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產證券化交易會計處理的關鍵包括會計確認和合并報表,即發起人是否能夠在其資產負債表內終止確認證券化資產和是否需要將特殊目的主體的會計報表進行合并。文章從會計確認的角度分析了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準則和會計確認方法的演變,并對其做了簡單的評價。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 會計準則 會計確認
中圖分類號:F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27-02
一、引言
資產證券化可以被廣泛地定義為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把具有共同特征的貸款、消費者分期付款合同、租賃合同、應收賬款或其他不流動的資產包裝成可以市場化的、具有投資特征的帶息證券。和其他投融資工具一樣,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也會涉及會計問題。然而,與傳統融資方式相比,資產證券化交易具有參與主體眾多、交易過程復雜以及后續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使得投資者面臨很大的風險,也會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會計如何真實、客觀地反映資產證券化交易經濟實質必然會受到重視。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的關鍵是會計確認和合并報表,即發起人是否能夠在其資產負債表內終止確認證券化資產,以及特殊目的實體的會計報表是否需要和發起人的會計報表進行合并。本文僅從會計確認角度分析了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準則以及會計確認方法的演變,并對其做了簡單的評價。
二、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準則演變
與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相關的準則和規范中,最為典型的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所制定的一系列會計準則??v觀這些會計準則的變化,透視出資產證券化的會計確認動態發展過程。
1. SFAS77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在SFAS125生效之前,由SFAS77(Reporting of Transfers of Receivables with Recourse)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Accounting for 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s)來規范兩種特定類型的金融資產轉移。SFAS77對附有追索權的應收賬款轉移會計處理做了規定,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是針對抵押擔保債務(CMOs)會計處理做出規定的。由于這兩者之間存在不一致,導致會計實務出現混亂。
首先,對于一項證券化如何被結構化的問題,SFAS77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的規定存在不一致。兩者都用交易的形式來確定某項交易究竟是銷售還是融資,但具有隨意性、且能夠被人為操控從而遠遠不符合經濟實質,因此以交易形式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從權利分配、利益分享和風險承擔角度看具備同樣經濟實質的交易,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處理:采用SFAS77規定的公司將其視為銷售,而采用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的公司會將其視為融資。
其次,發起人在應用SFAS77或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進行會計處理時產生不一致。根據SFAS77,如果被確認為銷售,銷售價格和應收賬款凈額之間的差異確認為應收賬款出售的利得或損失,與追索權義務相關的所有的可能調整應按SFAS5規定處理?!翱赡苷{整”意味著公司在資產轉讓時可簡單的根據可預見的信息估計追索權義務。同樣的,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要求將CMOs確認為負債,除非抵押擔保物未來經濟利益中只有象征性的部分不可撤銷地轉到了投資者那里。這在實務中會導致很大的偏差,因為每一實體對“象征性”的解釋不一致。在對這兩項規定進行解讀時可能產生的偏差導致銷售利得估計產生不一致。
最后,在SFAS77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剛剛實施時,資產證券化業務也處于起步階段,它們都沒有將資產的銷售和與交易相關資產的任何部分的銷售進行區分。根據SFAS77,如果符合出售的規定,發起人將證券化的資產從其資產負債表中移出,在特殊目的主體中的利益被確認為一項資產,而“可能調整”被確認為負債。然而出售時與所售資產相關的其他任何利益,不管是被保留的或是帶來的,都不被確認。
