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策略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習的自主性,對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及高校人才培養規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從微變位研究法的角度對外語學習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外語 學習策略 微變位研究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11-02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世界交流變得日益頻繁和密切。因此,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英語,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我們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已經滯后,很難適應和滿足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要求。為此,國家教育部把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作為《2003 —2007 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以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程”是質量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據新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 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如何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費時低效”現象, 合理運用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地學習英語的能力, 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重視認知學習理論對學生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國外開始進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Rubin(1975)和Stern(1975)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等方式,發現成功的語言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策略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Neil Naiman,Maria Frohlich,Stern 和Angie Todesco等在加拿大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把學習策略與認知風格、個性、智力、語言潛能等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并把學習策略分為五個大的類別:積極參與、認識到語言的系統性、認識到語言是交流和維持相互關系的工具、情感因素管理以及對語言輸出的監控與修正。20世紀80年代以后,O’Malley和 Chamot在認知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下,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研究信息的理解、處理、儲存等相關過程,得出了系統的理論化的語言學習策略,并對其進行了更細致的分類和描述;20世紀90年代,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向縱深發展,并且開始與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研究相結合,語言學習策略的培訓成為研究的重點,學習策略與文化的關系也開始得到關注。我國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對較晚。早期的代表人物有黃小華(1985)、桂詩春(1988)等。進入90年代,該領域的研究日益繁榮,大量研究論文得以發表,1996年出版的文秋芳的《英語學習策略論》,是我國第一部語言學習策略專著,標志著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在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運用微變位研究法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研究還很少,這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筆者采用微變位研究法,調查了新鄉醫學院2004級106名學生的學習策略運用與四級統測成績的關系,驗證學習策略對非外語專業學生的外語學習成績的提高的有效性,從而幫助大學英語教師系統地了解大學生所采用的英語學習策略以及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 使他們在今后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能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培訓,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并提高其學習效率。這對于促進大學英語教學, 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的高等人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
1.對象。
隨機選擇新鄉醫學院2004級四個自然教學班共106名學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兩個自然班),其中試驗組56人,對照組50 人。106名學生2003年入校時高考英語成績相當, 其他自然情況也相同,因而可比性強。
2.材料。
本次實驗以2005年6月全國英語四級測試成績為實驗調查數據。
3.數據收集及分析方法。筆者設計了一份包括25 個問題的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問卷表, 內容以漢語簡述,讓學生對表中所述的情況是否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符作答。共發放問卷表106 份, 收回106 份, 有效問卷106份。在每道題前面的括號里填寫1 、2 、3 、4,這些數字的含義如下:1.不符合我的實際情況;2.有點符合我的實際;3.大部分符合我的實際;4.完全符合我的實際情況。試驗學生共106人, 教師在課堂上有意培養學習策略的學生實驗人數56人, 全國四級考試成績合格人數24人,占實驗人數42.9%;其余對照人數50人中全國四級考試成績合格有11人,占對照人數的22%。
2005年6月, 完成了對參與試驗的106名學生的問卷調查。2005年6月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測試結束后,對他們的考試成績進行收集統計。2005年10月運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0.0對所收集的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并加以分析。

從表1的數據可知,本試驗所涉及的英語學習者的總體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況不是很理想,總均值為3.35,即與理想的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況相對照,接近“有時符合”這一等級,這說明他們還沒有達到理想或較為理想的學習者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的水平。具體到每一類策略,只有情感策略的使用情況較為理想,均值達到3.68,接近“通常符合”的狀態。按使用由好到差的順序來排列,依次分別是情感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
表2中的成績優異者,我們按照是否通過全國四級考試來進行界定。從表2來看,學習者中成績優異者與成績一般者在每一類學習策略的使用上都表現出差異,并且達到了顯著性水平,這也就是說在使用英語學習策略方面,成績優異者明顯好于成績一般者。其中,他們對于交際策略和認知策略的使用差異最大,接近極其顯著(P≤0.01)的水平,情感策略次之。這說明,對于英語學習者,認知、情感、交際這三類策略都對其學業成績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對認知策略和交際策略的使用影響最大。也可以說這兩類策略的使用水平高低與學生英語學習者的學業成就密切相關。
三、結束語
通過運用微變位研究法對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之間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 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關系密切。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 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 調動學習主體參與意識,自覺地學習和建構合理的學習策略。這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 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 而且還有助于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這些良好的素質與學業成績可以形成良性循環,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通過該實驗研究,首先讓學生明白了正確使用各種學習策略的益處,即: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不僅要下苦功,而且要下巧功, 學會運用必要和適當的學習策略,才能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讓他們了解一些外語學習的理論知識,以及中國的飛速發展對外語人才的巨大需求的形勢。讓他們懂得學習策略不僅有助于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對將來的生活和工作意義重大。通過調動他們學習、掌握和運用學習策略的主動性,從而加強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然而,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幫助他們掌握和運用適當的學習策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還有待我們大學英語一線教師今后去做更多的探究。
[基金項目:河南省骨干教師資助項目 教高[2005]461號]
參考文獻:
1.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for Learner Autonomy.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91
2.Ellis, G. Sinclair, B. Learning to Learn English: A Course in Learner Trai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Cohen, A.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4.高玲玲.“策略”與“方法”的珠聯璧合[J].外語界,1997(1)
5.彭偉強.師專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研究與啟示[J]. 嘉應大學學報,1998(2)
6.程曉堂,鄭敏. 英語學習策略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7.李炯英.中國學生二語學習策略的觀念與運用——一項實證研究[J]. 外語教學2002(1)
8.譚曉瑛,魏立明. 大學英語學習策略培訓研究[J].外語界,2002(6)
(作者單位:新鄉醫學院外國語言學系 河南新鄉 453003)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