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保障稅是政府為了向社會成員提供養老、失業救濟、健康醫療等方面的社會保障籌集基金而專門開征的稅種,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主要的資金來源。文章結合北京現階段經濟發展情況,提出了在北京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可行性;同時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了針對社會保障及社會保障稅問題的民眾意見調查,并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從現實角度對北京社會保障制度現狀和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可行性及障礙進行了分析,對北京社會保障稅的開征提出了對策建議,得出了開征社會保障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趨勢的結論。
關鍵詞:北京 社會保障稅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52-02
一、社會保障稅的概述及特點
社會保障是指社會(國家)通過法律手段,采取強制措施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特殊的社會消費基金,當社會成員喪失勞動能力或基本生活發生困難時,給予物質上的幫助,以保證社會安定的一系列有組織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截至2005年6月,全世界172個已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和地區中,近100個開征了社會保障稅。在英美等國家,社會保障稅已經成為僅次于個人所得稅的第二大稅種,而在法國、德國 、瑞典等國,社會保障稅更是成為頭號稅種,為此我們國家開征社會保障稅勢在必行。①
1.社會保障稅的概念。
社會保障稅又稱社會保險稅或社會保障繳款,是用于籌集社會保障體系所需資金的一種稅收或稅收形式的繳款。②總的來說,社會保障稅是以薪金和工資所得(即勞動所得)課征的,它是當今世界各國所得課稅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并發展起來的。
通過征收社會保障稅,政府可以為社會保險制度籌集充足的資金,對老年人、失業者、疾病患者和其他低收入階層提供生活和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稅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安全閥”的作用。
2.社會保障稅的特點。
(1)專用性。
社會保障稅和一般的稅收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其專用性。一般稅收在征收后直接納入財政預算,用于政府的各項開銷。而社會保障稅由特定的納稅人繳納,專門用于社會保障支出,來源和用途直接掛鉤,不能挪作他用。
(2)累退性。
社會保障稅一般只對一定限額以下的工薪收入額課征,超過規定限額部分的收入免繳社會保障稅,因而課征級別不可能很高。同時社會保障稅的課征對象也不包括利息、股息、租金、資本利得等工薪以外所得。此外,社會保障稅多采用比例稅率,采用累進稅率的國家很少,一般沒有寬免扣除,也不考慮家庭人口的多寡和其他特殊的情況。這樣,高收入家庭的社會保障稅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遠遠低于低收入家庭的社會保障稅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社會保障稅就具有事實上的累退性。
(3)有償性。 一般來講,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點,社會保障稅突破了稅收無償性的特點,具有明顯的有償性。這主要表現在納稅人只有現在履行繳納社會保障稅的義務,將來才有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雖然社會保障的收益值并不等于參加者所繳納的社會保障稅款,但和參加者繳納的稅款還是有著內在的聯系的,這在個人賬戶上表現得尤其突出。再加上社會保障稅具有專款專用的性質,和國家的其他財政支出是分開的。所以,一方面,納稅者在繳稅時的主動性較高;另一方面他們在受益時也會感到自己享受的社會保障待遇是一種權利,而不是政府的恩賜。
(4)再分配性。社會保障稅的征收無論是采取了比例稅率還是累進稅率,工資較高的納稅者繳納的稅款要高于工資較低的納稅者繳納的稅款,而兩者享受的社會保障金的差別卻不大,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低收入者享受得更多,比如失業救濟金的發放等。所以說社會保障稅具有再分配的性質。
二、北京市社會保障稅開征的可行性分析
1.有良好的社會基礎。
2006年,北京市建立了企業退休人員統一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為137萬人次報銷醫藥費3.8億元;在養老保險方面,制定出臺了《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解決了建立企業年金單位繳費的稅前列支問題,妥善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在工傷保險方面,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將本市行政區域內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34萬人納入了工傷保險社會統籌。2006年底,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04.1萬人、679.5萬人和482.3萬人,完成了覆蓋率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的目標,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65.3萬人和263.3萬人,覆蓋率分別比上年提高4.2個和3.8個百分點。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476億元,同比增收86億元,增長22%。③種種數據都說明北京市已經打好了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基礎。
