的期望較高,卻逐漸意識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例如,從要求工作地點上看,根據廣東省學聯在廣東高校中的調研顯示,希望在廣州、深圳的占76.9%,而該地區企業的用人需求只占總需求的38.3%。因此,很多大學生沒法在廣州、深圳找到合適的工作。此外,畢業生對工資薪水預期也隨著現實的殘酷不斷降低。
另一方面,企業對畢業生素質表示不滿意。首先是部分大學生的態度不務實,既希望得到豐厚的工作回報,卻又不愿承受工作的困難和勞累;其次,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專業素質下降。由于讀書期間對自己缺乏嚴格要求,有些同學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娛樂、戀愛、課外活動等方面,導致工作能力不足而無法勝任某些崗位要求。此外,有些學生的誠信度不夠高,希望借企業作為跳板,工作一段時間就跳去更大的企業中工作。
3.就業狀況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大學生的對薪酬、地點、專業對口率、發展空間預期等滿意度較低,這些都是導致廣東大學生就業中的不穩定因素。2006年廣東大學生就業率雖然達96.18%,但據統計,靈活就業者和暫緩就業者占了就業率的62%,②已成為就業中的不穩定因素。許多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滿意度與原期望值相去甚遠。部分畢業生雖然已落實工作,卻仍認為是“短期的”“、暫時的”,不算真正的就業。這些畢業生實際上已加入“未就業”行列,加大了“就業難”的隊伍。
綜上所述,廣東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由多因素組成的。不管如何,我們都必須予以正視和重視,既要看到“難”的暫時性和可克服性,不要過分渲染;又要看到“難”的真實狀況及其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經過深入分析,筆者以為當前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分配制度、社會保障體制、經濟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空間的不同,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建國以來的城鄉二元化結構,造成了諸多的社會不公,表現在大學生進入大學前高考的不平等、畢業后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的不平等等。生活在不發達的地區,將面臨收入低、社會保障體系不配套的問題,相對發展空間較小。③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大學生就業趨向大中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如何解決分配制度、社會保障體制的差異,引導大學生就業走向基層就業,已成為解決大學生難的根本途徑。
2.教育成本的上升和經濟結構調整,造成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當前,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將長期存在,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就業結構性矛盾也隨之凸顯。我國高等教育實行的是收費制度,培養一名大學生的成本很高,保守估計每年也有2萬元左右,靠借債和貸款來完成學業的大學生很多?!敖逃鳛槿肆Y本投資,與一般資本的性質相同之處是通過投資支出期望將來能持續地獲得收益,即能給受教育者本人和家庭帶來較高的回報。”④因此,大學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的很多,結構性失業嚴重。
3.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對大學生就業指導不夠。很多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與市場需求錯位,造成冷門專業畢業生多,就業率卻很低的局面。高校為畢業生的就業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不夠,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9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為畢業生、結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本蜆I指導部門比較差的服務意識和較低的工作效率,使學生的就業權受到損害。
4.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也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招聘時對性別、地區、語言、年齡、專業、工作經驗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用人單位盲目提高用人標準也給大學生就業增加了難度。例如,女研究生面試時,一般都被招聘單位問及結婚生子問題。據悉,女研究生求職的種種艱難已受到社會關注。中國社科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張車偉呼吁,國家盡早針對性別和年齡歧視問題立法。⑤
三、實現大學生和諧就業的對策及建議
解決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基于上述所分析的原因,現提出以下對策及建議:
1.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保證。由于政府掌握了社會各種資源和信息,所以政府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難的核心力量。其一,政府要在解除城鄉二元化結構、實行全民社會保障、消除區域交流壁壘等制度層面下功夫,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機會與控制失業率并行,更好地解決大學生就業乃至社會各層面的就業問題。⑥其二,為高校畢業生免費提供配套的公共就業及人事代理等方面的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多形式實現就業。其三,進一步完善鼓勵高校畢業生從事靈活就業或自主創業的社保補貼、稅費減免以及小額擔保貸款的政策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方式。大學生就業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結構和機制甚至組織機構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高校在加快課程配置的同時,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滿足學生對于人生發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逐步推進在整個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多層次的需求。教育、人事、勞動保障部門和院校要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使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充分發揮人才市場、招聘會的作用,是當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渠道。我國各級政府人事、勞動保障部門要利用人才市場和招聘會兩塊陣地,積極為大專院校學生就業與企業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提供對接服務。要定期為大學畢業生和企事業用人單位組織行業專場招聘活動,為供求雙方搭建對接平臺。要建立公用的高層次人才、實用人才、高技能人才信息庫,加大人才網的建設力度,實現信息在大學畢業生、企事業用人單位乃至全社會的共享,為大學畢業生提供配套、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
4.提高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學生要在學習好自身專業的同時,更要廣泛涉獵相關知識,把知識的學習與自己的工作理想結合起來,并為之努力奮斗,達到精通本專業、熟悉相關專業知識的目的。同時,大學生要努力培養自主創業意識,在大學階段樹立創業理想,參加創業實踐,積累創業經驗。只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就業過程中才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5.轉變大學生思想、積極到中小企業和基層就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理性回歸。
從趨勢來看,大型外資企業、國有壟斷企業、國家事業單位以及公務員的人才需求變化不大,但是中小企業人才需求卻越來越旺盛。⑦中小民營企業是招聘單位的主力,平均有85%以上的單位和超過90%職位由中小企業提供。顯然,大學生就業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是這種就業形勢的客觀要求。對于大學生去基層也是有政策支持的,我國在2005年出臺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中辦發(2005)18號],大力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就業。
四、結語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切實解決好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廣東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只是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縮影。為此,一方面,我們需要以增加就業崗位為目標,把深化制度改革、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和擴大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大學生能力與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做好自身的職業規劃。只有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徹底解決好。
注釋:
①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2007年第二季度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2007.7.31
②廣東省教育廳公布的2006年省內普通高校本??飘厴I生初次就業率,2006.9.25
③曾湘泉.勞動經濟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④周濟.在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05.12.8
⑤張車偉.當前就業新趨勢與對策建議[J]. 中國經貿導刊 , 2006(9)
⑥崔宏.提升就業率是政府的責任.人民論壇,2007(3)
⑦瞿振元.“十一五”期間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5(6)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2)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