由于SFAS77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規范不清晰,導致實務中大量的不一致的產生,而且在AICPA各種審計和會計指南中對于其他類型的轉移的規定使不一致和混亂情況更為嚴重。另外,隨著證券化市場的發展和證券化交易的日益復雜,在很多情況下轉移者對所轉移的資產保持繼續的涉入,原有的會計準則已經不能滿足要求,促使會計準則不斷發展。
2. SFAS125。為適應資產證券化業務以及金融創新的發展,FASB于1996年6月頒布了SFAS125(Accounting for Transfers and Servicing of Financial Assets and Extinguishments of Liabilities),該準則適用于任何可以稱為資產的金融工具的轉移,其重心在于金融資產服務、轉讓以及債務解除的會計處理問題。這項準則在1997年1月1日后生效,同時取消了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
SFAS125最大的變化在于概念框架的變化,它采用了金融合成法。隨著金融市場的復雜化,很多證券化交易中的金融資產能夠被分解成多個組成部分,這一特征促使了金融合成法的采用。金融資產和負債能夠劃分為不同的組成部分,可以分別出售,意味著出售金融資產的發起人能分別記錄這項銷售和各個組成部分。判斷金融資產的轉讓必須符合以下的幾個條件:(1)被轉讓資產已經與轉讓者分離,即轉讓資產已在轉讓人的控制范圍之外。(2)受讓者擁有不受限制地抵押或轉讓資產獲利的權利或者受讓人是合格的特殊中介機構,即SPV,而且該機構的受益人可以無條件地擁有抵押或轉讓該項資產的權利。這項條件的實質是,資產一旦轉讓.轉讓人就完全失去了對轉讓資產所擁有的控制權。(3)沒有回購或贖回的協議使轉讓者保留對資產的有效控制。
另外,一項證券化或金融資產轉讓之后,持有的在被轉讓資產中的其它利益代表了對過去一項資產的繼續控制,應該以其賬面價值計量,該賬面價值根據被出售資產和留存利益之間分配得來,分配的基礎是它們在轉讓日的公允價值。
3. SFAS140。由于在SFAS125規定下,大部分的證券化都可視為銷售,所以其對發起人的財務狀況影響將會非常之大。為確定金融資產轉移是否作為銷售、抵押條款和增加披露,FASB于1999年9月發布了對SFAS125修正或解釋的SFAS140,其生效日期為2001年3月31日后。SFAS140采用了SFAS125的大部分條款,特別是毫無保留地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但是在SFAS125基礎上做了較大修改,主要有:修改了特殊目的主體的定義;轉讓人、服務人以及發起人都將特殊目的主體的資產移排除在自身的財務狀況之外;修改了銷售的會計處理標準;大大增加披露要求以及為金融資產轉讓引入了新的范式。
根據SFAS140,一項資產的證券化可能會由于轉讓的方法和條款的不同而做出如下幾種不同的會計處理:(1) 作銷售處理——當發起人不再繼續與轉讓資產相關聯。(2) 作融資處理——當資產轉讓不符合SFAS 140關于銷售會計處理規定的某一項或多項條款。(3) 既不作為銷售處理又不作為融資處理——當在轉讓資產中除了利息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收益。(4) 作部分銷售處理——發起人保留清償債務和(或)一項或多項債券類別并且同時符合SFAS140銷售標準。這是當今世界上最為流行的一種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方式。(5) 作部分銷售部分融資處理——當轉讓中的某些類別資產達SFAS140作為銷售處理的規定條件,而其余類別資產未達SFAS140作為銷售處理的規定條件。
4. IASC發布的相關會計準則。1992年IASC發布了E40征求意見稿,涉及會計處理的規定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很相似,同樣也產生了不一致問題,所以在1994年IASC發布了E48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在相關所有風險和報酬實質上已全部轉移才能作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確認處理的確認標準,但是并沒有解決不一致的問題,而且還增加了很多實際應用的困難。由于E48意見稿提出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標準存在很大爭議,因此IASC在1995年和1998年分別發布了IAS32(Financial Instruments: Disclosure and Presentation)和IAS39(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IAS32要求將金融工具分為債務工具和權益工具;IAS39中包含了確定了金融資產或負債控制權轉移時間的條件,提出了“放棄控制權”方法(與SFAS125和SFAS140相似)。在IAS39的確認標準與E48是截然不同的,在涉及金融資產轉移的情況下,應該把已經確認的金融資產的后續確認和終止確認問題與因金融資產的轉移合同所產生的新的金融工具的確認問題嚴格區分開來。2002年,IASB發布了對IAS39進行修改的征求意見稿,對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標準進行了重大修改,由“控制權轉移”改為“沒有后續涉入”,只要轉讓方對被轉讓資產的全部或部分存在后續涉入,以此相關的資產不能作為銷售處理而轉出資產負債表。