2.易為納稅人接受。本文以在北京地區做的2002份統計調查數據為基礎,主要針對是否認為滿足您的保障需求應該開征社會保障稅、能容忍的或希望的社會保障稅稅率、認為社會保障稅征收方式和認為北京市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最佳時期等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下面是調查結果:

此外,如表1所示,在調研的北京市2002個受訪者中,有51.4%的人認為滿足社會保障需求應該征收社會保障稅,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了廣大民眾對于社會保障稅的接受程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社會保障稅的開征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障礙有待解決,在被訪者中,有44.8%的被訪者否定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必要性,這部分被訪者的態度代表著相當一部分民眾。分析這種障礙的成因,本文認為有以下幾點:首先,是由于傳統習慣。所謂“養兒防老、積谷防饑”。中國人習慣儲蓄自保。雖然講究“誠實守信”,但缺乏制度約束,社會層面的信用體制尚不完善,因而與其為轉移自己的風險而承擔新的風險,不如將錢放在自己的口袋。其次,公民的納稅心態。納稅心態主要指面對納稅義務時的心理,受傳統習慣、法治精神與公民意識的影響。納稅與否在中國首先是道德判斷,公民的心態是被動的,只感到納稅義務,而意識不到納稅的終極作用是用之于民。因此,公民的權利應予以明確。另外,社會保障稅按收入百分比實行源泉扣繳和自行申報法征收,使潛在不公平存在于收入來源顯性的人與有隱性收入的人之間,這也是在北京地區開征社會保障稅需要大力解決的問題。
關于社會保障稅的開征稅率,在調研的2002個受訪者中,如表2所示,有37.8%的人能容忍的或希望的社會保障稅稅率在0~1%之間,29.9%的人選擇了在1.1%~5%之間,9.4%的人選擇了在5.1%~10%之間,1.6%的人選擇了在10.1%~15%之間,選擇在15.1%~20%和20.1%以上的比例均不到1%,同時,還有12.5%的被訪者選擇了“只要能保證返還性,無所謂稅率的高低”。
以上種種因素綜合說明,社會保障稅在北京市的開征具有很強的可行性。而征收方式和開征時間的調查數據顯示,(如表3和表4所示),有38.5%的被訪者認為社會保障稅征收方式應為“公民自覺申報的稅種,多交納多返還”比例最大,認為社會保障稅應以獨立稅種征收和以個人所得稅的附加稅征收的比例分別為26.8%和28.5%。由此產生了在社會保障稅返還方式研究中需要探討的問題,一個合理的返還方式會對納稅人的正確納稅心態形成起著促進的作用,充分滿足居民的需要,極大地促進社會穩定是一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重要體現。
另一方面,有26.7%的被訪者認為北京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最佳時期在5年后,認為開征的最佳時間是現在、10年后和15年后的比例分別為22%、20.1%和21.1%。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再通過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證探討得出具體的措施,這也將是我們下一步的努力研究方向。
總之,在稅源、納稅人心理承受能力、征收方式等條件都已經基本具備的情況下,在北京市開征社會保障就已經可行,盡快在北京市開征社會保障稅是當務之急。同時也應盡快頒布制定相關社會保障稅法律,提高社保資金投資管理水平,使北京能夠更好地為全國提供借鑒,促進北京乃至全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琳.關于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2.2005年度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3.高書生.社會保障改革何去何從[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北京市社會保障網http://www.bjld.gov.cn/zxzx/rdgz/t20070131_402243085.htm
5.何志浩.我國社會保障稅制研究[D].天津財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
6.鄧小英,伍學濱.我國當前社會保險的現狀與完善[J].企業經濟,2006(12)
注釋:
①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審計月刊,2006(16)
②何志浩.我國社會保障稅制研究.天津財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③北京市社會保障局網2006年統計報告(http://www.bjld.gov.cn/zxzx/rdgz/t20070131_402243085.htm)
(作者簡介:朱遠程,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世界經濟統計方法、金融統計學、稅收、服務貿易統計等方面的研究;劉秀鵬,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服務貿易與稅收;董爽,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統計學專業,研究方向為統計)
(責編:若佳)