三、資產證券化會計確認方法及其評價
資產證券化會計確認的關鍵是發起人把證券化資產的轉移視為銷售處理還是融資處理。如果證券化資產的轉移被視為銷售,那么證券化資產將從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轉出,轉讓證券化資產的金額作為當期收入進入發起人的損益表,如果證券化資產的轉移被視為融資,那么證券化資產將依然保留在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內,轉讓證券化資產的金額作為長期貸款進入發起人資產負債表的貸方。從前文可知,對資產證券化的會計確認分為風險和報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續涉入法。
1. 風險和報酬分析法及其評價。風險和報酬分析法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相關的風險和報酬是否已經全部實質性地被一個企業所放棄或由另一個企業所承受作為判斷標準,才能被作為銷售來進行會計處理,證券化資產從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中轉出,同時還要確認轉讓損益。但若發起人仍保留轉讓資產實質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收益時,證券化交易被視為擔保融資,證券化資產仍繼續在發起人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為一項資產,而轉讓所獲得的資金被確認為發起人的負債。
FASB77和IAS32中有關資產證券化的規定都體現出了該方法的原則。但是隨著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日趨復雜,金融資產的實質性控制權與收益和風險逐漸分離開來,而收益和風險也可以被有效的分離,在這種情況下,風險和報酬分析法很難確認復雜證券化交易的本質,在實際處理中存在很大的困難,極易導致將具有形同性質的情況在不同企業甚至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2. 金融合成分析法及其評價。FASB125提出的金融合成分析法把已經確認的金融資產的后續確認和終止確認與金融資產的轉移合約所產生的新的金融工具的確認問題區分開來。對于已經確認過的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按照發起人是否放棄控制權來判斷資產證券化交易是銷售行為還是融資行為。資產證券化交易發生后,發起人放棄了對所轉讓基礎金融資產的控制權,則是銷售交易,所轉移的基礎金融資產就應該終止確認;若發起人并沒有放棄對基礎金融資產的控制權,則資產證券化交易就可認為是融資活動,其所轉移的基礎金融資產就不能終止確認而是繼續保留在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中。也就是說,決定一項資產交易能否進行銷售處理要看其控制權是否由轉讓方轉移給受讓方,而非看交易形式。
金融合成分析法揭示了證券化交易的實質,并及時反映資產轉移后面臨的風險,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但其仍存有一定缺陷。首先,FASB125要求以交易日的公允價值為基礎來分配賬面價值,而很多金融資產的組成部分并不公開交易,因此只能采用其他方法來確定公允價值。而公允價值的估計包含很多不確定因素,有可能會錯誤確認證券化交易的損益和風險暴露。其次,FASB125要求大部分的證券化交易作為銷售處理,這使得發起人依靠大量的證券化交易來粉飾會計報表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另外,證券化交易表外處理也會使得發起人通過大量的證券化交易進行表外融資,可能有損信用能力,使其今后進入資本市場的難度加大。而SFAS140雖然對金融合成分析法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對控制權放棄的條件和SPE進行詳細規定,并認為會計師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必須依賴法律意見來確定某一資產是否可以算做銷售,但是其本質上仍然是金融合成分析法,沒有從根本上改善此方法的不足。
3. 后續涉入法及其評價。后續涉入法規定只要轉移方對被轉移資產的全部或部分進行任何的后續涉入,那么以此相關的資產就作為擔保融資處理,不涉及后續涉入的部分作為銷售處理。對于任何資產證券化業務,或多或少都會對被轉移資產有一定的后續涉入,而且常常涉及到整個被轉移資產??梢?,“風險與報酬分析法”與“后續涉入法”更傾向于將證券化的資產作為擔保融資處理,而以控制權為標準的“金融合成分析法”則傾向于將證券化的資產作為真實銷售處理。另外,此方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一樣也面臨公允價值確定的難題。
參考文獻:
萊斯利·F·塞德曼.金融工具會計與財務報告綜合指南[M]. 中信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上海 200433)(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